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貴,莊瑤瑤
(1.遼寧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3.東北財經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經過十余年的砥礪前行,孔子學院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中外合作開展語言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徑。國家漢辦黨委書記、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干事馬箭飛提出,孔子學院的初心是面向全球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動多元多彩的人類文明發展[1]。《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明確指出,孔子學院以加快漢語走向世界為使命[2]。新時代,孔子學院迎來“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發展新站位,只有在堅守建院“初心”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在動態發展中不斷審視和踐行自身使命,才能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和深入發展的語言和文化學習需求,構建起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網絡,加快推動中國語言和文化走向世界。
2019年12月,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以“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與發展”為主題,體現出未來孔子學院建設堅持守正與創新并重的核心理念。孔子學院建設的守正即堅守孔子學院的建院初心與使命;創新即適應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安全、智慧、融合發展。守正是創新的根基,創新是守正的延展,兩者互補互制又各有側重,必然成為孔子學院高質量建設和發展的新命題。
21世紀以來,孔子學院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開荒期和從有到強的開拓期,促進全球語言資源的流動與互通,帶動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深刻影響著教育領域國際合作格局的演變,為助力中文走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成為“中國故事”的精彩篇章。
經過17年的發展與完善,孔子學院/課堂網絡遍及五大洲,廣泛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初步完成了全球布局。首先,全球孔子學院布局日趨合理。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50所孔子學院和1 172個孔子課堂[3]。2019年共新設27所孔子學院和66個孔子課堂,在海地、中非、乍得、朝鮮、多米尼克、東帝汶、馬爾代夫、沙特阿拉伯等8個國家首次設立孔子學院/課堂[3]。其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縱深推進,沿線國家孔子學院布局朝著“科學化、精準化”發展。目前已在沿線56個國家開設167所孔子學院和172個孔子課堂[4]。2019年新建孔子學院/課堂中,“一帶一路”沿線建立了白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孔子學院、印度尼西亞烏達雅納大學孔子學院、菲律賓達沃雅典耀大學孔子學院、格魯吉亞第比利斯開放教育大學孔子學院、沙特阿拉伯吉達大學孔子學院、馬爾代夫維拉學院漢語中心、東帝汶商學院孔子課堂等7所孔子學院/課堂。2020年,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與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的相繼成立標志著孔子學院邁入發展新階段。孔子學院建設應更加規范、開放和可持續,在加強科學調研和合理規劃的基礎上著力補足前期沿線布局盲點,積極發揮平臺作用,為語言在多邊人文交流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基礎和先導作用提供有力支撐。
2008年,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提出了“三教”問題,指出質量是孔子學院的生命線,教師、教材和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三個環節[5]。此后,孔子學院的各項教學建設工作陸續圍繞“三教”問題展開并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
首先,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截至2018年底,孔子學院已累計派出10.5萬名院長、教師和志愿者,培養培訓各國本土漢語教師46萬人次[6]。其次,在教材研發推廣方面。2018年共有114個國家的457所孔子學院/課堂開發了適應當地教學大綱和考試標準的本土教材3 119種,全球孔子學院出版學術著作、譯作640多冊,累計向170個國家贈售教材圖書3 000多萬冊[6]。最后,在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各地孔子學院通過組織系列講座、研討會等方式,積極推動教學方法的當地化發展。與此同時,孔子學院加強數字化建設,通過網絡孔子學院平臺,提供“個性化、一站式”的語言和文化教學服務。自2017年起,網絡孔子學院將為全球孔子學院提供慕課、微課、教學資源庫等資源支持,以提供集“教、學、培、考、認證”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作為建設目標,開發和匯聚慕課116門4 400余節、微課11個欄目800余節,初步形成了中文學習課程、中國文化與當代國情課程、教師發展課程三大類課程體系[7]。截至2018年12月底,網絡孔子學院總學習人數達1 023萬,其中注冊用戶82.3萬人,2018年總訪問量235萬人次[8]。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國際中文教育業態,線下教學大規模向線上遷移。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出的“漢語橋”在線體驗平臺統籌國內高校優質教學資源,聯合100余所中方院校開設在線團組200余個,借力科技發展,推動優質中文教育資源惠及更多中文學習者,為支持海內外中文教學的持續開展提供新平臺和新思路。
