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璇
(中央美術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北京 100102)
青春期是個體從12到18歲發育階段,青春期少年的身體和心靈進入急速發育階段,從身體特征到生理機能、從興趣到心理機能、從思維形式內容到創造想象能力,少年呈現出完全異于兒童的新個性結構和心靈發展特征,心理學家把這種大變化稱為心理上的大革命[1]。“青春期的個性結構中沒有穩固的、永恒的和不動的東西,其中所有的東西都在過渡,所有的都在流動”[2]592,青春期少年處于從兒童向成人轉變期,個性和世界觀逐漸形成,心靈發展尚未成熟,面臨著諸多矛盾和挑戰。青春期少年具有對藝術和自然細膩敏銳的感受力,豐富充沛的內在情感、自我中心的抽象思維和富于創造性的主觀想象力,這些審美心理特征使美育在少年心靈塑造中發揮著專門的功能。
進入青春期,少年對自然和藝術的感受力豐富而敏銳,這個時期少年對自然和藝術的觀察力、感知力和想象力持續增強[3]431,他們內心對所接觸的人事物留有深刻印象,他們充沛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枯燥單調的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滿足和釋放,表現出對繪畫、音樂、文學、戲劇等藝術強烈的興趣和敏銳的感知力。與此相反,他們藝術表達的創作力卻進入“平臺期”,盧肯斯的研究發現,進入青春期,原有兒童期的創作力和興趣突然不見了,從12歲開始學生會覺得繪畫越來越沒意思,他們會準確恰當地畫畫,能快速提高繪畫技巧,但是興趣卻在消失。[4]51在10歲到15歲這段時間,大多數少年表現出創作力低迷,對繪畫充滿熱情和富于表達的兒童到了13—14歲受困于自我的藝術表達能力。[4]53
青春期少年內心經歷著起伏不斷的情感體驗和沖突,但他們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全,特別是負責控制、理智和準確判斷的腦區功能不完善,沖動、強烈、缺乏控制,這些都是青春期少年趨于本能的情感反應表現。[3]444面對內心豐富的情感和不可抑制的沖動性,他們的情感表達能力遠遠跟不上想象和感知的速度,大多數青春期少年急切地需要為細膩敏感的內心世界找到一種相對應的感知方式,審美正好提供給他們這樣一片空間,少年在這里找尋到將錯綜復雜的情感想象相對應的審美對象,拋開受限的表達能力,專注于欣賞和感知,找尋內心世界的精神共鳴。
進入青春期,少年的認知思維從具體運算階段進入形式運算階段[5],突出表現為抽象思維的發展,少年獲得靈活和新的加工信息方式,從兒童時期“事物是什么樣”的思維發展為“事物可能是什么樣”[2]548的思維。隨著思維方式的變化,青春期少年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也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他們學會解決抽象問題,開始想象理想世界,少年從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獲得豐富的意義,理解隱喻,他們的思維不再局限于此時此地,抽象性思維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延伸。
青春期少年思維發展同時表現出過度的自我關注,這種自我中心思維被心理學家艾爾金德稱為假想觀眾[6],少年內在有一個概念化的觀察者,這個內在觀察者時刻關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種自我意識使青春期少年專注于自我的感受和體驗,讓自己時刻處于被觀察的中心,情緒敏感易波動,放大自己的失誤和窘迫。與假想觀眾的思維一同出現的是青春期的個人神話,青春期少年認為自己是特別的,自己的經歷是獨特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都值得被關注重視。[7]假象觀眾和個人神話的思維特點讓青春期少年對所有與自我體驗和感受相關聯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擁有極大熱情對其進行探索和了解。
抽象思維的發展改變青春期少年的情感知覺和加工方式,發展出主觀想象。少年想象力的特點從具體的、模仿的兒童幻想向隨意的、主觀的幻想過渡。兒童喜歡或討厭的對象是某個同學或某項活動,青春期少年則“可能熱愛自由、憎惡不公平……各種可能性和理想能夠強烈吸引青少年的思想和情感”[3]506,少年的情感從對具體對象的情感中延伸和擴展,借助主觀想象構筑豐富的可能性,修正現實沖突,主觀世界中自我與他人、情感與理想、意義與價值都是幻想的內容。青春期的主觀想象成為少年表達感性的生動方式,在主觀想象中他們體驗到對內心的情感生活、需求和感覺的掌控,因此獲得滿足感,在想象中達成愿望,但是新發展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備成熟,會表現出青春期特有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不成熟表現。
少年用想象取代兒童期游戲,以真實事物為依據,在想象中建構真實的夢境。[2]583隨著抽象性的加深,少年的想象力比兒童期豐富寬泛和富于創造性。兒童的想象是基于反應的強化和情感的易激動性,他們的想象很少偏離現實,因此兒童期的想象力實際上是缺乏創造性的[8],青少年的想象力與概念思維緊密聯系在一起,青春期少年的想象借助現實中的線索進行天馬行空的建構和創造,有不斷增強的抽象性,其內容不拘泥于現實,青少年的想象逐漸進入智力活動系統,并在青少年個性新結構中發揮全新的作用。
