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芬 蔡斌強
(1上海市金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上海 201599;2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上海 201516)
金山區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翼、上海市西南部,東鄰奉賢區,西與浙江省平湖市、嘉善縣交界,南瀕杭州灣,北與松江區、青浦區接壤。金山區屬季風氣候區,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長,再加上金山區土地肥沃,良田廣闊,河道縱橫,水網密布,具有“上海糧倉”之美譽,是上海大都市的菜籃子和副食品供應基地。
金山區的氣候條件和自然條件十分適合栽培食用菌,其中,雙孢蘑菇是金山區主要栽培的食用菌品種。在調整種植業結構和實施“家家富工程”過程中,已形成集中在廊下鎮及其周邊地區的雙孢蘑菇主要生產基地。目前,金山區雙孢蘑菇特色產業走在了上海市的前列,在長三角地區乃至華東地區均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據統計,2020年,金山區雙孢蘑菇年栽培總面積為36.84 hm2,年產量為10 441.3 t,年產值為12 321.2萬元;其中,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年栽培面積達33.95 hm2(占比達92.2%),且采用國際先進的三次發酵技術,將雙孢蘑菇單產提升至30 kg/m2以上,年產量達10 115.8 t,年產值達12 125.9萬元。為促進金山區雙孢蘑菇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筆者擬對金山區雙孢蘑菇產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工廠化栽培情況進行介紹,以期給其他地區發展雙孢蘑菇產業提供參考借鑒。
金山區雙孢蘑菇生產始于20世紀70年代,最初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采用傳統生產模式,生產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在廊下鎮、呂巷鎮、楓涇鎮等。進入21世紀后,通過政府的宣傳引導、技術指導和扶持,金山區雙孢蘑菇傳統生產模式的栽培面積逐年遞增,2006年金山區傳統生產模式的雙孢蘑菇栽培面積達11.3 hm2,2013年達46.4 hm2,此時,傳統生產模式的雙孢蘑菇栽培面積達到了頂峰,主要分布在廊下鎮和亭林鎮,廊下鎮也因此成為了當時上海市最大的雙孢蘑菇主產區。但雙孢蘑菇傳統生產模式的生產設施主要為毛竹簡易棚和蔬菜管棚,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且該模式一年只生產一茬菇,單產在12 kg/m2左右,生產效益較低。此后,隨著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模式的興起,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于2014年率先引入了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技術,培養料發酵技術也從隧道集中二次發酵發展到三次發酵,金山區雙孢蘑菇產業完成了從傳統生產模式向工廠化生產模式的轉變。此后,雙孢蘑菇傳統生產模式的規模逐年萎縮,至2020年,只在廊下鎮有少量農戶采用雙孢蘑菇傳統生產模式,且栽培面積僅有2.89 hm2,而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的栽培面積達33.95 hm2。
2.1.1 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金山區從事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的龍頭企業,2014年,該合作社率先引入了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技術,實現了金山區雙孢蘑菇由傳統生產模式向工廠化生產模式的轉變,促進了雙孢蘑菇栽培工藝的改變。2014年共建成現代工廠化菇房20間(栽培面積為1.2 hm2)、一次發酵隧道7根、二次發酵隧道3根,生產模式為利用隧道集中發酵技術生產二次發酵培養料,然后將培養料放入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可控的工廠化菇房(菇房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調控均采用電腦控制,做到精確化控制)進行發菌及出菇管理,培養料發酵、菇房進料、播種、覆土等全程采用機械化操作及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極大地節約了勞動力,大幅度提高了雙孢蘑菇的產量和產值。據統計,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于2014年4月開始投產,單產達22 kg/m2,年生產雙孢蘑菇1 153.8 t,年產值達1 200萬元。
2016年,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新建愛爾蘭式工廠化菇房12間(栽培面積為5 160 m2),于當年9月投產。2017年,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新建工廠化菇房14間(栽培面積為14 840 m2),于當年12月投產。截至2018年,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的栽培面積發展到3.2 hm2,一年可生產6.5茬菇,年產量達6 050 t,年產值達7 502萬元。
2020年,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再次對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技術進行轉型升級,進行了雙孢蘑菇培養料三次發酵項目建設,當年建成封閉式一次發酵隧道5根,二次、三次發酵隧道9根,從二次發酵發展到三次發酵,增加了雙孢蘑菇栽培的穩定性[1],再配套高產、優質栽培管理技術(如使用添加劑等),使雙孢蘑菇單產從25 kg/m2提升至30 kg/m2。
2.1.2 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
金山區以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龍頭,聯合周邊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基地。2018年,上海金碑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上海明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分別建成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菇房6間,并于當年投入使用,菇農直接購買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生產的二次發酵培養料,進入菇房進行發菌、覆土及出菇,雙孢蘑菇平均產量可達25 kg/m2左右;2020年,上海金繼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和上海豆軒閣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分別建成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菇房,采用雙孢蘑菇三次發酵培養料進行生產。目前,廊下鎮及其周邊地區主要以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由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現代化的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菇房,從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購買雙孢蘑菇三次發酵料進行覆土、出菇,從而形成了由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周邊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的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模式。