孔子學院不僅是海外開展中文教學的主要機構,也逐漸成為培養了解、親近中國的中文骨干人才和青年領袖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各國各地涌現出的年輕漢學家和青年中文領軍人才基本都擁有孔子學院的學習經歷,孔子學院/課堂精心打造的多種類特色品牌項目深度融入并深刻影響著所在地的中文教學與文化傳播發展。
首先,“漢語橋”項目成績斐然。“漢語橋”品牌自2002年創立,18年來舉辦了近萬場豐富多彩、精彩紛呈、深入人心的文化交流項目,參與者達140多萬人,成為中國與各國民心相通的“文化之橋、友誼之橋、心靈之橋”[9]。其次,“三巡”項目廣受關注。自2009年起,孔子學院總部組織的文藝巡演、專家巡講、文化巡展活動,受到合作機構和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吸引200余萬人參與[10],積極參與當地文學、電影、圖書等各類展會與活動,打造“中國文學大師行”“中國當代電影展映”“中國兒童繪本展”等多類優秀文化品牌項目,不斷拓展孔子學院與國內外主流文化機構的合作領域,全景展示中華傳統獨特魅力與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第三,“孔子新漢學”項目備受矚目。2013年啟動的重點品牌項目“孔子新漢學計劃”已累計招收70余國的700多名優秀青年來華攻讀博士學位或訪學研修,900余名來自社會各界的青年領袖和業界精英訪問中國[11]。最后,“孔子學院日”項目效果卓著。自2014年起設立“孔子學院日”以來,各孔子學院通過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展演和文化體驗活動,向海外民眾充分展示孔子學院風采,不斷拉近其與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距離。
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指海外各國通過頒布法令、教學課程大綱等形式,以大中小學開課、高中會考、中文專業學歷教育、公務員考試等方式,在國民教育體系的各個學段進行中文教育[12]。推進中文納入海外各國國民教育體系是政府重視、媒體聚焦和學界關注的重點課題,是漢語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之一[13],更是國際中文教育“內涵式、當地化、融入型”發展的實現路徑。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將中文列入當地教學大綱,推進中文教學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漢語在對象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標志著漢語國際傳播開始向縱深發展[14]。2016年以來,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喀麥隆、贊比亞等非洲國家紛紛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中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5]。總體上看,中文納入海外各國國民教育體系前景廣闊,發展勢頭長期向好。
孔子學院/課堂作為推動中國語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在中文納入海外各國國民教育體系進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助推作用,在孔子學院/課堂數量較多、發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中文納入事業的發展也更加成熟和深入。各國各地的孔子學院通過與合作機構的積極配合,協助各地研發適應當地語言教學政策和中文教育愿景的中文教學大綱,助推中文教學、水平考試和等級評估“科學化、系統化、統一化”發展,有效助力中文教學進入所在地各階段教育體系,為中文分層納入海外各國國民教育體系開拓發展空間,為最終實現“全階段、全方位、全覆蓋”納入夯實社會和民意基礎。
現階段,孔子學院初步實現了全球布局,各項規章制度逐漸建立健全,辦學目標和組織形象愈發清晰,運營機制日益成熟,轉隸工作平穩進行,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包容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全球教育共同體之一。站在發展新起點,面對更為復雜的國際局勢、愈發多元的目標受眾和深層細化的服務需求,孔子學院更應在守正中尋突破,在創新中求發展,實現“守正出新”“穩中求進”的常態化建設。
隨著海外中文學習熱度的持續走高,各國對孔子學院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孔子學院的發展環境愈發復雜多變。孔子學院在變化中求發展,首先要堅守和踐行自身的核心使命。守正是創新的前提與基礎,只有筑牢基礎功能的根基,才有足夠的養分保證孔子學院建設開枝散葉、健康發展。
語言教育是孔子學院建設的邏輯起點[16]。2019年孔子學院建設迎來發展新站位,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以“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與發展”為主題是對孔子學院常態化建設的積極響應。一方面,強調“中文教育”體現出孔子學院的建設理念在經過探索與調適后重新回歸語言教育主業的初心。在孔子學院功能不斷延展、服務領域持續拓寬之時重申“中文教育”,體現出下一階段孔子學院建設“聚焦重點、回歸初心”的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由“漢語”到“中文”的演變也映射出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孔子學院語言教學的視野更加開闊、內涵更加豐富。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漢語”指漢族的語言,是我國的主要語言。現代漢語的標準語是普通話。“中文”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也指中國語言文學,特指漢語言文學。可見,由“漢語”向“中文”的轉變,使語言教學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局限,凸顯全球視野與世界責任,同時也更加突出和強調語言與文字教育的同步發展。漢字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理應成為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學院助推中文教育深植于各國各地的教育體系,切實提高和保證中文教育質量,構建和豐富當地的中文語言生活,全力推動中文成為世界語言。
