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曉霞
為了幫助幼兒親近自然,關注周圍環境,不少幼兒園開設了富有特色的戶外種植場。目前,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深入開展,幼兒園小農莊越來越受重視,但仍然存在重形式輕內涵、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有些幼兒園甚至將種植活動變成了成人的工作,或將小農莊創設成觀賞園地。
小農莊的種植活動是幼兒與植物、氣候、泥土、水以及各類工具互動的過程,更是幼兒加深對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植物與陽光、水、泥土、空氣等因素相互關系認識的過程。如何高效地將小農莊這一戶外活動納入我們的課程中來,引發了幼教工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探索。
探索和發現自然奧秘是幼兒的天性,小農莊的種植活動是幼兒親近自然的過程,也是幼兒關愛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現的過程。我們把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放在首位,順應幼兒的探究興趣,強調幼兒的直接體驗,讓幼兒在播種管理、收獲分享的過程中,學會主動觀察發現、對比、合作,學會通過連續的觀察記錄及種植故事去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真正使豐富的小農莊成為幼兒主動探究的園地。
幼兒園小農莊種植活動的核心價值是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的需要,增進幼兒對植物的情感,讓幼兒在多樣化、多元化的四季活動中,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生長條件。這樣的活動是師幼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不斷鼓勵、調動幼兒的全部智慧去探索、發現、嘗試,構建新的經驗。
自主發現是實現小農莊活動價值的關鍵。我們支持幼兒大膽探索,鼓勵幼兒親身體驗。在小小農莊里,他們是真正的主人,擁有自由的想法、自己的規劃、自主的行為,每個幼兒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們一直把幼兒的興趣、需要放在首位,強調幼兒的直接體驗,重視活動過程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強調師幼共同構建。只有體現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課程才能促進幼兒發展。因此,關注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就是關注幼兒園課程的核心價值。
例如,春天到了,我們的小農莊到底要種些什么呢?有的幼兒說種蘿卜,有的說種西藍花,還有的說種番茄。于是,我下發了一張種植調查表,內容包括:春天可以種什么?你最想種什么?你想怎么種等。通過調查分析,幼兒發現最想種的是青菜、土豆和玉米。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自愿分組,形成了青菜、土豆、玉米三個項目小組。
種植有哪些步驟?需要做些什么準備?要用什么樣的工具?大家眾說紛紜,紛紛記錄下自己的想法:簡單的豎線是幼兒需要的工具小木棍;黑色的小點點是幼兒需要的種子;歪歪扭扭的“S”是蟲子,上面的斜線,表示要把它捉掉……這些充滿稚拙之氣的涂鴉,成了他們種植的操作手冊。
幼兒園課程要能夠真正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投入、專注、流連忘返,真正促進幼兒的成長。因此,我們要思考幼兒的這些興趣,是否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活動,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之后,幼兒建構了哪些關鍵經驗?
通過前期一系列的討論,幼兒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土壤這幾樣必要的條件。什么樣的泥土適合植物生長呢?我帶領幼兒到小農莊實地查看,那里的土有點黃,還有點硬。小繆用手去挖土,沒挖動,他說:“這么硬的土,種子住了肯定不舒服!”看來先要進行翻土。翻土需要用到什么樣的工具呢?又一次的討論分享活動后,幼兒們帶來了各自想到的工具:有爺爺奶奶種地用的鐵鋤頭;爸爸媽媽種花用的小鏟子,還有玩沙用的塑料小耙子;有的幼兒還帶來了小榔頭,小木棍。起初,大家用鋤頭、鏟子、木棍等掘土,慢慢地發現,松軟的泥土翻起來沒問題,但越往下,泥巴越硬,有點難度了。濤濤發現用小樹枝松土一戳就斷,馬上就去找粗點的,可是沒戳多久又斷了。樂樂發現還是奶奶的鐵鋤頭好用,可以先把土挖出來,再用鋤頭把它敲碎。在小農莊里,新經驗是幼兒主動參與、全身心投入獲得的,不是一個或幾個集體教學活動就能完成。
“做”中獲得新經驗。當幼兒對種植過程和植物的生長變化產生疑問時,我們不要急于解答,而應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引導幼兒通過觀察,了解不同種植條件下植物的生長情況,自主探索植物生長變化的規律及其與生長環境之間的關系。
經驗從簡單向復雜,從無序向有序生長。通過小農莊活動,幼兒園教育的作用不斷被凸顯。比如,有一次,幼兒在地里除草時發現一棵玉米上趴著一只小小的蝸牛。這只蝸牛后來就生成了一個新的項目活動。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喜歡住在什么地方?幼兒對這兩個問題最感興趣,于是生成了美食組和房子組兩個項目組。房子組的幼兒為蝸牛設置了不同的家:籠子、盆子、潮濕的盒子、方便面桶等,進行觀察和實驗。美食組為蝸牛準備了蝸牛可能喜歡吃的美食。最后,幼兒互相分享自己的發現: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松軟的環境中生活;喜歡吃水果、面包、生菜葉,不喜歡吃餅干、白菜等。
經驗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中改造。兒童認知結構的建構是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不平衡是一種內在驅動力,只有當系統內部處于非平衡狀態時,系統與環境之間才會有物質和能量流動,促使幼兒調整自身原有經驗和認知結構來容納新經驗。例如,在翻土活動中,教師并沒有為幼兒準備人手一份的翻土工具,而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收集和準備了自己認為合適的工具,讓幼兒試一試,與同伴比一比。然后,引導幼兒分析各種工具的利弊,讓幼兒自己尋找答案。這種經驗的獲得過程,是多感官并用、注重行為、彰顯幼兒主體地位的活動,更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關鍵方式。
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我們初步形成了小農莊活動的實踐路徑:活動緣起——問題發布——活動規劃——經驗累積——實踐拓展。活動緣起是發現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問題發布是通過談話和調查,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活動規劃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做出的計劃和設想;經驗累積是通過操作活動建構新的經驗的過程;實踐拓展是活動興趣的延伸。教師要以素養品質的培養為中心,注重幼兒情感、態度、方法、能力的發展,做幼兒游戲的觀察者、支持者和引導者。
在小農莊活動中,教師真正理解了對自然的學習不是搬用書本知識,不能坐而論道,而是要親身實踐,讓幼兒投入種植情境和種植過程,讓幼兒帶著情感去關注自己的成果,去呵護不一樣的生命。
在小農莊種植活動中,我們始終尊重幼兒的好奇心,順應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自己做主,親自參與整個過程。在種子項目活動中,幼兒同父母一起收集關于種子的知識,進行分享交流,建構種子的初步經驗。接著,利用幼兒園內的現有環境資源,讓幼兒去尋找種子,發現種子,建構新的經驗。當幼兒發現蝸牛后,我們追隨幼兒的興趣,生成了蝸牛的項目活動,一起來認識蝸牛,飼養蝸牛,解開關于蝸牛的小秘密,并通過觀察和實踐操作,獲得關于蝸牛的新經驗。
幼兒園的小農莊活動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幼兒的需要,因為關注生命是幼兒的天性。同時,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改變已往教師帶領、幼兒跟隨的局面,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自主性,讓幼兒有獨立思考和操作的機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勞動,發現存在的問題,克服遇到的困難。隨著種植活動的開展和深入,幼兒的興趣點越來越多,這些興趣點成為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我們先后開發了種子項目、泥土項目、蝸牛項目等活動。在這些追隨幼兒興趣生成的活動中,幼兒表現得專注投入,積極主動。植物在成長,課程在生長,幼兒也在不斷地收獲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