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還告訴我們:“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紅色文化植根于我們五千多年傳承不息的民族文化,孕生于風雷激蕩的革命年代,發展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天翻地覆的輝煌征程,已深深融入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想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引領、價值導向和精神鼓舞作用。
繼承革命傳統,弘揚紅色文化,必須充分把握紅色文化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和時代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時代前進道路上匯聚中國力量,建構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價值,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牢記初心、砥礪奮進的精神土壤。
21世紀以來,學術理論界對紅色文化的研究與探索從未停下過腳步。圍繞紅色文化的內涵,有“紅色資源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說”“革命文化說”“特殊文化說”等,眾說紛紜,各具特色。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凝聚而成的,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是不怕流血、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集體主義文化,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愛國主義文化,是為人類求解放和自由的共產主義文化。說到底,紅色文化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達。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中積淀、形成,并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的紅色資源、紅色傳統和紅色精神,都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廣義上的紅色資源,包括紅色傳統和紅色精神,覆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全過程;狹義上的紅色資源,主要是指在革命戰爭年代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有關的、打上了革命烙印的精神和物質形態的文化,包括紅色歷史遺物、遺存、建筑、舊址和場所等。紅色傳統,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包括“獨立自主”“艱苦奮斗”“敢于犧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在內的優良傳統,以及“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內的“三大作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中國共產黨繼續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并不斷賦予紅色傳統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特色。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現代化征程中形成的、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從最初的“紅船精神”到“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心系人民、艱苦奮斗,在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豐碑,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人民為中心的鮮紅底色。
紅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紅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進性相統一、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本土化與創新性相統一、兼收并蓄和與時俱進相統一等基本特征。紅色文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它通過多樣化形態對中國曾經走過的歷史進程進行歌頌和傳承。雖然其表現形態各異,但屬性特征鮮明,主要表現為:
馬克思主義是500多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史最精粹的結晶。從最初的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紅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展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之中。它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融入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它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為精髓。
中國共產黨堅持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的理想和信念通過不同載體的文化形態進行記載和傳承,指引著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巨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創造性地保持和發展了黨的先進性。
近代以來,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全體共產黨人勇擔重任,完成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轉折。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波瀾壯闊。從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再到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從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到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展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思想到實踐,帶給中國的都是紅色文化基因,以及在此過程中所展現的勇敢、犧牲之精神品質。
馬克思、恩格斯說:“無論為了使這種共產主義意識普遍地產生還是為了達到目的本身,都必須使人們普遍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只有在實際運動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實現;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夠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勝任重建社會的工作。”事實證明,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進而組織和發動群眾。紅色文化從其產生起就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并成為時刻說服人、打動人、引領人的強大“物質力量”,它可以摧毀舊世界、建立新世界。
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為人民服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響亮的口號,更是紅色文化的價值追求,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敢于開拓,勇于擔當,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的特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會出現一些變化,呈現新的形態,使其具有發展性特征。紅色文化正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才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紅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鮮明的時代主題和獨特的價值地位。在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的精神動力,其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發展進步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文化的基礎,為黨的執政地位提供了力量保證;紅色文化是黨在各個時期智慧的結晶,是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構建現代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根基。傳承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這對更加積極主動地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從而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的紅色文化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重要的文化資源、精神資源,而且是一筆豐厚的經濟資源。紅色文化中包含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文化,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文化基礎。在新的環境下,我們面臨著形勢的復雜性、改革的深刻性、矛盾的尖銳性、較量的殘酷性、挑戰的風險性等各種各樣的考驗。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前進方位、發展進步目標、改革創新任務等都發生了相應的新變化,需要作出新的指引和部署,需要中國人民用頑強拼搏的精神,交出圓滿的“中國答卷”,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和巨大力量,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文化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指引我們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們要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用紅色文化中蘊涵的革命精神激發青少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信。
總之,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強大驅動力,也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科學內涵,把握紅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當代價值,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拓寬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引領青年一代牢牢掌握紅色文化的精髓,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推動我國紅色文化的傳承,發揮文化的育人價值,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匯聚中國力量,培育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