青春期少年具有對藝術和自然細膩敏銳的感受力,豐富充沛的內在情感、自我中心的抽象思維和富于創造性的主觀想象力,這些心理和認知特征為青春期美育發揮美好心靈塑造的專門功能提供了準備。
美育在青春期階段發揮著關鍵作用,保留少年原有的整體反應方式[9]336,能夠促進青春期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存在性需要滿足和自我實現創造力培養。青春期美育朝向健康自我和完善人格的方向發揮著少年美好心靈塑造的功能。
青春期心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完成自我同一性發展[10],青春期少年在自我意識發展中把早期關于自我有關的概念、目標、價值觀和信念的認同綜合成“一種新的、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建構”,形成自我同一性[11]。青春期少年所面對的新的社會要求和內在沖突容易引起同一性困擾和混亂,他們需要確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處的情感位置。當青春期少年面臨同一性危機,感覺到獲得自我同一性的可能被剝奪時,就會出現叛逆行為、對環境抱怨和不滿等抵抗外部環境行為。審美體驗驅趕和解除內部與機體為敵的力量,解決內部沖突,因此少年內心的沖突和混亂能在審美中得到充分釋放和凈化,審美所包含這種轉化的力量增強了自我同一性的確認,促進自我意識發展和內化的高質量完成。在審美的高峰體驗中,青春期少年自我意識發展中的成長性危機得到驅逐和凈化。
審美高峰體驗使少年進入到“最高程度的同一性、最接近真正的自我、最不同尋常”[12]116。青春期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性過程中,接受豐富的美的刺激,反復經驗到審美所帶來的最高程度同一性,這是干凈而未被污染的高峰體驗,少年在其中感知到比其他任何時候都健康、和諧和整合的自我狀態,青春期少年在美育中借由審美高峰體驗實現自我同一性的充分發展,減少和整合分裂狀態,自我體驗和自我觀察變得專心一意,井然有序,獲得內在自我一致性。每一次審美高峰體驗帶給少年放松、平和、興奮和充沛感,青春期少年感受到的正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13],審美狀態中的少年處于沒有壓抑、防御和控制的狀態,逐漸拋棄限制、焦慮和混亂的自我,趨向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和完善人格的方向發展。
存在性需要個體朝著完滿人性和健康成長的需要傾向[14]178-179,進入青春期少年內在的愛、審美和價值等存在性需要增強,存在性需要的滿足不能依靠自發本能的手段實現,需要一定的條件和引導。存在性需要若沒有得到恰當引導,就會逐漸弱化,表現出恐懼和退化的傾向,個體精神的深度發展就會停滯,產生無意義感、枯燥感和空虛感,出現“超越性病態”[14]98-100。青春期少年正處在存在性需要引導和強化的關鍵期,我們現在看到這種超越性病態在青年中日益增加,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問題高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青春期少年存在性需要發展缺少合適環境和恰當引導。
審美作為一種存在性需要,可以通過美育得到有效引導和促進。青春期少年在美育中獲得審美需要獲得滿足的心理享受,這種心理享受是伴隨愉悅感的穩定、持久、連續的積極情感,能讓少年處于一段時間的積極心境中,并能正向遷移到其他方面的“高級”快樂[14]125-127,[15]。審美需要的滿足帶給青春期少年從藝術中獲取力量之后的快樂,在審美愉悅中青春期少年開始受這種新的存在性需要的支配和驅動,產生自我內在驅動,體驗到一種“非自我中心的,無目的的,盡善盡美和目標達到時的體驗和狀態”[12]88-90,從精神上得到解放,視野上得到擴大,心靈獲取勇氣和力量。審美需要的滿足激發青春期少年更廣泛追求存在性需求的內在動力,促使他們尋求更多存在性需要滿足的興趣,活躍自我發展,收獲精神成長的內在樂趣,進入積極成長和人格完善的良性軌道中,當青春期少年按照這種指向構建心靈,他就會朝著勇敢、正直、熱情和善良的美好心靈塑造方向前進。
青春期少年在想象中延展現實感受和認識,不斷增強的抽象性使得他們想象的內容更具豐富性和創造性[4]48,但是青春期少年的內在創造性不能被很好地保持和發展,其原因在于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環境的影響。青春期少年正處于中學教育階段,教育目的是升學、考試和成績,與考試無關都被認為沒有價值,藝術和審美教育在這個階段處于邊緣地位,單一化教育環境使他們很快失去創造性發展的沃土,頭腦和內心中的主觀世界與現實環境嚴重脫節,課堂所學知識和少年自我的感受分離,缺少體驗自我生命力和創造性的機會,內在的創造力、想象力、直覺和情感很容易被扼殺和扭曲。[9]328-330
