季春梅 回俊松
2015 年,教育部啟動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旨在讓更多的中小學名校長走上“教育家辦學”之路。到2021 年,該工程已經連續舉辦了兩期,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連續兩次成為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基地(以下簡稱“江蘇基地”)。培養過程中,江蘇基地基于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實際,著力破解中小學名校長向教育家型校長邁進中的難點問題,通過創新實踐培養,提升自身的培養力,服務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為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改革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實踐引領與理論指導。
在“十四五”教育高質量發展開局之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認為對該重大項目的系統梳理與總結,對于新時代教育家型校長隊伍發展、學校與教育變革、培訓專業化發展等有著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江蘇基地充分把握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流價值,著眼于現實與未來,立足江蘇特色與優勢,在工程啟動之初,即在專業鍛造上下功夫。
江蘇基地基于十多年來江蘇名校長培養工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廣泛持續研究,形成了對于教育家型校長基本屬性的理性認識:實踐是教育家型校長最為本質的屬性,理性應貫穿于教育家型校長所有的實踐,自覺是教育家型校長成長的根本動力。其中,自覺是聯通實踐和理性的橋梁。江蘇基地進一步認為,“實踐創新素養”是以實踐和理性為代表的創新思維以及以自覺為代表的創新人格的綜合表述。在此基礎上,江蘇基地明確提出了領航工程的培養目標,即“提升教育實踐創新素養,領航新時代基礎教育”,并把教育家型校長成長的核心要素確定為:實踐理性,即從戰略高度理性認識與把握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及發展方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與情懷擔當;實踐自信,即從系統價值全面反思與重構教育實踐的路徑與生態,提煉獨特的教育思想體系;實踐自覺,即從行動建構充分明晰和凸顯教育主體意識,創生較高水平的實踐創新成果;實踐引領,即從領航標向有效突破與超越發展局限,形成思想引領與實踐創新的先行示范標桿。四個核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轉化與促進,指向教育家型校長“實踐創新素養”的全面提升和發展。
培養目標的確立,形成了與江蘇基地培養方針之間的雙向建構,即形成了“提升教育實踐創新素養,領航新時代基礎教育”目標指向下培養方針的關聯性、結構化表達——
專業整體規劃。進一步明晰并強化江蘇基地“重實踐、促理性、成自覺”的培養理念,以“提升教育實踐創新素養,領航新時代基礎教育”為目標,按照系統規劃啟航、深度協同導航、有效示范領航的路線圖,強化階段目標,注重過程銜接,扎實系統推進。
回歸培養本真。把培養過程與培養對象在真實教育情境中的教育過程相統一,注重培養過程的真實有效;把培養對象的自身創造性與基地的指引、指導相統一,注重培養對象和培養基地之間主體間性關系的確立;把基于培養目標的整體培養思路與對培養對象的個性指導相統一,注重培養對象自身的發展性。
協同創新發展。江蘇基地在培養工程推進中不僅突出培養對象自身發展、學校發展以及所在區域教育發展的“三主體”發展戰略,而且優化了培養對象與所在團隊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等之間的協同關系,努力實現培養過程中多主體、多層級的創新關聯與發展。
“專業整體規劃,回歸培養本真,協同創新發展”18 字培養方針的確立,體現了江蘇基地在“提升教育實踐創新素養,領航新時代基礎教育”培養目標框架下克服培養功利、路徑依賴的專業反思,充分彰顯了實踐創新導向,為科學制定培養方案提供了價值性指南。
