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權,李建偉,2,蘇鴻雁,李繼紅,何 呂,蘇錫鈞*
(1.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2.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昆明 650224)
蒼山擁有豐富的杜鵑花資源,每到花期各種杜鵑花競相開放,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由于蒼山地形復雜,目前人們對于蒼山杜鵑花的了解還不夠深入,資源的分布現狀并沒有詳細掌握,導致對杜鵑花的開發利用程度低。早在19世紀,蒼山杜鵑屬(Rhododendron)植物就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法國傳教士J.M.Delzvay、英國植物學家G.Forrest、F.Kingdon Ward等都在蒼山采集過許多杜鵑屬植物。我國的很多植物學家也對蒼山進行過多次艱苦的調查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植物學資料。1981年中英蒼山考察,閔天祿等〔1〕報道了37種蒼山杜鵑屬植物,并描述了蒼山杜鵑等地方特有物種。英國學者張伯倫博士(D.Chamberlain)報道了蒼山杜鵑屬植物共34種;1984年,中美蒼山聯合考察隊共采集到杜鵑屬植物36種,共計發現杜鵑屬植物44種〔2〕。之后,馮國楣等〔3-5〕先后于1988、1992和1999年在《中國杜鵑花》一書中對這些杜鵑花進行描述并闡述了其分布。2015年尹志堅等〔6〕在文章中指出蒼山杜鵑屬植物共有59種,這一數據刷新了蒼山杜鵑屬植物的記錄〔7-10〕。
近年來,大理大學師生對蒼山的植物分布進行了多次科學考察,于2013、2014年發現了紅暈杜鵑(R.roseatumHutch.)和百合花杜鵑(R.liliiflorumLevl.)在蒼山的分布。通過對物種進行鑒定,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確定為蒼山地區的新記錄物種。采集制作了兩個物種的臘葉標本,并將其保存于大理大學生物科學館,現予以報道。
RhododendronroseatumHutchinson,Notes Roy.Bot.Gard.Edinburgh.12:57.1919;中國植物志57(1):044.圖版11:3-4.2006;云南植物志4:482.圖版128.5-6.1986.
也稱白玫瑰杜鵑〔3〕,常綠灌木,高1.5~3.0 m,小枝黃褐色,有棕色鱗片。葉革質,卵圓形至長卵圓形,長4.5~15.0 cm,寬2.0~5.5 cm,先端三角狀新尖,基部圓形至寬楔形,葉面油綠色,幼時被鱗片,不久脫落,背面蒼綠色,密被棕色鱗片,不等大,彼此相距約1倍于其直徑或相接觸,鱗片間有小乳突;中脈在上面稍顯下凹,在下面凸起,側脈6~8對,不對稱,較細,在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1.0~1.5 cm,被鱗片。總狀傘形花序,頂生,花4朵,花梗長1.0~1.5 cm,被銀白色鱗片;花萼小,5齒裂,長約2.0 cm,外面密被鱗片,邊緣有長睫毛;花冠闊漏斗狀,具有類似玫瑰芳香,白色,微帶淡玫紅色暈,長6.0~7.0 cm,直徑7.0~8.0 cm,外面通體被鱗片,基部被軟柔毛,裂片5;雄蕊10,不等長,長3.5~4.5 cm,伸出,下半部具柔毛;子房6室,密被鱗片,花柱長約5.5 cm,下半部被鱗片且稀疏。蒴果長卵圓形,長約0.8~1.7 cm,密被褐色鱗片,花柱在果上不宜脫落,長3.0~5.0 cm。花期5~6月〔3,11〕。此前對于該種的報道較少,僅見于云南西北部碧江縣高黎貢山東坡的拉布金、碧羅雪山西坡的老木登、騰沖縣尖高山的猴橋等地,海拔2 100~2 500 m的常綠闊葉季雨林或灌叢中〔3,6〕,模式標本采自云南西部(龍川江-怒江分水嶺)〔11〕。2013年,于蒼山滄浪峰花甸壩公路旁樹林中發現有此物種分布。調查發現,在蒼山滄浪峰、蘭峰、馬龍峰、龍泉峰、應樂峰等區域2 500~3 100 m海拔范圍內分布有此物種的種群,種群數量多但規模小。見封底圖1。
標本采集地:大理蒼山滄浪峰(25°29′N,100°04′E),海拔:2 786 m。
Rh ododendron lil i iflorumH.Léveillé,Repert.Spec.Nov.Regni Veg.12:102.1913;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35.圖4024.1974;中國植物志57(1):035.圖版7:1-2.1991.
灌木,高1.0~3.0 m,幼枝無毛,被銀白色鱗片。葉革質,長橢圓形,長5.0~15.0 cm,寬3.0~5.0 cm,頂端鈍圓,基部楔形或圓形,葉面暗綠色,無鱗片,葉背粉綠色,被紅褐色鱗片。頂生傘形花序,花2~3朵,花梗密被鱗片,較粗壯,長約2.0 cm,花萼5裂,萼片長約1.0 cm,外面或基部有鱗片。花冠有香味,管狀鐘形,長8.0~10.0 cm,白色帶有黃綠色,外密被鱗片,5裂,裂片全緣;子房5室,密被鱗片,雄蕊10,長約4.0 cm,較花冠短,花柱略短于花冠,長4.0~7.0 cm,下半部被較密的鱗片〔3,11〕。蒴果長1.8~3.2 cm,有宿存的花萼,初期頂端著生花柱,后脫落。此前記載在云南省麻栗坡縣,湖南、廣西、貴州等地有此物種的分布〔3,11〕,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平伐〔11〕。2014年發現蒼山有此物種分布,發現地點:蒼山龍泉峰。大量調查后發現蒼山龍泉峰、中和峰、蘭峰等海拔2 600~2 900 m區域范圍內,喬木稀疏的地方有百合花杜鵑分布,崖壁上或者土層較薄的地方植株較大。見封底圖2。
標本采集地:大理蒼山蘭峰(25°43′N,100°06′E),海拔:2 787 m。
致謝:此次考察是在“大理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瀕危特有植物繁殖和遷地保護”以及“云南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蒼山片區綜合科學考察”兩個課題的支持下完成的,在此由衷感謝兩個課題組的指導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自然保護管理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