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是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征,以改進課程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主線,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效能,挖掘潛能特長的綜合性教學平臺和實踐場域。科技教育是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第二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溫泉二小”)的辦學品牌與特色。2018 年,學校的“小學‘做科學’”被認定為江蘇省特色文化建設項目,由此,學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溫泉二小在傳承長期以來的辦學特色的基礎上重新建構了以“做”為核心的精神文化體系。在“做科學”特色文化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溫泉二小經過“辦怎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校”的深層次思考后,提出“躬行”的辦學理念。躬行是指身體力行,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和來源。
學校以“行勝于言”為校訓,強調言必求實,以行證言。聽了,過眼云煙;看了,銘記在心;做了,淪肌浹髓。這正是對“行勝于言”校訓的有效詮釋,也正是這種實干精神一直激勵著溫泉二小人做科學、做教育。
學校的校風是“躬行、求真、創美”。“躬行”強調親自去做,體現了重視實踐的精神;“求真”即追求真理、以誠待人;“創美”強調培養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學校的教風是“博學、嚴謹、敬業”。“博學”要求教師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提高專業水平,掌握教學技藝;“嚴謹”即嚴密謹慎、嚴格細致、堅持真理、求真務實;“敬業”即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學校的學風是“善學、陽光、多能”。“善學”即愛學習、會學習,“陽光”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多能”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透過“三風一訓”,可以看到溫泉二小在“做科學”特色文化項目建設過程中育人的思想、興校的智慧、發展的理念。
學校以“知識的物化造型”和“人與物的在場互動”為理念,進行校園布局設計,同時結合校園布局,建設了“一石、一坊、二模、三墻、四場、四區”,即“行勝于言”校訓石,開展“做科學”實驗的躬行坊,四大發明模型、航天模型,“做科學”文化主題墻、世界科技發展史文化墻、中國科技發展史文化墻,讓科學流行起來的躬行廣場、知行廣場、力行廣場、太陽能發電科技廣場,讓學生具身參與的車模活動區、航模練習區、數棋活動區、火箭模型發射區。此外,依據“做科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學校還建設了生命科學實驗室、物質科學實驗室、地球與宇宙實驗室、工程與技術實驗室,同時還建設了數字化科學實驗室、電腦編程機器人工作室、3D 打印室、智能物聯網活動室、科學創新教育工作室等。場館的不斷完善,實現了從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到架構科學課程體系的轉變。總之,以“做科學”特定文化為內涵的校園空間文化,蘊含著文化智慧、文化指向和文化體驗,同時彰顯著學校空間文化的熏陶感染力。
學校在“做科學”特色文化項目建設的過程中,提煉“做科學”教學范式,學校的教學文化也逐漸由“傳授—接受”型向“建構—探究”型轉變。
“做科學”的操作要義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以做為關鍵。科學課堂中的做側重于動手、操作、經歷、體驗與實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相關工具,通過實際操作發現結論、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二是以思為核心。科學課堂中的思主要是指思維活動,如問題的提出、假設的作出、方案的設計、路徑的規劃和結果的預測等。三是以共生為目的。做思共生旨在手腦并用,同向共進,以做促思,以思導做,在做中發現、體驗、感悟、思考、內化,從而提高科學教學的品質。四是以活動經驗為途徑。活動經驗可增進學生對科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五是以周圍世界為源泉。周圍世界源源不斷的思維材料是“做科學”取之不盡的寶藏,能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學科教學方面,學校結合“做科學”教學范式,對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教學范式探索,形成了“學·做·思”課堂教學范式。在學科融合方面,學校統整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編制了《“做科學”課程綱要》和12冊“我做科學”系列校本教材,開發微課、“做科學”主題學習在線課程等學習資源。此外,學校還組建了5 類10 個模塊的20 個科技活動平臺,并引導師生自制教具學具模型,開發具身性、個性化的學習內容。
學校是培養兩種人的地方,一是培養學生,這是根本;二是培養教師,培養教師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溫泉二小在“做科學”特色文化項目建設過程中,突出了教師發展的作用,引領教師回歸教學,實現具身實踐的專業發展。學校在教師培訓方面遵循具身培訓的原則,以具身認知為理論指引,以身心一體為基點,以具身互動為手段,以教育現場為場景,通過認知、身體、環境的交互作用,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在實踐中,學校以真實問題為主軸來架構研修內容,以教師當下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培訓載體,以做思共生教學結構為主線,引領教師反思常態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與教學實踐操作要求之間的差距,并思考差距背后的原因。
學校依據做的文化培育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并以發展教師實踐性知識為共同愿景。教師自主加入學科教研組、名師工作室、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通過聽評課、建模學習、研討會等形式開展學習和交流活動,實現經驗、精神、思想和智慧的共享。特別是在建構課堂教學范式的過程中,教師全員參與,對教學中的一些共同要素和特征,如教學組織環節、學生學習環節、師生的互動環節等進行反復研討、論證和提煉,并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便于常態化實施。通過具身參與,教師對學科教學范式高度認可,積極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校還注重“做科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的示范、輻射與引領作用,溫泉二小作為聯盟發起校,與8 所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共同成立了縣域“少兒科學教育”聯盟,并定期開展科技教育聯盟學校教研交流活動,促進校際之間的交流。
實踐表明,“做科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了體認、理解、實踐的育人內涵,學校的辦學品位和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