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靜
一線教師的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普遍存在著選題過大、論述過于寬泛的問題。怎樣破局呢?筆者主張“小題大做”,即選取相對具體的文章主題,緊緊圍繞主題深入思考、深入發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開論述?!靶☆}大做”的論文寫作策略可以概括成6 個字——小切口,深分析。
“小語”不“小”,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話題,很難用幾千字將它描述清楚。但“小語”又“姓小”,教師寫論文時要善于從眾多的語文教學問題中找準切口?!靶☆}”的主題表述要求準確而凝練,以小巧的題目簡明反映出內涵豐富的內容。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單點選題。“單”指單個、單一、單獨,強調選題的聚焦性。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可以涉獵的選題可謂浩如煙海:字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所以應選擇其中一個方面,面中再選點,持續研究,不斷聚焦。如“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研究”與“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常見錯誤及對策”兩個主題,哪個研究的點更聚焦?當然是后者,所以寫起來也事半功倍。
二是凸顯新意。從“蘇教版”到“統編版”,教材的變化恰恰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多“新”的研究內容:新要素、新版塊、新領域……筆者羅列了一些可研究的新“點”:選文方面,寫作單元、名篇選文、文體比例、教材比較等;呈現方式方面,插圖、性別形象、練習系統、閱讀鏈接等;教學內容方面,語文要素、復述教學、古典名著、吟誦教學、神話教學等;教學范式方面,高階思維、深度學習、隨文練說、思辨閱讀等;資源開發方面,助讀系統、識字補充、習作資源等。
凸顯新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就新說新”,談新教材中的新設計、教學中的新方法、總結出的新名詞等。如特級教師王崧舟談統編版教材的創新舉措,抓住了“快樂讀書吧”這個創新之處,深入淺出進行論述;又如特級教師周璐帶領工作室著力研究“進階式學習支架”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寫出《進階式學習支架:優化語文學習活動的實踐方略》。還有一種是對比出新。比如一位教師的論文《讓熟悉的舊文本形成全新的價值》,以《荷葉圓圓》這篇課文為樣本來說明教材的創新解讀與設計。再如《跨越二十多年兩節公開課的比較與思考》《此“小艇” 彼“小艇——五下<威尼斯的小艇>備課思考》《文學史視角:小學古詩詞統整性教學設計策略》等小學語文教學論文,都是在對比中出新,在碰撞中出彩。
三是范圍限定。如果研究對象的范圍本身就比較廣,該怎么辦?可以直接加以限定,把對某個面的研究轉化為一個點,化大為小。例如小學語文教材練習系統研究范圍很大,但是加上“以蘇教版教材為例”這個限定,研究范圍立刻縮小,內容也更加明確。再比如《小學語文教材插圖教學應用研究——以統編版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為例》這篇文章,副標題加上了教材版本和年級的限定,就易于把握了。
綜上,我們討論的“小切口”,就是要設法集中到“點”,使所寫的論文范圍明確、對象清晰、便于把握。但“小”恰恰源于“不小”,我們必須在豐富靈動的小學語文教學生活中廣泛選題,放眼的范圍要廣,了解的資訊要新,搜集的資料要多,這樣才可能提取出真正值得寫的有價值的“小題”,“小切口”才算找成功了。
“小題”確定了研究范圍,“大做”才是關鍵,而“大做”的關鍵又在于“深分析”。詳言之,就是對所研究的語文教學現象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深入發掘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系,尋求發展的軌跡,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深分析”要求教師學會多層面、多角度、聯系性地思考,并逐漸養成習慣。怎樣深入發掘呢?根據思維的特點,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點”“面”發掘。這里的“點”是指特點,這里的“面”是指層面。點發掘就是圍繞特點縱深思考,抓住某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象深挖下去,集中分析它的特點,從而找出語文教學的規律。層面發掘則是打開思路,多層面多角度地觀察與分析,橫向鋪展開來,從不同方面來論述。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大家都會用到這兩種方式,關鍵是怎樣巧妙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如在《緊扣課后習題,有效落實語文要素》這篇論文中,作者采用了特點發掘的思維方式,縱深思考,挖掘、總結出課后練習的特點;接著又采用了層面發掘的思維方式,關注預習有效、目標明晰、優化語文教學這三個方面。作者既在面上鋪展,思考課后練習的基本內容,表述全面;又注重縱深思考,思路嚴謹——“點”“面”發掘,堪稱佳作。
二是過程發掘。觀察和分析語文教學現象的發展或演化過程,從歷史的維度動態進行發掘。“過程”討論的是一個時段中的狀態及演變,比如一位教師的論文《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常見錯誤及對策》,總結出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獲取信息——一看標題,二看文本類別,三看數據,四看畫面,五看文字。
第二步:整合信息。
第三步:運用信息。
獲取信息、整合信息、運用信息的過程,不就是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學習過程嗎?這樣過程性的思考發掘,符合語文教學規律,條理清晰,易于操作。
三是比較發掘。這里的比較分為對比和類比兩種。對比一般是對具有可比性的兩種因素辨其異同,析其區別與聯系,這是在弄清單個因素的基礎上進行的,又有“同比”“反比”和“聯系點比較”之分。而類比是指我們在分析一個語文教學現象時,可以拿出同類或相似的現象與之相比,通過分析他們之間的聯系來認識意義,發現規律。如一位教師寫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預習的現狀及教學建議——基于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質量監測分析》一文,采用了比較的方式——在分析江蘇各市的監測現狀時采用了同比、反比的方法,在分析預習現狀時則采用了類比的方法,頗具說服力。
“小切口,深分析”,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逐步養成實事求是、深度思考的好習慣?!靶☆}大做”其實并不易,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夯實根基、儲備底氣,從一個個習以為常的小學語文教學現象中,發現和思考其背后重要的教育原理和教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