在鮮明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針確立的基礎上,江蘇基地把提升“實踐創新素養”作為實現名校長向教育家型校長飛躍的關鍵通道。這需要充分激發名校長作為實踐者的自覺,幫助并促進名校長實踐升級與重構,提升他們的理性水平與能力,而這些都需要制定整體性和創生性相融合的培養方案,為名校長的成長提供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的個性化專業發展服務。
第一,基于培養理念與培養路徑相觀照的“理路”創新。
在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江蘇基地著力探索“重實踐、促理性、成自覺”培養理念的落地途徑,最終形成培養理念觀照下的具體培養路徑:
一是重實踐,以夯實理論為基。江蘇基地認為,重視實踐就是重視名校長的主體性、重視名校長的實踐經驗與智慧。在此基礎上,為了夯實他們的理論基礎,江蘇基地采取的是類似于博士生課程學習的方式,科學設置必讀書目、選讀書目和自讀書目,合理安排三類書目的比例;在學員對相關書目進行特定的精讀、泛讀之后,以專家導讀、導師領讀、“師”“生”共讀等不同的方式進行進一步的深度研討與研修。為更好滿足學員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專門設置了“好書推介”環節;為更好促進學習質量提升,還開展了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以學員為主體的讀書沙龍和成果展示活動。培養期間幾乎沒有開設過零散的、孤立的“三小時授課”式講座。
二是促理性,以重構實踐為本。江蘇基地認為,理性水平的提高可以幫助名校長們進一步反思實踐、改進實踐;另一方面,理性的獲得需要經歷實踐重構過程。在充分尊重名校長學員自身實踐的基礎上,江蘇基地通過特定實踐環節的設計,開展基于個人與學校發展方向指導的各所學校發展規劃論證活動、基于辦學改進和轉型的各所學校診斷活動、基于區域教育觀察與理解的系列教育現場活動、基于實踐指向和表達力推動的聯合高端論壇活動、基于對話交流與學習的實踐導師所在學校跟崗活動等,讓名校長在特定的實踐浸潤中反思和重構自身實踐,提升理性水平。
三是成自覺,以研究成長為魂。江蘇基地充分考慮學員的地域、個性等差異,在時間和資源上保障每位名校長學員都有達成學習目標的機會,制定了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項目任務,鼓勵深度學習,促進項目研究。江蘇基地確立基于個人、學校及教育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的問題導向、基于學校未來發展的校本實驗或變革的實驗導向、以課題研究等方式進行項目推動的研究導向,以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大涼山教育幫扶行動為載體,推動名校長學員在研究中成長、在成長中研究,提升他們的問題意識、研究能力和主體精神。
Yuichi Hamada[20]等在空氣源熱泵蒸發器側設置了1臺蓄冰罐,在冷凝器側增設了2臺蓄熱罐,利用夜間制冰,同時在冷凝側利用廢熱進行蓄熱,提高了整體機組的能源效率。
第二,基于培養過程與培養方式相統一的“程式”創新。
江蘇基地的培養方案實現了整體性和創生性相融合,突出表現在其對培養過程的時程性、浸潤性和結構性的凸顯。江蘇基地將每期培養工程三年的培養時間分為規劃啟航、協同導航、示范領航三個階段,保證各階段之間的邏輯一致性、接連融合性以及在培養目標框架下的結構完整性。三個階段側重不同的重點任務解決,即:核心統領,使命感召;實踐重構,系統改進;團隊攻堅,協同創新。與培養過程相對應,三個階段側重不同的培養方式,即:理論研修與線上交流,名校訪學與跟崗交流;多界互動與聯盟共創,項目推動與個性化指導;協同推進與成果展示。培養過程與培養方式的有效統一,體現了江蘇基地對于領航工程項目的過程性務實態度,也體現了在此過程中江蘇基地不斷改進的行動反思。
第三,基于培養實施與培養愿景相呼應的“實景”創新。
江蘇基地在首期領航工程培養過程中就形成了基地和學員共同認可的“陪伴、同行、成長”的共創培養文化,實現了基地和學員之間充分信任和尊重、同心同行并最終共同成長的培養愿景。江蘇基地組建了由首席專家領銜的結構合理、關系融洽的專業團隊,精心選配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制定名校長學員和導師共同認可的《學員條例》和《導師條例》等,通過剛柔相濟的團隊管理、扎實到位的執行和落實(比如對于培養方案中的既定內容和生成內容、項目辦的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總體指導和個性化需求等都予以有效達成和滿足),有效促進了基地與名校長學員在良好氛圍中共同前行與成長。
第四,基于培養特色與培養課程相融合的“特程”創新。