讓世界了解中國是孔子學院的核心使命。在高度重視教學工作的同時,孔子學院對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促進作用也開始受到關注。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對孔子學院提出的四點建議中強調,孔子學院應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努力做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播者[17]。自此,文化傳播功能更加深度嵌入孔子學院的核心功能,為孔子學院建設提出新思路、創造新可能,使孔子學院逐漸成為人文交流的有效載體和增進中外人民友誼的重要平臺。在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雙向發展、同步提升的發展框架下,孔子學院的發展理念不斷演進,在做實做強語言教學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平臺作用,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做中外文化互鑒互學的重要推動力量。
孔子學院從事的是民族的事業、國家的事業,是教育國際化的先行者和實踐者,是中國參與全球文化治理和世界教育共同體構建的開拓者和建設者[18]。因此,主動響應和服務國家“十四五”發展全局理應成為孔子學院建設的題中之義。首先,有效對接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孔子學院是世界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也是滿足各國各地民眾“中國需求”的優質渠道。孔子學院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全力助推中國語言和文化由“走出去”向“走進去”進階發展。其次,是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新的合作模式,也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帶來新機遇。孔子學院積極為沿線國家培養“中文+”人才,成為實現“五通”的重要推動力量。第三,積極響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孔子學院的核心內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高度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孔子學院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內生動力,孔子學院的基本內涵要求其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踐行者和推動者。孔子學院通過構建國際教育合作共同體,打造綜合交流平臺,攜手世界各國共同激發語言活力,促進人才流動,推動資源整合,共享學術成果。第四,助力中文國際地位提升。“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勝利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臺階,也使中文國際地位與我國綜合國力不匹配的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十四五”時期,亟須提升中文的國際地位和中文國際傳播能力。作為海外中文教育的重要場所和連接海外華僑、中資企業與當地社團的關鍵鏈條,孔子學院攜手多元主體,匯聚各方智慧,拓展中文在海外的使用場域,為中文走向世界探索新路徑,構建新平臺。
孔子學院在全球目光關注下成長,在廣受好評和贊譽的同時,也夾雜著誤讀與偏見,“安全、平穩、可持續”理應成為孔子學院常態化發展的“關鍵詞”。首先,遵守當地法律法規是基本準則。《孔子學院章程》明確規定,“孔子學院應當遵守注冊地法律法規,尊重當地文化教育傳統與社會習俗,并且不得與中國有關法律相抵觸”。其次,加強制度建設是必然要求。2008年是孔子學院建設的“制度年”,制定和修訂了《孔子學院基本辦學標準》《孔子學院總部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規章制度,孔子學院通過建章立制邁上“有重點、分步驟”的科學發展軌道。第三,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孔子學院以高質量服務供給增強受眾的語言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多樣語言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提高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感,保證自身建設行穩致遠。
新時代,孔子學院建設進入承前啟后的發展關鍵期,在推進當地化發展和自身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遭遇“布局尚存盲點”“當地化進展緩慢”“傳播途徑單一”“個別國家關停孔院”等發展新問題。強化內涵建設、提升品牌魅力、加速科技賦能[19]需要孔子學院在建設理念、發展模式、布局規劃和組織形象等各個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創新是守正的動力與源泉,唯有不斷萌發衍生功能的新枝芽,才能使孔子學院建設枝繁葉茂,煥發盎然生機。
