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夢佳 章 樂
回首百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獲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輝煌歷程。在革命年代孕育而生的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具象化體現,是中國人民在苦難中浴火重生的革命精神傳承,更是未來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精神地基。
在中小學教育中植入革命傳統教育是增強兒童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必然要求。革命傳統教育具有凝聚和認同的作用,為兒童提供了一種現代與歷史的聯結;革命傳統教育對群體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具有規范作用,中小學生可以通過革命傳統教育把握政治走向和價值取向,提升政治覺悟、體認革命精神、培育優良作風;革命傳統教育對傳統文化具有保存和豐富的作用,革命傳統教育超越時空限制,在保存革命傳統的同時,還可以從現代角度詮釋并豐富革命精神。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革命傳統進課程、進教材、進校園成了當前教育的熱門話題,近幾年教育界有過不少嘗試,但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革命傳統遠離兒童的當下生活,遠離兒童所處的當下時代,是提升革命傳統教育實效性的難點?,F在的中小學生所處的是和平與安定的年代,他們從未體驗過革命年代的艱苦生活。過去的革命傳統教育將革命中“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特征當作教育重點,這是一種成人對革命傳統的扁平化解讀。兒童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無法對成人化的革命精神感同身受,自然會導致革命傳統教育無法真正對他們的思想意識產生積極影響。
在定勢思維的影響下,革命傳統教育的創新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目標和內容沒有分層遞進。從縱向上看,當前革命傳統教育目標存在著年段之間劃分不明確的問題。各年段目標設定大同小異,不考慮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對教學內容選擇的指導作用。各學段教育內容之間也沒有明顯的層次差異,不區分學段的內容層次會造成低學段聽不懂、高學段不想聽的結果。
第二,革命傳統教育內容無法與各學科教學有機融合。大部分革命精神與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集中于語文、歷史和思想政治等人文學科,一般以故事的形式平鋪插入學科教學內容之中,不關注學科特點,導致革命傳統與課程教材無法有機融合,形成“打補丁”式的教育形式。
第三,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從小學階段看,兒童的心理特點使得小學生對自己感興趣或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充滿童趣的文化活動具有很強的接受度。但當前革命傳統教育多使用經典的紅色故事加上生硬的口號,更側重知識的強制灌輸,放棄兒童立場,導致他們無法從中獲得認同感。
現代社會發展極其迅速,各種價值觀在時代浪潮中應運而生。面對不同聲音,革命傳統教育的社會根基開始動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一是全球化趨勢的沖擊。全球化背景下,各類文化通過書籍、網絡等媒介“自然滲透”進青少年的思想之中。認知發展還不全面的兒童無法辨別良莠不齊的價值觀,極易在其他價值觀的沖擊之下喪失對革命傳統的認同。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觀下,中小學生缺乏對革命傳統的興趣,對艱苦樸素、實事求是等革命精神更是難以真正理解。
二是社會詮釋的娛樂化。娛樂化的社會風氣將嚴肅的革命傳統教育責任推向影視娛樂,部分低俗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的詮釋使得中小學生喪失理性認知,弱化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導向性。
三是家校教育的割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是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價值觀的必要條件,他們在學校通過學習樹立起的正確價值觀需要在家庭教育中進一步鞏固強化。然而,當下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化導致學校革命傳統教育的弱化。
杜威認為,從兒童的現實需要出發,教育的最大浪費就是“學校與生活的隔離”。革命傳統教育需要打破這種隔離,從兒童的興趣和需求出發,讓學生在校內學習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帶來的經驗,并將學習到的革命精神延續到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
挖掘兒童生活中與革命傳統對接的內容,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當前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往往限于經典的紅色故事以及各種生硬的口號,接受度不高。要提升革命傳統教育的實效性,教育資源就必須從兒童所經歷的生活和所學習的學科中來。
一是利用本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各種歷史文物和先烈事跡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受教育者眼前,其背后蘊含的革命傳統教育價值巨大。中小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沉浸式體驗可以讓他們自覺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革命傳統相互融合,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
二是利用兒童身邊的榜樣資源。兒童的形象化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愿意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社會學習,因此榜樣資源對兒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梢匝埣议L中的時代模范宣講,為學生詮釋革命精神的時代表征;可以邀請革命人物講述革命故事,帶領學生感受革命傳統,讓學生在榜樣示范中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革命傳統教育與學生校園生活的對接。