審美重要功能是促進少年創造力發展,審美所促進的創造力是一種不斷更新自我的生命活力[16],審美體驗是少年內在心靈與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之間的對話,這是生命自我發現和內在契合的過程,是少年自我意識參與的結果[17]。少年在審美中感受到的是自我生命的力量[18],審美所發展的少年創造力強調人格的張力和韌性,包含大膽、勇敢、自由和自我接受的性格特質,這種創造力不是狹義的問題解決的創造力,而是一種廣泛的呈現“擴散狀態”向外輻射的創造力,影響少年生活的諸多方面,它是指向生命力和本性的特質,即自我實現的創造力[12]148。青春期少年在審美中與生命體驗相聯結,促進自我藝術感受力發展,保留整體知覺和感受的能力,發展心靈的獨創性和綜合能力,不斷拓展富有生命活力的自我實現創造力。
青春期少年教育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各自承擔著重要的功能,蔡元培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中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三個方面[19]。在實施青春期美育過程中,結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和教育特點,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共同實現對青春期少年的美好心靈塑造。
家庭是青春期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每個家庭要重視美育對青春期少年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在美育實施過程中,因每位少年天賦稟性、過往教育經驗以及生活經歷的差異,不同個體其內在情感體驗經驗、對不同藝術門類的審美知識積累,以及藝術感知力和鑒賞力都存在很大差異,青春期少年的家庭美育需采用個性化的審美教育模式,父母應基于少年敏感、豐富的內心情感體驗特性,認真了解少年的審美偏好和發展特點,為其營造適合的家庭美育環境,并選擇合適的美育方式和路徑。在這樣的美育環境中,青少年能夠找到與自我內在體驗相契合的外在形式;同時家庭美育還倡導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在共同參與中增進相互的理解和溝通,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少年感知美的基礎,在共同參與中少年可以對家庭環境布置、家庭審美主題和內容等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想法,激發他們的主動性。青春期家庭美育應尊重每一個少年的個性存在為出發點,致力于發展具有豐富內涵的個性,充分發揮少年在美育活動中的主動性。
學校是青春期少年成長學習的主陣地,在學校教育中實施面向全體學生的普遍化美育。基于青春期少年共同存在的藝術感知力和鑒賞力激增以及藝術創作力暫時減弱或降低這一發展特點,學校在實施青春期美育時,要特別重視面向全體的藝術感知和鑒賞實踐。美育不同于專業的藝術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創作能力,而是促進受教育者的審美發展,服從于育化少年美好心靈的目標。兒童期學校的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較多關注個體藝術創作和表達,青春期的學校美育則不應過分關注專業藝術技能,不以少年藝術創作為著力點,切忌著力于對少年藝術創作能力的評價,局限和禁錮在他們暫時貧瘠的表達能力,避免青春期少年在藝術創作力的平臺期遭遇對自我審美素養的質疑。青春期學校美育是一種感性教育,重點是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和鑒賞能力,在大量經典詩歌、繪畫、音樂、戲劇等作品中充分吸收精神力量和美感,讓每個少年內心充沛的情感和思考尋找到與偉大的美的連接和共鳴,使其獲得富有生命活力的全面發展。青春期少年具有共同的年齡發展特征,這個階段的學校美育充分把握共同的特征,實施面向全體的普遍性美育,讓青春期少年根據內在心性,在人類長期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產品和總結的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的規律中感知美[9]327,這個階段的學校美育不是輸出、表達和創作的藝術專業教育,而是給予每一位少年所需要的美的感性教育。
社會美育是面向全社會成員普遍實施的審美教育活動,青少年作為重要實施對象,要充分考慮青少年的審美特性和心理特征。博物館、藝術館、自然風景、名勝古跡等專門的公共美育場所,建筑、道路、公園等地方普遍的美育設施,網絡、電視等大眾媒體都承載著社會美育的功能,青少年作為社會美育最重要的實施對象和易感群體,這些載體都應充分考慮青少年的審美需要和心靈特征。目前這些社會美育的實施載體存在缺少設計美感,甚至低俗丑陋,例如某些網站和電視節目的內容設置和形式設計偏低俗化,青少年受時尚廣告宣傳中的感官快感影響頗深,錯以為消費主義的審美觀念是正確的審美觀,價值取向導向世俗化、功利化,缺乏精神追求[20]。還有一些社會美育的實施載體的設計只從成年人的標準和認知特點出發,刻板、缺乏生氣,這類社會美育的環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更談不上滿足青春期少年美德追求和美好心靈的育化。因此,社會美育要營造適合青少年的社會美育大環境,在長期的、持續的影響中潛移默化實現對少年美的感化和美好心靈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