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梅玲 王小萍 沈佩華
(上海市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201800)
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色澤鮮艷,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被譽為“水果皇后”,是廣大上海市民喜食的水果品種。燈塔村地處上海市嘉定區西北部,自20世紀80年代初即開始種植草莓,至今已有近40年的種植歷史,且燈塔村幾乎家家種植草莓,草莓生產也是該村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故燈塔村一直有“草莓村”的稱號。但目前燈塔村草莓種植仍是小本經營模式,且面臨種植人員老齡化嚴重、草莓產業發展后繼無人等問題。因此,筆者擬在總結燈塔村草莓生產現狀的基礎上,對燈塔村草莓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當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進一步推進燈塔村草莓產業發展的對策,以期為保持和發展燈塔村的傳統草莓產業,為嘉定區建設以“燈塔草莓”為品牌的美麗鄉村奠定基礎。
自2010年以來,燈塔村草莓每667 m2產量均在1 500 kg左右,相對較穩定,產值則表現為穩中有升。見圖1。
自2010年以來,燈塔村每年都有一些老齡農民因體力下降等因素不再種植草莓,但外地草莓種植戶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故燈塔村草莓種植面積一直維持在66.67 hm2左右。據統計,2020年燈塔村耕地面積為269.27 hm2,草莓種植面積達71.00 hm2,占耕地面積的26.4%;燈塔村單戶種植草莓面積最大為22 220.00 m2,最小僅為333.33 m2;燈塔村草莓種植戶大多是自產自銷的小農生產經營模式,種植面積在3 333.33 m2以下的農戶占大多數,種植面積在3 333.33~6 666.67 m2之間的農戶不超過50戶,種植面積超過6 666.67 m2的農戶僅4戶,見表1。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燈塔村草莓種植戶的平均年齡為57歲(本地種植戶的平均年齡為64歲,外地種植戶的平均年齡為47歲),最小年齡為31歲,最大年齡為76歲。同時,近十年來,鮮有年輕農民參與到燈塔村的草莓種植中,將來燈塔村的草莓產業將面臨用工荒和后繼無人的局面。
2.2.1 生產企業數量少
燈塔村現僅有2家注冊的草莓生產企業(上海農燈草莓生產專業合作社和上海頎望草莓生產合作社),相對于燈塔村66.67 hm2的草莓生產面積,草莓生產企業數量太少。
2.2.2 生產企業創新動力弱
早在2005年燈塔村就組建了上海農燈草莓生產專業合作社,其成立宗旨是引領村民發展草莓產業。在這十多年間,企業管理者是村委會成員,勞動報酬由村委會負擔,企業只負責生產管理。然而這種“半公半私”的企業性質,不僅使企業缺乏創新和開拓市場的動力,忽略了企業的贏利和發展再生產,還導致企業占用了一定的社會資源,這對燈塔村其他打算進入草莓產業的村民有妨礙,也給年富力強的村民做大做好草莓產業帶來了更多的困難,這也是燈塔村直至2017年才出現第2家草莓生產企業(上海頎望草莓生產合作社)的原因。
目前,燈塔村的草莓生產主體大多是單個家庭,且大多數農戶是在承包土地上進行草莓生產,而土地承包年限少,導致草莓生產經營缺乏長遠規劃;同時,家庭承包土地的面積小、草莓產量低,造成草莓營銷手段低,使售價受制于商販,導致草莓產值低,從而造成種植戶收入低且不穩定,這也是燈塔村年輕農民不愿投身草莓產業的主要原因。
在燈塔村草莓生產中,雖然作畦、施肥、噴藥等農事操作采用了部分機械(如,使用了開溝機、自動灌溉系統、電動噴霧機械等),節省了部分人工,但在各主要生產環節仍以人工操作為主,草莓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而草莓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提高其生產機械化水平,就無法擴大其經營面積,從而無法獲得較高收入,進而也無法吸引年輕農民從事草莓生產,這就導致燈塔村草莓產業難以高效、持續發展。
3.1.1 引導生產隊伍年輕化
目前,燈塔村從事草莓生產的農民大多是60~70歲的老年人,其生產經營方式也是小本經營,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尤其是不適應當下蓬勃發展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發展。因此,政府要有序引導生產隊伍年輕化,淘汰一批年老、競爭力弱的草莓種植戶,挖掘一批年輕、有闖勁的后生力量,扶持一批生產水平高、有良好職業素養的草莓種植戶,并充分發揮和調動其生產積極性和創造力,為燈塔村草莓產業發展輸送新鮮血液。
3.1.2 解決從業者養老問題
政府需出臺相關政策,解決草莓從業者的養老保障問題,可給予一直從事草莓生產的本地村民部分養老補貼,使他們在年老后有一份生活保障,由此來吸引更多的年輕農民投入到燈塔村的草莓產業之中。
3.1.3 保障土地承包年限
草莓生產是一個高投入的農業產業,為確保燈塔村草莓種植戶能擴大生產面積,實施規模經營,進而獲得高產值,最重要的是保障其土地承包年限,讓種植戶在穩定的土地上實施長遠的生產經營規劃,從而加大對草莓生產的投入,進而促進燈塔村草莓產業發展。
3.2.1 嘗試“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方式
多年來,上海市郊糧食作物生產上的“家庭農場”運行模式獲得了可喜的發展[1],說明“家庭農場”這種機制是符合當前農業發展需求的。因此,燈塔村草莓生產也可嘗試“家庭農場”這種生產經營方式。但草莓生產有別于糧食作物生產,其采用設施栽培,存在連作障礙,同時每年需要進行繁苗,且育苗地塊最好是水稻茬口,再加上用工密集、生產技術含量高、銷售途徑復雜等,綜合考慮經營規模和生產效益,建議采用草莓生產加水稻生產的“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方式,以確保燈塔村草莓產業健康發展。
3.2.2 推行“企業+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
目前,“企業+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因此,可將“企業+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引入燈塔村草莓生產中,其中,企業主要負責草莓產品銷售,并根據市場需求統籌生產訂單,而農民主要負責按企業標準和需求進行草莓生產,通過市場規則,確保燈塔村草莓產業持續發展。
3.2.3 將草莓生產與農業旅游有機結合
在上海市郊,像燈塔村一樣以一種作物生產而聞名的村莊較少,且燈塔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滬郊農民的生活狀態,故可將燈塔村草莓生產與農業旅游有機結合。但燈塔村僅靠草莓采摘發展農業旅游,也會顯得項目單一,因此當地政府可結合燈塔村的特點,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積極開發旅游資源,增加旅游項目,并可將燈塔草莓和北郊公園、外岡蠟梅園等旅游景點串聯起來,形成一條特色旅游線路,吸引更多的人來嘉定旅游,以此來增加燈塔村草莓種植戶的經濟收入,從而確保燈塔村草莓產業穩定發展。
規模經營是現在和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而加強農機農技研究和人工智能設施建設是提高燈塔村草莓生產機械化及智能化水平、促進草莓生產規?;洜I的前提。因此,在燈塔村草莓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要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建設,使田間設施更適合機械作業,并要改良草莓生產機械和栽培技術,從而實現燈塔村草莓生產的規?;洜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