孔子學院建設十余年來,先后經歷了追求規模效應的初創階段、根植當地中文需求的本土化發展階段和強調特色品牌質量的融合發展階段,并逐漸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孔子學院的發展理念也在不斷調適和完善。從“促進孔子學院又好又快發展”到“適應需求、融合發展”再到“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孔子學院的建設理念呈現出明顯的動態發展趨勢,在總結、反思、探索和創新中不斷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推動孔子學院實現新的跨越,助力構建更加開放、包容、規范的現代國際中文教育體系,為打造中外友好交流優質平臺貢獻新的力量。
孔子學院突破“千院一面”的辦學思路,融入當地社區、貼近當地民眾,努力實現“特色化、智慧化”轉型發展。一方面,多樣語言和多元文化使不同國家民眾的思維方式各異,對中國語言與文化學習需求也有所不同,孔子學院在當地化、融入型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靈活辦學,陸續打造出符合當地語言和文化學習需求的特色化孔子學院。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后疫情時代孔子學院更加重視數字化建設,大力打造智慧型孔子學院,通過利用大數據整合和挖掘,適應不同地區的語言和文化傳播生態,努力實現智慧管理、精準教學。
孔子學院采用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的形式,是國際教育合作共同體建設的有益嘗試。隨著中國語言文化的經濟潛力不斷被發掘,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到合作共建中,成為孔子學院建設的新動力。孔子學院拓展服務視野,拓寬服務范圍,優化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模式,由過去“廣而全”式幫扶轉向“專而精”式支持。一方面,海外中資企業和與中國合作密切的外國企業的加入,使企業逐漸成為合作辦學的又一主體。孔子學院有效“鏈接”高校與企業,多方聯手定向培養符合需求的“語言+專業”人才,合力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海外應用型人才培養貢獻中國方案。另一方面,海外華人社團成為孔子學院合作辦學的新生力量。各國各地華人華僑廣泛建立的華人學校積極與當地孔子學院合作,攜手營造中華文化體驗氛圍,推進中文教育“標準化、正規化、專業化”發展。
新時代的孔子學院建設以多元合作主體的多樣需求為導向,不斷拓展平臺功能,努力突破“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機構”身份的限制,在核心功能的基礎上不斷衍生新功能,逐漸成為“一核多元型”綜合平臺。首先,孔子學院在不斷鞏固和完善基礎功能建設的基礎上,努力衍生子功能。一是在教育功能方面,孔子學院在語言教學的基礎上拓展職業教育功能,為用人單位精準培養和輸送人才。為更好地滿足各國培養復合型語言和技術人才的需求,孔子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和所在地中文人才需要,在堅持語言主業基礎上,推出一系列“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目前,泰國、馬來西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40多個國家的100多所孔子學院開設了“中文+職業教育”課程,涉及高鐵、經貿、旅游、法律、海關、航空等數十個領域[20],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精準契合各地中文人才培養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為各國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二是在文化功能方面。孔子學院秉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并進的傳播理念,通過舉辦種類豐富的展演體驗活動、主題講座和合作論壇,推動多產業、多領域實現雙邊多邊合作和深度融合,攜手當地知名漢學家和藝術家,力求以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全景中國”。其次,孔子學院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拓展服務領域。一是外交功能。孔子學院積極主動配合國家發展規劃,成為我國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探索創新海外中國語言和文化傳播模式,推動中文使用和中國文化體驗走進海外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國海外形象的重要“代言人”。二是經濟功能。孔子學院作為非營利性機構,通過定點建院、應需幫扶,積極參與和協助改善所在地的就業環境,增加社會機會,為當地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一帶一路”建設在沿線國家的穩步發展催生了諸多新產業、新工種和新崗位,沿線國家社會和市場對中文人才的渴求極大地帶動了中文教育的發展,中文在沿線各國外語教育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廣泛建立孔子學院/課堂協助各地提升中文教學質量的同時,孔子學院/課堂以合作機構為依托,開設了種類多樣的職業類中文課程,共同解決沿線國家面臨的職業中文人才匱乏的現實問題。
守正不渝,創新不止。“十四五”時期國際中文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孔子學院的積極助力。新時代賦予孔子學院新的使命,孔子學院建設需要不斷改革與創新,然而創新應有所遵循,不能憑空想象,因此,應立足新方位、找準新坐標,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核心理念。進入全面推進高質量、常態化發展的關鍵期,孔子學院建設要堅守基本價值內涵,精準把控建設的核心要義,摒棄貪大圖快的建設價值觀,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價值旨歸,堅定“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構建“一核多元型”綜合交流平臺,確保孔子學院建設走穩、走順、走遠,為促進文明互鑒、共享人類智慧、助力中文走向世界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