一是將革命精神與學生學習精神對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井岡山斗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小學生當下生活條件雖不艱苦,但教師仍需引導他們將艱苦奮斗的精神遷移到學習上,這不僅僅提高了中小學生的個人素質,更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二是將革命精神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上重點納入、有機滲透革命傳統。在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和歷史三門人文學科中全面反映革命歷程,以革命傳統引導學生感受革命精神,弘揚革命精神,培養高尚品德。在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中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形式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其他學科中發掘革命人物資源,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延伸教育,如體會科學家、運動員為國爭光的革命精神。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態度上體現革命精神,如追求科學與進步的五四精神、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三是針對兒童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進行革命傳統專題教育。例如,對于兒童困惑的“當下為什么還要提倡節約?”之類的問題,教師可以帶領他們探究勤儉節約這一革命精神產生的背景,并且分析當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并不是因為物資不足,而是一種人性對節制的內在要求,更是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
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豐富且繁雜,要提升革命傳統教育的實效性,我們需要搭建一體化的革命傳統教育知識圖譜,使繁雜的教育內容形成關聯,形成個性化學習途徑,更加符合兒童學習的規律。教育知識圖譜是一種人工智能概念,其目的在于改進學習系統,使其更加適合兒童的個性化發展。革命傳統教育知識圖譜應將教學過程中涉及的不同革命傳統知識構成遞進的層次關系,在教育知識圖譜的基礎上融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從而使兒童自主建構一體化革命傳統知識系統,內化革命精神及價值觀。
學校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學時,需要將教育內容按學段和年段進行劃分,形成教育內容的層次差異。這種嘗試將革命傳統知識按照兒童的經驗邏輯劃分,以遞進的關聯方式形成教育系列圖譜。以《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小學學段的要求為例:低年級兒童的政治社會化水平低,需要借助具體形象化載體來認識革命傳統,國家標識這種客觀知識就屬于低年級的教育內容;中年級兒童的政治社會化水平正在快速發展,逐漸形成國家概念和政治情感,開始從抽象的角度認識革命傳統,革命領袖、英雄模范等榜樣示范就屬于中年級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高年級兒童政治社會化水平相對較高,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用革命歷程中重大歷史事件體現的革命精神對其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從而培養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
除此之外,按照革命傳統的內在邏輯體系編排革命傳統教育知識圖譜也是一種教育內容的編排,以線索的形式將革命傳統教育內容串聯,有助于中小學生更加系統地了解革命精神。上海是革命傳統的源頭和誕生地,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將“上海紅色文化”概念融入中小學學習教育就是一種按革命的內在體系為邏輯編排的革命傳統教育內容。“上海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包括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以及人格養成四個部分。在政治認同部分中,串聯“中共一大舊址”“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以及“中共淞浦特委機關舊址”,引導中小學生在參觀學習中對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的革命精神產生認同感。
綜上,按照兒童經驗邏輯來編排革命傳統教育內容是一種以兒童認知發展為邏輯的編排方式,而根據革命傳統體系來編排革命傳統教育內容是一種以革命發展為內在邏輯的編排方式。當前提升革命傳統教育實效性需要在內容設計時有機結合兩種編排方式,尊重兒童的同時也尊重革命傳統的發展歷程,這樣才更有利于他們體悟革命精神,有利于學校建構一體化的革命傳統教育內容。
探究如何讓兒童體認革命傳統的價值,利用革命傳統教育讓兒童產生對革命精神的認同感,最首要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探索適合兒童的教育方法。
史學界有“大歷史”與“小歷史”的說法。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孫岳教授認為,大歷史主要是“全局性的歷史”,在革命傳統教育中具體表現為革命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而小歷史指的是“‘局部’的歷史、‘常態’的歷史”。在革命傳統教育中具體表現為地方性特色革命精神以及革命人物,發掘兒童因素需要在“大歷史”與“小歷史”的交互中進行。以南京地區的學校為例,在大歷史觀上,南京在各個階段的革命歷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在小歷史觀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南京雨花臺發生的屠殺催生了雨花英烈精神。南京地區的中小學校可以通過愛國主義歷史發生地回溯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實地參觀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雨花英烈故事演講競賽等,聚焦堅定信仰、敢于斗爭、不懼犧牲、甘于奉獻的雨花英烈精神,體會無產階級斗爭過程中所凝聚的優秀精神財富。[8]
基于小歷史觀角度的革命傳統教育內容則需要注重榜樣人物的選擇。一個具體的、為兒童所熟知的事件中的人物往往更能激發他們的認同感。上述例子中,從微觀的地方特色革命小歷史觀擴大到宏觀的無產階級斗爭革命精神,讓兒童在革命傳統教育中找到身份認同感,融入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形式,站在兒童立場上發掘革命傳統教育的兒童因素,讓兒童在“大歷史”與“小歷史”交互的教育方式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達到革命傳統教育的目的。
儀式是一種組織文化象征,貫穿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儀式具有組織神圣性,這種文化符號賦予兒童獨一無二的組織身份,對兒童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儀式帶來的悲憤、自豪等情感也使得革命傳統教育內容及其附帶的政治情感能被兒童快速內化,形成對革命傳統以及革命精神的認同感。以南京地區的學校為例,每年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整個南京城上空都回蕩著急促的防空警報聲,行駛中的車輛全部停下并鳴笛,所有人放下手中的工作脫帽默哀。這樣一種紀念的儀式會讓兒童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更深入地體會抗日戰爭時期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當前革命傳統教育有效性提升最大的困境在于不關注學生經驗,單方面的強制灌輸,無法讓青少年內化革命傳統教育內容,體悟革命精神。突破革命傳統教育有效性之難需要呼喚兒童立場,兒童立場呼吁我們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同時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在革命傳統教育中堅持兒童立場,我們需要做到:積極發掘教育資源,對接兒童生活與革命傳統;創建教育知識圖譜,建構一體化革命傳統教育內容;重視紅色歷史交互和紅色符號作用,形成兒童認同的革命傳統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