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華
數學是一門課程,也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師要打造“慧學課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力。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數學教研組聚焦“慧學”的教研活動,開展了“慧學課堂”大家談、“慧學課堂”大家研系列活動。“慧學課堂”大家談包括:我的好課“觀”、慧學課堂課例談、“教育目標分類學”導讀、跨越學科看學習等。“慧學課堂”大家研包括:學習內容的研制、教學方案的設計、課堂教學的實踐以及命題監測的實施等。教研組從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主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立足課堂,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與“學”的方式。
教研組以“項目式”培訓為主要形式,把“討論式教學”中的“輪流反饋法”“粉筆說”“回轉討論站”等有效的策略運用到教研組活動中。根據每次教研組活動的主題進行分組,可以是同一備課組分為一組,也可以是持相同觀點的分為一組。每次討論要求人人發言,這就要求所有教師從頭到尾深度參與。討論的目的是研究慧學課堂學生“學什么”(學習內容的研制)、“怎樣學”(教學方案的設計及課堂教學的實踐)、“怎樣測”(命題監測的實施)。以任務驅動,借助討論,使問題得到解決,生成結論,形成策略,實踐到課堂,反復論證,從而提煉出“慧學課堂”教學策略與學生慧學的外顯特質。
研究學生的學習起點,了解學生的學情,從而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習內容的選擇要以促進學生“探究未知”為出發點。學習內容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有挑戰性,讓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協同合作的方式持續探索。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扇形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內容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從圓出發,一“材”多用,在圓中畫扇形,找相同點,得出扇形的特征;剪扇形,找不同點,發現在同圓或等圓中,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有關;以南京中山陵音樂臺這一扇形景觀為拓展素材,用扇形的知識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教師利用精簡的素材、精煉的語言、精要的內容,讓學生領會豐富的內涵,讓學生自己觀察、實踐、思考、探索,既發現、總結規律,又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1.課前預學,引導思考。
采用多種形式,進行預學設計,讓學生“動”起來。一是觀看微視頻。課前,教師在易加互動平臺上創建自主課程或是翻轉課程,上傳與預學內容有關的微視頻,幫助學生進行自主預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完成情況來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探究活動。二是使用預學單。教師設計問題少而精、緊扣教材、有層次性的預學單,提前讓學生通過看書或查找資料等方式自主研究完成。教師根據學生預學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通過預學,學生帶著思考、帶著問題進課堂。
2.課中導學,引導提升。
教師創設大問題場,圍繞主問題,以“導學單”的形式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組際匯報,營造同頻共振的“學習場”。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深入指導,將學生思維引向縱深處。教師通過“大問題”導學,讓出話語權,開放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開放探究過程,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辨析、歷練,激活學生思維,彰顯學習智慧。
3.課后輔學,自主構建。
課后輔學的關鍵是作業的改革與創新,教研組倡導數學個性化作業,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多一點探究味,多一些實踐性,讓學生能自主選擇,從而獲得主動的、立體的、全面的發展。教研組設計的個性化作業有充滿童趣的“數學繪本”,有從生活角度出發的“生活數學”,有充滿思維含量的“思維導圖”,有一生一集的“數海拾貝”等。個性化作業給予學生選擇權,發揮作業的主動性,體現作業的分層化,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研組對評價量表的維度進行細化與分解,研制了《“慧學課堂”教學評價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表)》。評價表縱向由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等四個知識維度構成,橫向由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六個認知過程維度構成。無論目標是外顯的還是內隱的,都可以放置在二維表的某一個或幾個方格中。教師能清晰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認知過程的發展,判斷出學生思維活動是處于高階思維還是低階思維。
教研組根據“能力水平”進行命題,將監測的維度設定為數學抽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學推理、數學建模、數據分析,利用教研組開展命題研討專項活動。同時,教研組借鑒省、市、區級的學業質量監測,一方面,深入分析每次上級質量監測的具體數據,與區域水平、兄弟學校進行對比分析。另一方面,啟動校內綠色監測工作,通過校內監測有針對性地分析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對于學科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