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湖北:武漢市光谷第二十六小學)
儀式感能極好地調動參與者的情緒,其邏輯程序性也與實驗活動相互匹配。學生用儀式形式參與實驗,能強化實驗規劃性,這些都是儀式感融入科學實驗的優勢,同時,儀式感本身也賦予了小學科學實驗深刻含義。形成儀式感可以采用多種措施,可構建匹配的情境,在課堂上充分激發學生的感情,構建共同“注意點”,用整體行為標準形成儀式化實驗模式。
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除了要教授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外,還要依托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分類和得出結論等能力。核心素養要求知識、方法、能力與情感四育并舉,這就使得小學科學實驗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學習或專業的科研探究,要求在學習中重視過程,反而并不強調實驗結果。儀式感會深刻影響學生實驗探究過程。中國乃禮儀之邦,學校儀式已經滲透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課后德育活動中,儀式感是將日常行為儀式化、賦予其特殊意義的行為,是一種精神文化。
升國旗時,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嘹亮的國歌,佩戴鮮紅的紅領巾,小學生行隊禮,這些代表性情境能迅速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置身其中,老師無須多言,學生自然理解其中的含義,進一步激發愛國主義情懷。情感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動力來源甚至強于學習本身的目的性。參與儀式身體感官受到沖擊,首先的作用就是激發情感,調動情緒。好奇情緒牽引學生迅速進入角色,激發探索欲;嚴謹操作帶來莊嚴肅穆的情緒,引發學生感受科研的嚴肅;探索成功后的喜悅情緒又進一步強化儀式感的意義。
小學是學生生理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小學生總體上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注意的穩定性不夠,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具有明顯的具象思維,幾乎不具備邏輯整合能力和概括能力,往往需要通過“具體實例”“直觀特征”等形式來掌握概念。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上要兼顧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培養。實驗探究式學習的優勢在于,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習效果。但由于實驗活動具有順序性、復雜性與邏輯性,對于小學生天然具有一定難度,而儀式活動強調“先后”,具體的行動帶給學生直觀體驗,身體力行:以儀式活動理解實驗活動;以儀式順序體會實驗邏輯;以具象行為加深活動記憶。
小學生實驗天然缺乏規范性,小學科學實驗是引導兒童游戲探究向規范化科研探究過渡的重要步驟,課堂實驗本質上是追求實事求是,指導學生規范流程。過度強調規范化會弱化實驗的趣味性,但過度強調實驗的趣味性又不利于培養學生規范化流程,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讓實驗操作有儀式感,是用儀式代替完全標準化操作,不過分強調操作的原理,但強調操作過程。實驗儀式化是實驗隨意性向實驗規范性的過渡,是實驗規范化的載體,契合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
小學科學實驗既需要具有趣味性,又需要具備嚴肅性。現階段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保護他們的好奇心,科學課堂越趨向趣味性,在科學探究嚴肅性、專業性教育上缺乏有力抓手。讓科學實驗有儀式感就是讓學生在儀式感中體會科學探究的神圣、嚴肅與專業,使其逐漸脫離“趣味游戲”的標簽,讓科學探究的主體印象由趣味性向嚴肅性轉變。
構建儀式感情境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包括場景布置和課堂內容情境構建。
科學實驗室是科學實驗的主陣地,也是儀式感構建的主陣地,所以科學實驗室的布置需要明顯區別于常規意義的教室。場景、服裝和工具是構建標志情境的三要素。帶有紅十字的醫院、白大褂和聽診器會立刻代入醫生的角色;飄揚的國旗,軍綠色軍裝和胸前威嚴的槍會代入軍人的角色。同樣,圍繞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等小學科學實驗內容打造沉浸式教室,走進教室能讓學生立刻感知“科學課堂”;環繞式課桌椅、規范的材料擺放能立刻帶來合作探索欲;標準的實驗服,甚至特殊實驗的白手套,此刻不僅是工具,而是有了感情意蘊。要有更好的儀式感,老師還需要依據課堂內容設置合理的教學資源,搭配燈光、音樂等效果。情境搭配意在塑造“科學家”的角色,使得科學探索所蘊含的嚴謹、細致等品質能在其中體現,同時也是儀式活動的必要場景。
構建共同情動感受關注點,用儀式強化關注點的意義,提升關注點的吸引力,是引導行為規范的有力措施。如,在小學低段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表揚,其他學生為他鼓掌,配上口號“棒,棒,你真棒,你是好榜樣”。對比老師的表揚,鼓掌的聲音和嘹亮的口號將更強烈的身體感官刺激傳遞給所有同學,用短暫儀式強化了該學生行為的榮譽感。又比如,流動紅旗、三好學生等榮譽,頒獎時會選用集會時間,在所有學生的目光中、在國旗下,學校領導會頒發證書,合影留念,這些儀式情境會大幅提高該榮譽的吸引力。科學課堂同樣需要用儀式強化學生共同情動感受,引發學生對實驗點的關注,如,設置“觀察小能手”“養蠶專家”表彰。學生在許多電影場景中都見過,生物專家在進行實驗前都需要穿防護服,進行復雜的消毒,嚴肅性與儀式感油然而生。科學課堂同樣可以將實驗局部利用儀式放大,如,在酒精燈的使用教學中,酒精燈使用步驟繁多,那么就設置酒精燈點燃儀式與熄滅儀式,強化每個步驟學習,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感受其重要性。
上課的標志性活動是老師的“上課”口令,學生起立鞠躬回答“老師好”,老師回答“同學們好”。這短暫的上課儀式適用于所有年齡與科目的課堂,因為這樣的上課儀式不代表任何內容含義,但是具有深刻的精神含義,切割了下課的隨意性與課堂的嚴肅性,是課堂正式開始的標志。儀式的程序性與實驗活動是相互匹配的,科學實驗探究可分為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實驗、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六大板塊。主體的實施實驗還分為材料分發、實驗操作與儀器整理,每一個步驟都可以設置相應的行為標準。如,開展實驗的時候,組長有序領取材料,領取完材料放置在小組固定位置,此時其他學生安靜重溫實驗計劃,等待下一步的口令;實驗結束時,老師可用口令停止實驗,連續拍手三次,學生收到口令后需要停止實驗,跟隨拍手三次。構建細節的行為規范,將全體一致的行為設置為實驗操作標準,進一步演變為實驗儀式,身體力行感受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