2.2.1 產量不穩定
具體表現為:菇房環境數據采集設備在運行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控制系統不精確、故障率高、準確率低等問題,這影響了對菇房環境條件的控制,導致雙孢蘑菇產量不穩定。同時,雙孢蘑菇的生產原料較多,原料質量難以控制,尤其是秸稈、畜禽糞等原料,沒有統一的標準,容易造成培養料質量不穩定,再加上覆土質量不穩定,影響了雙孢蘑菇的最終產量[2]。此外,在三次發酵隧道建成投產前,金山區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普遍采用隧道二次發酵技術生產培養料,再加上菇房生產周期長,導致雙孢蘑菇生產后期病蟲害發生較多,最終影響了雙孢蘑菇的產量。
解決措施:引進雙孢蘑菇培養料三次發酵技術,從培養料生產入手,有效控制發菌期間培養料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均一性,有效控制培養料發菌期間的病蟲害侵染,縮短菇房的栽培周期(從60 d減到40 d),這極大地降低了出菇階段病蟲侵染的風險,增加了雙孢蘑菇栽培的穩定性,最終可有效提高雙孢蘑菇的產量。
2.2.2 生產成本及產品銷售問題
具體表現為:由于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菇房面積較小,有些機械設備未配備齊全,需進行人工上料和覆土,從而增加了人工費用。同時,雙孢蘑菇采摘也需要大量采菇工人,而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無法保證每天出菇,且金山區青壯年勞動力已不愿從事雙孢蘑菇生產,不僅招工困難,而且只能大量雇傭中老年人,工作效率較低,再加上人工成本較高,嚴重阻礙了雙孢蘑菇工廠化的生產發展[3]。此外,由于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菇房較少,且雙孢蘑菇生產周期較長,這就出現了出菇期間大量雙孢蘑菇一起上市,而培養料發菌階段菇房無菇可采的現象,從而導致蘑菇經銷商無法每天拿到菇,造成了經銷商流失,出現了雙孢蘑菇銷售困難的問題。因此,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停止了雙孢蘑菇生產。
解決措施:在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過程中實施“五個統一”,即統一供料、統一菇房生產管理、統一采摘、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以有效解決金山區雙孢蘑菇生產在原料、栽培技術、產后銷售等環節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而促進金山區雙孢蘑菇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其中,“統一供料”為由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生產優質的雙孢蘑菇三次發酵培養料,統一配送到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菇房,菇房進料后直接覆土即可出菇,省去了菇農自己制料、消毒、播種、發菌等生產環節;“統一菇房生產管理”為由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指導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工廠化菇房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控制,以滿足雙孢蘑菇在菌絲爬土、子實體形成、轉潮等各個生產階段對環境的需求,進而實現雙孢蘑菇的高產優質生產;“統一采摘”為統一專門雇傭專業的采菇工人,根據出菇情況,輪流到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菇房進行采摘,且在采摘的同時,完成疏蕾和菇床清理等工作;“統一品牌”為由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授權給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孢蘑菇產品使用“聯中1號”品牌,進入商超、批發市場進行銷售,進而提升金山區雙孢蘑菇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統一銷售”為由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利用其銷售網絡和渠道,為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銷售服務,以解決雙孢蘑菇經銷商流失、銷售困難的問題。
在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金山區雙孢蘑菇產業完成了由傳統生產模式向工廠化生產模式的轉變。目前,金山區雙孢蘑菇產業以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龍頭企業,聯合其周邊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基地以及“五個統一”的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模式,建立了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機制,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的輻射效應,實現了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贏,形成了滬郊雙孢蘑菇特色產業。
金山區雙孢蘑菇生產模式在全國屬于首創,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同時,該生產模式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例如,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基地總投資500萬元,年產值可達700萬元,年凈收入可達50萬元,這一模式改變了傳統農戶生產雙孢蘑菇產量和產值均較低的問題,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因此,金山區雙孢蘑菇生產模式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應用。
在未來,金山區將有更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建雙孢蘑菇工廠化菇房,這有利于形成由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統一供料、8~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工廠化生產的雙孢蘑菇特色產業園,從而有助于培育出具有金山區區域特色的雙孢蘑菇品牌,進而為上海市菜籃子工程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