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華(江蘇:蘇州市吳中區碧波實驗小學)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性特點;二是實用性特點;三是整合性特點;四是趣味性特點。其中,實用性特點相較于其他學科是它的最大特征。其課堂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掌握完成具體任務的能力,能夠根據要求實現一定的任務目標,這與當前流行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具有異曲同工之處。本文主要論述了小學信息技術老師要善于從任務設定、小組合作、多種評價等環節高效完成任務,從而驅動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應試教育時期,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是可有可無的副科,老師既不會深入開展學科教學,也不會創新教學模式,使得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流于形式,成為學生文化課學習之余的“調味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被有效突顯出來,各種全新的教育方法被發明并運用,其中就包括任務驅動法。這種教學方法和學科特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最高目標。
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就是任務的設定不采取“一刀切”,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幾個難度、角度都不相同的任務,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基礎知識來選擇適合的任務。這樣班級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合適的學習過程,也能完成適合自己的任務,會有非常強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從而會更加積極地配合并參與教學過程。當然,為了推動學生更好地進步,老師要鼓舞學生積極嘗試更難的任務,實現更有力的成長。老師在設定任務的時候,不能想當然,而是要深入調研,聽取學生的建議,確保分層任務得到學生更好的支持與執行。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要求學生具備的核心素養有很多,如,探究思想、合作意識、創新能力等。任務驅動法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老師在設定某一任務之后,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去嘗試解決問題。同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步是引導學生相互合作、互通有無,這會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會過多干預,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或小組的特點,選用合適的方法來完成作品或任務,從而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力。例如,在教圖片修剪的時候,老師在基礎知識講解結束后,可以為學生布置任務,主體是以一幅學校圖片為基礎,加入自己想對學校說的話。對于語言的展示形式,老師不要做太多的要求,而是由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成這項任務。由于沒有了老師的條條干預,學生會利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來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并且在完成過程中會竭盡所能地利用自己曾經學習過的知識。
小學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法最為基礎的環節是設定科學的任務,為課堂教學找準方向,確定目標。老師在設定任務時,要根據本班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情況來設定分層任務。老師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畢竟小學生年齡小,專注力及理解能力不是很強,合適的背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任務、思考任務、完成任務。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去,老師要為學生參與搭建渠道。這樣學生對自己參與設計的教學任務會非常熱情,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去,有利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集中注意力,使得班級學習氛圍昂揚向上,也可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例如,在教《設置個性桌面》這一節課內容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電腦桌面這個新詞匯、新概念,我引導學生先想象一下中午我們去食堂用餐,首先要把飯桌準備好。這樣,我就把電腦桌面與生活中的飯桌聯系起來,接下來再把飯菜搬上桌,將桌面上的圖標與各種飯菜聯系起來。最后動筷子吃飯,鼠標操作就是動筷子。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很快就明白了知識要點。在接下來的實操環節,我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不斷探究,對照自己掌握的操作環節進行設置。通過檢查學生完成的任務,我發現他們都完成得非常好,而且有的學生桌面設置內容超越了我展示的幾種形式。這就是任務驅動所帶來的高效教學。
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組合,在組合中發揮各自的價值,相互合作,建言獻策,尤其是要采取主體責任與配合責任相結合的合作模式,采取組長與組員的有效配合。這種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并在學習過程中更易產生思維的碰撞。為了實現更好的合作效果,信息技術老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合作項目,然后引導學生針對合作項目開展任務分工,由組長安排組員負責具體的項目或者環節。為實現合作效果,組員之間要積極互動,相互探討,尤其是拿不準的步驟、技巧要及時提出來。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既幫助了某個學生提高技術水平,其他學生也能在思想碰撞中得到更好的提升。例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PPT 制作知識的時候,給學生設定了一個任務,要求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任務,對于小組內的分工要明確。如,背景音樂設定、圖片素材采集、播放形式設定等,其中每項具體的任務由一個組員負責,其他組員配合,整個工作由組長統籌推進。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組長要善于聽取他人的建議與意見,同時,其他組員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好方法介紹給同伴。在這種協同式的合作模式下,圍繞學習任務進行合作探究,將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
評價是找出差距、發現問題、明確方向、促進發展的一種重要方法。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更需要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評價。目前,常見的評價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老師評價。老師可以站在專業的角度上來開展評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審視自己的不足。二是學生之間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不僅評價的視角比較真實,而且被評價者更樂于接受。三是自我評價。通過自己審視、自己總結來發現不足,這是推動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提高的最有效形式。這三種評價類型是當前最為重要的評價模式,在很多時候,信息技術老師要將這幾種評價模式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確保評價全面、科學、有力,讓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在評價中得到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評價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在老師及同伴的提示下及時改正不足,并加強自主學習,實現自我完善,以此帶動自身信息技術水平的較大提升。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制作圖畫》一課中,在導入環節,組織學生對今天創作作品要使用的元素和繪圖工具進行討論和設計;在創作作品環節中,邀請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想法和設計,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并提出建議;在最后的評分環節,請小組代表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創意,其他各組學生依據創作要求,對該小組的作品打分,并闡述打分依據。在課堂上,老師通過作品介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形式給學生展示作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介紹、點評交流等環節,不僅鍛煉了表達能力,建立了自信心,學會了更多的繪畫技巧,也提高了欣賞美、創作美的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之間和諧競爭的意識,促進學生對更高一級目標的追求,因此實現了整個班級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有效培養。
任務驅動最為核心的過程是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作為推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過程。由此可見,任務完成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充分利用好任務,老師需要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作品,從而帶給他們成就感與獲得感,以此激發更大的學習熱情。同時,通過作品的展示環節,學生可以發現問題,再尋求解決方法。通過“學中做”“做中學”讓他們及時發現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與技能,并在此基礎上激發更多的靈感。在搭建學生作品展示平臺的時候,要注重多元化,尤其要結合學生的個體特征、作品表現形式等特點,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被重視,進而有效激發主人翁的意識,激發更大的學習熱情。老師也可以從學生的一些創意作品中得到啟發,取得教學相長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圖形創作》一課時,在學生運用各種畫圖工具完成作品之后,我會一一展示學生的作品。對于一些優秀的作品,我還會將它們打印出來,張貼在墻壁上,讓所有學生都可以欣賞。一來增強了這些學生的自豪感、榮譽感;二來可以激勵其他學生認真完成作品;三來被展示的作品通過學生的評價交流,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加上老師的點撥,學生都十分樂意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甚至在課后帶回家繼續創作。由此,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可以促進學生展示才能、表現智慧和體現價值,體驗成功者的快樂,也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你追我趕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提高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隨著小學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的有力推進,任務驅動法因為與學科特點高度契合而被廣大老師普遍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無論對于老師高質量教學還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都具有重要價值。但是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要想發揮作用還需要老師科學推動,尤其是要分層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分組學習,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