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鋒 王 躍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號召。2021年,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紅色文化教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要求和增強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是思政教育重要的助推器,做好紅色文化教育可以讓新時代的思政教育“活”起來。
紅色文化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并且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紅色文化產生之初并沒有賦予它“紅色文化”的專用名稱,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時代主題變換不斷出現新的、多種表現形式的文化形態,當我們總結這些文化形態的時候發現它們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和繼承性,所以將其統稱為“紅色文化”。今天我們所說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不同時期具有紅色精神的文化的總稱。
紅色文化教育是有目的地利用各種紅色文化資源,借助各種教育手段,有計劃地向大中小學生施加影響,促使其自主地接受這種影響并形成紅色精神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新時代的紅色文化教育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使命擔當,讓紅色文化真正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提升的源泉。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近代社會的歷史發展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洗禮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磨礪,發展起來的最具社會主義特色的文化形態,并在改革開放后實現了繁榮發展,因此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和重要的文化形態,并且必將在未來進一步發展壯大。紅色文化教育是幫助廣大青少年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重要教育方式,它有利于重塑社會價值體系、有利于文化傳承、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它是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在提高大中小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培養正確的“三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紅色文化作為主旋律文化,有助于重塑社會價值體系。現代社會個人道德情感層面“先天”感知能力缺失,現代社會制造的倫理困境、心理困惑等造成人們社會性的道德冷漠和核心價值缺位。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加強傳播以紅色文化為主的主旋律文化,能夠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從而重塑社會價值體系。紅色文化的傳承弘揚使得紅色精神、紅色思想和紅色革命信念等在青少年中廣泛傳播并被接受,使他們在堅持思想個性化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發展的認知有共性、評價有共識,逐漸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使全民族都凝聚起實現偉大復興目標的磅礴動力。
二是紅色文化作為新型文化形態,有利于先進文化的傳承。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戰爭及和平建設時期形成的各種先進文化形態的總稱,是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歷史紀實,其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并將之與中國實際結合,逐漸形成了新的時代特色。紅色文化中提煉和凝聚的光榮傳統和精神財富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中得到不斷傳承、升華,因此有利于文化的傳承。紅色文化,特別是紅色精神文化,作為凝聚民族智慧和價值理念的精神食糧,在不同時期以新內涵、新形式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之中,逐漸成為一種引導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化價值體系,不但是一種精神傳承,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當人們在現實中遇到問題時,紅色文化會用史實激勵人們,給人以積極向上、奮勇拼搏的力量;當人們受到不良文化侵襲時,紅色文化會堅定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和錯誤行為的干擾。紅色文化以其獨特的話語體系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以其順應時代潮流的載體形式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存在與傳播的方式,以其亙古不變的價值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一脈相承中與時俱進。
三是紅色文化作為先進文化,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執政的文化標識,無疑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可使人民群眾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紅色文化建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與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相聯系,堅持問題導向,從發現人民群眾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凸顯或潛藏的問題出發,將紅色文化的建設與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連接,使紅色文化的建設具備現實意義。這樣我們建設的紅色文化,我們提倡的紅色精神,才能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標識文化,發揮其更基礎、更廣泛的影響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紅色文化特別是其中蘊含的紅色精神,有利于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蝕,就我國國際競爭力而言,紅色文化在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方面的作用也不容低估。