江蘇基地依托江蘇基礎教育的豐厚土壤、江蘇教育干訓的優良傳統以及江蘇校長培訓工作特有的體制機制與資源優勢,形成了“充分基于江蘇,不斷超越自身”的江蘇創新特色,并將這些特色優勢有效融入培養課程體系,形成“核心素養”“項目研究”“實踐體驗”“理性提升”四大模塊的整體課程設計。“核心素養”模塊指向進一步培養與激發培養對象的創新、反思等素養;“項目研究”模塊則是在理論與實踐雙向建構的情境中進行系統反思與突破;“實踐體驗”模塊的目標是通過診斷、跟崗、幫扶等形式對實踐進行系統重建;“理性提升”模塊的任務是將平時的行動與培養目標密切關聯,形成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成果。在四大模塊中,“核心素養”貫穿始終,“理性提升”是關鍵,“項目研究”和“實踐體驗”是核心課程。四大模塊形成相互融通、階段促進、整體推進的動態架構。
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是國家最高級別的校長培養項目,如何有效實現該工程的實踐價值,不斷創新實踐成果,是江蘇基地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在思考和回答的主要問題。
提升“實踐創新素養”貫穿江蘇基地名校長培養工作的始終,是培養各個主要階段、所有項目領域和行動主體的行動邏輯主線,也是江蘇基地推進名校長領航工程項目實踐和研究的行動邏輯主線。
第一,擴大行動主體范圍,形成深度聯動機制。為推動“實踐創新素養”理念在整個培養過程以及名校長的教育教學生活中落地生根,江蘇基地形成了基于培養基地、名校長、名校長所在學校以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有效合作的深度聯動機制。在江蘇基地名校長培養的主要環節中,四類行動主體主要擔當三種角色。一是參與者。四類行動主體會參加相關主要活動環節,比如學校診斷、學校改進、辦學思想研討會等。還有的環節是教育行政部門之外的三類行動主體參與,如名校長跟崗、深度學習、論壇沙龍等。二是支持者。這四類行動主體在所有的環節中是彼此的支持者,支持體現在對此項工程的背景、活動環節、目標任務等的共同認可以及相互提供幫助。三是評價者。江蘇基地認為,此項工程的評價主體主要就是這四類行動主體,四類行動主體共同發現、共同經歷、共同見證、彼此評價,江蘇基地不斷提升培養過程及結果的主體滿意度,不斷滿足各方主體的價值關切。
第三,深化項目研究,探索理論貢獻路徑。江蘇基地原創性地提出了被學員高度認可的“重實踐、促理性、成自覺”的培養理念。與此相一致的是,江蘇基地在不斷深入的培養實踐中,回歸培養本真、克服路徑依賴和培養功利,提升基地自身的理性水平;不斷追問與回答自身在該項目中應有的使命擔當,使“領航”“遠航”成為江蘇基地的自覺擔當。深入的實踐需要基地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深入的實踐也是江蘇基地不斷提升該項目理性水平的動力來源。圍繞該項目,江蘇基地在三個方面進行了理論探索,即關于教育家型校長特質的研究、關于教育家型校長培養的研究、關于學校以及區域教育改革的研究等。這些研究的成果也直接轉化在項目實踐中,有力地推動了項目的深化與創新。
第四,強化項目品質,提升培訓發展格局。“提升實踐創新素養,領航新時代基礎教育”是江蘇基地對培養對象和基地自身發展的雙重要求,基于“實踐創新素養”的理論和實踐雙向探索的過程和結果代表了項目的品質。江蘇基地充分發揮并關聯各行動主體的創造性,在全面凸顯實踐價值取向、努力探索理論路徑的基礎上,統籌推動創新培養組織、培育培訓文化、共建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創新型管理團隊,實現管理、指導、服務、研究與宣傳等一體化建設與發展,提升培訓發展格局的同時,也有力提升了江蘇基地自身的專業品質。
江蘇基地于2019 年和2020 年先后啟動了江蘇省領航名師高級研修班、江蘇省教育家型校長創新培育計劃,這兩項工作都是在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直接示范引領之下開展的省域創新與探索,也是江蘇對國家級領航工程在本省域的深化與推進。江蘇在領航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校長和培養機構的共生機制,進一步凸顯基于教師和校長主體性的實踐創新取向,進一步研究省域項目創新的落地,特別是加強國家級領航工程與省級教育家型教師和校長培養項目的對接、融通與互促,最終創生新經驗、新理論。
成效與成果是與培養目標密不可分的。江蘇基地的培養目標指向的是名校長學員在實踐理性、實踐自信、實踐自覺、實踐引領方面的發展變化,實現名校長自身、所在學校和所在區域教育的全面發展。創新成效具體表現在:
第一,名校長自身發展:凸顯實踐理性與實踐自信。除了名校長學員自身諸如職級、職稱、學位等的提升之外,更多表現為專業思維和專業表達的高水平發展。學員在培養期間,在江蘇基地的組織下,合作完成《教育家型校長與學校發展叢書——中國教育領航》專著。此外,學員圍繞教育實踐共發表論文近90篇,出版專著20余部,主持和結項課題16項,其中10余項被評為省級及以上優秀教育教學成果、研究成果。
第二,所在學校發展:凸顯實踐自覺。名校長學員圍繞辦學實踐中的重要問題,變革創新、深化研究,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文化建設、育人方式創新、辦學思想提煉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如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的“綠色教育思想”、天津市南開區中營小學的“健康發展思想”、濟南市禮軒小學的課程改革實踐、吉林省琿春市第四中學的“新時代幸福教育思想”、貴州省道真自治縣民族中學的“和美教育思想”等。
第三,區域基礎教育發展:凸顯實踐引領。名校長學員推動區域基礎教育發展首先體現在通過創新辦學實踐引領區域基礎教育發展,如銀川市金鳳區第三小學的“說學教育”課改、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九中學的生命教育創新課程等。其次體現在通過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帶動區域校長隊伍發展,如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學基于區域教育發展水平和校長隊伍發展實際,以破解問題為導向,以“理論與實踐生動統一”為方向開展系列活動。最后,體現在通過校際合作在更大范圍內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如黑龍江省雞西市第十八中學以幫扶共同體、領航校長管理培育站等形式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東晨中學進行幫扶,推動學校及當地基礎教育發展。
領航的目的在于遠航,遠航的擔當需要我們明晰與厘清新時代教師校長發展機構的角色意義向度、行動價值序列和能力核心等。通過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重大項目的完成,江蘇基地以其特有的行動對“面向新時代教師校長發展機構的發展”現實命題做出符合時代特征與時代訴求的合理回應。
教育領航行動視野的打開與基地角色意義向度的明晰。培養新時代的教育領軍人才是一項國家行動,培養基地(教師校長發展機構)在執行與國家要求一致的任務與行動時,其在行動中所感受到的生存境遇的整體關聯、重要人物的深度感染,會促使其反思新時代教師校長發展機構的使命是什么,其對于人的發展的價值是什么等問題。不斷的追問有助于對培養基地自身發展使命的明晰和強化,即教師校長發展機構的角色意義向度——理性和自覺。理性是基于對新時代教育改革主流價值的把握以及對當前教育發展本質性、現實性、前瞻性等重要實踐問題的理解的行動選擇;自覺是指培養基地自身主體意識更加凸顯、問題意識更加清晰、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即在發展中體現教師校長發展機構本身的生命性。
教育領航行動視界的突破與基地行動價值序列的厘清。培養基地和教師一樣,作為一種面向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境遇式存在,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問題意識和價值追求,可以說,培養基地自身是一個永遠的“實踐者”和“發展者”。在培養新時代的教育領軍人才過程中所發現的和平常不一樣的問題、平常沒有想到的問題甚至平常根本沒有當作問題的問題等,會促使培養基地突破行動視界,重構行動價值序列——究竟是診斷還是診療?是陪伴還是激勵?是服務還是賦能?是指導還是共創?隨著領航視界的不斷突破,培養基地未來最大的行動價值在于賦能、共創,因為通過賦能和共創,培養基地才能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改進,真正成為永遠的“實踐者”和“發展者”。
教育領航行動視域的關聯與基地能力核心的聚焦。國家級領航項目和江蘇省級項目的融通互促,以及教師和校長培訓的充分融通,這本身就是培養基地在行動過程中將行動視域不斷關聯,并且通過這樣的關聯產生良好的效益。這使我們在思考和謀劃“十四五”教師校長發展機構建設時,充分認識到自身專業能力建設、共生網絡建設、思考與研究能力建設等的時代意義。而且,我們認識到,所有這些能力的核心是培養基地的實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