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畢雪燕 尚群昌
“起青海,經川甘,關外寧蒙把身安,四關劈開陜山西,拐個彎兒到河南,注入山東渤海灣。”大家都知道這個順口溜說的是哪條河吧?沒錯,這就是黃河,中國的第二長河。它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巨大的幾字形奔騰在中國的大地上,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 個?。ㄗ灾螀^),最后流入渤海。
我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自然生存環境看,黃河給予了我們生命之源的水,營造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從文化角度看,黃河在成就我們生活家園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我們的精神家園。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俗話講“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三皇五帝被公認為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們活動和建都的區域主要是在黃河的中下游地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發展史,有三千多年歷史是在黃河流域寫就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成長。
黃河文化表現之一,是在中華農耕文明上。我們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上不僅發現了粟、稷和稻等農作物,還發現了收割作物的石鐮、加工糧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等,這標志著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早在8000 年前就進入了農耕時代。在距今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特別是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時期,黃河流域以粟、黍為主的旱作農業已經走向成熟,農業經濟已占主要地位。
黃河文化的表現之二,是在中華元典思想上。中華民族的元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誕生在黃河流域,諸子百家的思想誕生于黃河流域并在此發展壯大。
黃河文化的表現之三,是在發達的農業和對黃河的治理上,并由此帶動了中國天文、數學、地理、建筑、制陶、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以“農醫天算”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科技文明。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都產生于黃河流域。
黃河文化的表現之四,是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國家的手段,體現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融合和大發展中,體現在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從不中斷的文脈,以及支持這種文脈的漢字和炎黃子孫共同堅持的文化精神上。
正是由于母親河的哺育,才有了我們中華民族,才有了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