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霞 李家濤 李美珺 張燕霞
(1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上海 201100;2上海市閔行區動植物檢測檢驗中心,上海 201108)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人民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上海市閔行區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閔行區委、區政府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推進,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擺在了優先位置,扎實推進了“三農”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受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閔行區“三農”工作仍面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在此背景下,筆者擬對閔行區“三農”工作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推進閔行區“三農”工作的建議,以期促進閔行區“三農”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閔行區作為上海市發展中心城區的拓展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其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空間被擠壓嚴重,“三農”體量相對較小。閔行區農業農村發展具有“大城區小農村”的基礎特征,是典型的城郊型鄉村。目前,閔行區擁有基本農田2 966.67 hm2,主要分布于浦江、馬橋等鎮,其中,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553.33 hm2和蔬菜生產保護區753.33 hm2;閔行區現有行政村118個,規劃保留保護村10個,全區農村宅基地戶數27 669戶(不含分戶),其中,城市開發邊界內7 783戶、城市開發邊界外19 886戶。
近年來,閔行區以“促進都市農業提質增效、打造生態宜人美麗鄉村、全面深化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線,扎實推進了鄉村振興工作,且工作成效和顯示度逐步顯現。具體表現為:參與了上海市整建制建成國家級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規模化、綠色化、科技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全面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成了一批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完成了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工作任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閔行區農村集體資產總量位居上海市第一,城鄉一體化水平位居于上海市前列,為閔行區建設品質卓越、生態宜居現代化新城區夯實了基礎,初步繪就了閔行區的“鄉村底色”。
近年來,閔行區整體上城市化進程較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不斷向城鎮轉移,再加上當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大,農業勞動力緊缺已成為閔行區很多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反映強烈的問題。同時,閔行區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主城區,很多建設均需要農村土地,如林地種植、河道建設、工商業項目建設等,農村用地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農村土地日益緊缺,導致農村土地要素成本上升,農田面積因不斷被建設項目征用而變得不穩定,這就給閔行區農業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例如,根據閔行區2035年總體規劃,在住宅總量封頂的前提下,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空間緊張,尤其是浦江鎮、浦錦街道,很多住宅空間被大量占用的矛盾相對凸顯,雖然近期閔行區農民集中上樓選址安置地塊尚有空間,但后續中遠期的安置地塊較為緊張。
具體表現為:(1)閔行區的農村房屋大多建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房屋老舊、破損等問題,很多農民的動遷或翻建意愿十分強烈。(2)近年來,來滬人員多,村莊房屋出租多,部分村莊甚至出現了本村農民與來滬人員數量嚴重倒掛的現象,且部分村莊來滬人員集聚,導致農村基礎設施配套不足、亂堆物和亂搭建等問題突出。(3)部分村莊宅前屋后“私人領域”的環境問題已成為突出短板,農村環境底板較差,且由于“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政府財政壓力等,農村環境管理、社會治理成本等的壓力較大。(4)閔行區115個行政村中撤并村有105個,且“十四五”期間大部分撤并村會一直存在,而根據市級相關規定,目前,撤并村不能編制村莊規劃,也不能翻建,這不僅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也給城市安全運行埋下了隱患。
目前,閔行區城市化程度較高的街道(鎮)有七寶、莘莊、虹橋、梅隴等,其發展不動產物業經營,村級經濟相對發達;處于城市化進程中的街道(鎮)有顓橋、吳涇、華漕,近幾年這些區域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勢頭相對良好;仍為純農業的街道(鎮)有浦江、馬橋、浦錦,這些區域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受基本農田規劃控制的限制,農業發展小而散,集體經濟較薄弱。例如,2019年,七寶鎮村均可支配收入為4 723.28萬元,而浦江鎮僅有441.46萬元,相差10倍有余;七寶鎮滬星村年均可支配收入為14 179.21萬元,而浦江鎮匯東村年均可支配收僅有58萬元,差異巨大;另外,閔行區有60個村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其主要分布在9個街道(鎮),其中,僅浦江鎮就有26個村;據國家統計局閔行調查隊抽樣統計,純農地區有15個村的集體資產分紅人均只有266元,是閔行區平均水平的10%。由此說明,閔行區各街道(鎮)之間村級集體經濟的差距明顯。
3.1.1 聚焦“閔行都市田園農業片區”建設
要抓住上海市建設綠色田園先行片區的契機,全力創建“綠色田園先行區”“閔行都市田園農業片區”,引領全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以上海市綠色田園示范基地——航育基地為載體,大力建設設施園藝智能化生產示范園和智慧農業云管理示范基地,并充分聯動郊野公園內各類科普、旅游、休閑資源,打造集科研、科普、展示、培訓、旅游等于一體的農業科創示范園。此外,要以全國美麗鄉村、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革新村為核心區域,依托浦江郊野公園的輻射效應,建設“浦江郊野公園-地鐵八號線沈杜公路站-召稼樓古鎮-革新村-方圓、閱鄉等生態園-航育基地”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在浦江鎮中東部地區為廣大市民近距離打造休閑+科普的“第三生活空間”。
3.1.2 聚焦農業產業聯盟建設
基于閔行區農田破碎零散的現狀,深入推進稻米產業聯盟發展,繼續做大做強“閔田悅禾”優質稻米區域公共品牌,開展線上線下協同營銷,借助拼多多、滬農優品館等電商渠道及農產品進社區、進機關等產銷對接活動,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民感受度。同時,要完善蔬菜產業聯盟建設,進一步引導蔬菜產業聯盟生產單位與上海綠捷公司建立緊密的產銷合作關系,在推行“托底”銷售的基礎上,做深、做細訂單銷售模式,開發更多適合不同消費層次的聯盟蔬菜產品,逐漸形成品牌效應。
按照“統一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閔行區需積極探索將馬橋鎮三個村聯動逐步創建為鄉村振興示范鎮(片區)。例如,三個村可通過集中居住、土地減量化等措施,規劃新產業用地17.8 hm2,建設“創新產業發展區”;也可通過打造農村生態宜居環境,發展集文化體驗、海派餐飲、精品民宿于一體的特色風貌區。同時,針對條件成熟的浦錦街道和馬橋鎮,結合人居環境優化提升工作,通過資源聚焦、政策聚焦,從整體風貌和產業提升等方面,積極探索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建設。
需通過聚焦政策引領,強化區級層面引導,營造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良好氛圍。具體措施:(1)積極開源,通過轉變經營模式、調整發展業態、開發引入新項目、促進產業園區升級、盤活回購、改造物業、推行鎮經濟聯合社收益向村分配等措施,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2)相關街道(鎮)、區職能部門要積極研究將無證資產轉變為有證資產的途徑,并結合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等,節約和盤活建設用地,以獲得純農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空間。(3)促進純農地區統籌發展,推進村級集體經濟抱團發展,開展閔行區集體資產租賃合同清理,逐步加強轉租管控,逐步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由二手經營向一手經營轉變。(4)積極學習其他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拓寬思路,增強創新意識,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