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祁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第二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溫泉二小”)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在連云港市實施“做思共生”科學教育的背景下,學校由原有的科技興趣小組活動到科技實踐活動課程再發展為“做科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重構了學校科學教育文化,在區域科學教育中發揮著示范、引領與輻射作用。
“十一五”期間,溫泉二小以科技興趣小組為依托,以“體驗、創新、成長”為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充滿趣味的科技興趣活動。學校師生沉浸在內容豐富的科學第二課堂中,并探索、開發出科技小發明、模型制作、益智類競賽、科技體驗等五個主題的興趣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制作,在制作中享受科技的趣味,同時學校也初步實現了課外與課內科學活動的勾連、校內和校外科學資源的匯融。
“做”校園外的興趣培育。學校積極在校外的“第二課堂”中培育學生學習科技的興趣,并逐步將課外科技學習興趣引向課內。如在模型制作、拼裝中引導學生動手做,在做中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農村的家長很難為孩子購買昂貴的科技活動器材,鑒于此,學校陸續購置數量眾多、形式多樣、富有科技含量的航模、空模、車模和無線電等器材。學生先接觸模型,然后在科學課中探究模型的工作原理,再用學到的科學原理自主改造模型,整個過程學生邊做邊學、邊學邊做。
“做”課時外的實踐活動。學校積極優化課外科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和氛圍。在科技周、科技月等主題活動中,學校開展畫科幻畫、進行科技小制作、撰寫科學小論文、講科學家故事等活動。學校積極捕捉學生在做中閃現的創意,同時利用科學課、美術課等讓學生的創意變成實物并進一步優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科學視野得到了拓寬,他們對科學活動的參與度和關注度也得到了提升。
“做”課程外的資源開發。學校在開發科學教育資源的基礎上,整合本地區的科技資源,實現了科學教育資源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精以及校內外資源的整合。學校邀請農業局專家,進行養殖、種植科技實踐指導。學生在科技實踐活動中,了解到科學對生產、生活的巨大作用。
在這期間,學校在課外科技活動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初步理清了課內外科學活動的關系,整合了校內外的科學教育資源。雖然學校開展的科技興趣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活動之間缺乏聯系、不成系統,且僅停留在學生動手制作的層面上,未能對學生從課程層面上進行整體引領。
“十二五”期間,學校致力于校本科技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學生依托多樣化的平臺和載體,學習科學、探索科學。
“十二五”期間,學校對科學教學硬件的投入與建設往往以內容展示為取向,向學生展示科普知識及科學研究的歷程。學生只能在看中獲取知識,缺少在做中進行體驗、思考的機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學校變革科學課程的內容及學習方式,逐步從內容展示向做思共生轉變。學校結合已有的發明程序歌、方法歌,教會學生掌握各種簡單有效的發明方法,并開辟科技文化長廊、理趣園等作為學生科技體驗場所。此外,教室里還設置了科技教育專欄,專欄分“我的發現”“我的設想”“我的發明”“我的問題”四個板塊,從而為學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
這階段,學校開發的科技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側重內容的形象性及感官的刺激性,雖然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卻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忽視了學生的具身體驗。為此,學校逐步把科技平臺轉化為學生做的場所,學生在做思共生中實現離身學習向具身學習的轉變。學校編制了三個學段的科學校本教材,并以平臺、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了具身化的科學課程實踐。學生參與科技創意社團、編程和機器人社團、模型制作社團、物聯網社團、無線電社團等,他們在“做科學”的課程和活動中,培養學習科學的興趣,端正學習科學的態度。
過去,在學校的科技創新競賽中,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學校沒有從全體學生的角度設置課程,僅是進行少部分學生的科技競賽輔導。現在,學校開始拓展“做科學”校本課程的外延。學校用做思共生科學教育理念,創建了“江蘇省科學創新教育工作室”“電腦編程機器人工作室”“電子技師工作室”及“科技模型工作室”“無線電臺工作室”,引領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做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去。這轉變了“競賽化”“精英化”的科技教育取向,讓科學教育具有了普適性、大眾性。
雖然學校的校本科技實踐活動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科學實踐活動有余,深層意義挖掘不足;活動內容感官刺激過多,深度思考不足;科學不同領域的聯系不夠緊密;課程內涵不足,沒有形成文化氛圍。
在“十三五”期間,學校對科學教育內涵進行了進一步凝練,并形成了根植于學生內心的“做科學”特色文化。
學校成功創建“小學‘做科學’”江蘇省特色文化建設項目以來,始終把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作為核心,并用具身認知理論引領學校的科學教育工作。學校堅守兒童立場,學生在由身體、心智與環境構成的學習場域中,邊動手、邊認知、邊體驗、邊思考,激發潛能和特長。在此過程中,“做科學”的學習文化逐漸生成。
學校開展以“做科學”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整合教育資源,打造課程環境,建設物態載體,形成了以思導做、以做促思、邊做邊思、做思合一的教學樣態,同時探索以體認、理解、實踐為核心的科學具身學習方式,這讓兒童做思共生的學習文化逐漸生成。
學校積極建設“做科學”的校園物質及精神文化,以互動模型、探究場館為載體,在模擬環境中再現科學原理探究的過程,依托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在做中發現,在思中探究,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善于動腦的能力。學校在“做科學”特色文化的引領下,實現了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內涵發展。
在多年的科學教育中,溫泉二小由校外興趣班轉向校內學生的特長發展,課外課程資源由局部分散轉向統整融合,課程實施從內容展示轉向做思結合,認知方式由感官刺激轉向具身理解,價值定位由項目競賽轉向科學素養的普適發展,同時生成了兒童具身學習、兒童做思共生、學校內涵發展的文化。在積極引導學生做科學、思科學的過程中,學校也在做科學教育、思科學教育,這個過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