四是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紅色文化是適合大中小學開展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無論是從大的方面,諸如思想引導、“三觀”培育和社會主義人才培養,還是從小的方面,諸如身心健康發展、法治觀念培育和就業創業引導等層面都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資源。它既可以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境界,又可以提升教育對象的文化體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受教育者體會深刻,教育的正向作用得到很好的發揮。當今時代,西方國家極盡各種方式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甚至分裂活動,而意識形態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倘若失去了意識形態這個安全閥,不僅中國人民的思想會陷入混沌與紊亂,中國各方面的改革建設也會被打亂。思政教育是意識形態建設中的關鍵一環,紅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生動教材,在這方面會發揮更為關鍵的主導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新時代,中國的青少年面臨價值多元、思想多變、認同缺失等發展困境,因此世界形勢、國際思潮和國內政治、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傳統等國內外因素,教育內容和形式、方式和手段等實施因素,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思想條件與文化水平等都是影響紅色文化教育實效的潛在因素。走出紅色文化教育的困境,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實現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在教育主體、教育手段和體制機制保障方面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提振紅色文化教育的主體動力,形成對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的趨同效應。紅色文化教育的發起、實施與接受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紅色文化教育價值的實現、功能的發揮都依賴于人的對象性活動。只有在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提振主體動力,調動積極性,才能形成推動紅色文化教育的趨同效應,促進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趨同效應是指青少年在學習教育活動的共同環境下,主體間相互影響,進行相同或相近的適應學習活動,從而形成相同或相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自覺。少年強則中國強。在以往的革命、建設歲月中涌現出無數的先進榜樣模范,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鑄就了近代中國的巍峨身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他們在改革浪潮中引領時代進步。青少年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和不穩定,有著較強的從眾心理,特別容易受到榜樣和朋輩群體的影響,進而形成群體性的思想行為。紅色文化所展現的紅色精神以適當的方式呈現,這些思想價值、行為方式和行動自覺往往會在青少年中廣泛流行,成為他們信奉和熱衷的價值判斷和行為規范,進而演變為青少年爭相效仿的時尚文化。
事實證明,青年群體是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只有當他們有積極的精神風貌,有強烈的奮斗精神,才能夠煥發無窮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因此,青少年的價值取向與精神追求奠定了國家、民族未來的發展基礎,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影響著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與結果。這就決定了新時代紅色文化教育必須抓好青少年這個學習教育主體,提振主體動力,點燃他們的紅色文化火苗,形成紅色文化教育的趨同效應。
二是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講好紅色故事。為了更好地適應世情、國情和黨情的發展變化,滿足黨、國家和人民的精神發展需要,紅色文化教育應改進原有的方式手段,在課堂、實踐活動和網絡空間全方位地講好紅色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對講好紅色故事提出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的新要求,充分說明講好紅色故事的前提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教育者要在敘事性的課堂中講深講透紅色故事,在體驗性的實踐活動中親臨感悟紅色故事,在延展性的網絡空間中創新傳播紅色故事,在日常行動中踐行紅色故事提倡的行為方式。
在課堂、活動和網絡中講好紅色故事,需要實現對紅色文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深度整合。首先,可以對校內資源進行歸類整合,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例如:利用好校史館、榮譽館等校內文化設施,建設紅色文化活動專門場所;利用好學生喜歡的社團活動、紅色電影節、社會實踐活動等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其次,可以對校外資源進行挖掘整合,達到社會力量同向化。例如: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教學、課題合作、協同育人等,整合校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先進典型的教育資源。再次,可以對線上資源進行創新整合,促成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的超時空化,如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網絡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等整合網絡紅色文化教學資源。
三是健全紅色文化教育體制機制,為紅色文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紅色文化教育的主體是人,對象是人,出發點和歸宿是人。人是紅色文化教育的主體,也是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為了保障紅色文化教育效果,規范人的主體行為,必須建立健全相應體制機制。首先,需要明確目標管理機制,推動紅色文化教育教學規范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將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納入青少年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特別是要切實進入實踐教學,由學校這一教學主體具體實施,實施精細化目標管理。其次,需要完善教學運行機制,提升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的效果。改變德育工作者單兵作戰的紅色文化教育教學運行機制,把學校相關部門教師、學生干部等納入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團隊,吸收校外基地、黨校等機構的教師參與紅色文化教育。最后,需要創新考核評價機制,以提高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的實效性作為考核的中心。打破以往學生成績的單向結果性考試,增加對學生調研報告、心得體會、師生互動等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效果的過程化考核,實現思政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