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黎,張鴻雁,白嘉怡,李會軍
(1.商洛市氣象局,陜西 商洛 726000;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3.柞水縣氣象局,陜西 柞水 711400)
黑木耳是一種非常好的天然補血食品,含鈣量相當于鯽魚的7倍。補血補鈣、降低血粘度、降脂減肥、通便排毒,是老少皆宜的珍品。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對菌類產品認知,黑木耳的銷售市場旺盛,已成為人們重要的保健食品之一。秦巴山區是我國重點黑木耳產區,因其獨特的氣候和資源條件,出產的黑木耳品質優良,市場供不應求;加上生產周期短、不占用土地、山區原料豐富、適于產業帶動和脫貧致富,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2019年全省黑木耳規模1.49億袋、椴木33萬架,總產量(鮮品)16.3萬t,產值11.4億元。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區的柞水、山陽、商州、鎮安、商南、勉縣、西鄉、城固等17個縣區。 隨著需求量的不斷增大,黑木耳供不應求,種植面積一直呈上升趨勢,但因秦巴山區海拔高差大,地形地貌復雜,立體氣候條件明顯,小氣候對黑木耳栽培影響較大,筆者通過觀測對比分析,找出黑木耳適宜生長要求的氣象條件,結合木耳適生指標,根據當地氣候特點科學調控,達到提質增效目的。
黑木耳是一種膠質菌,它是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
菌絲體無色透明,是由許多菌絲連結在一起組成的營養器官。菌絲粗細不均,常出現根狀分枝。
子實體為黑木耳的繁殖器官,即食用部分。菌絲發育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子實體,剛形成的子實體成膠質狀,單生或群生,有彈性、半透明、黑褐色,基部狹細,近無柄,直徑一般為4~8cm,厚度0.8~1.2mm。曬干后變得脆而硬,子實體腹面光滑或有脈狀皺紋,深褐色或呈褐色,背面暗灰色,有短絨毛,遇水后可恢復原形。
水分是黑木耳生長不可缺少的因子。 一般要求段木含水量為40%,栽培料為60%,在菌絲生長期,需要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子實體原基分化時期空氣相對濕度在80%,子實體生長時期則需要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這樣可以促使子實體生長迅速,耳叢大,耳肉厚。濕度過低,子實體形成遲緩,濕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和害蟲滋生。黑木耳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要求是“干干濕濕,干濕交替”。
黑木耳屬中溫型菌類,孢子萌發在22~23℃時最快,在溫度低于4℃和高于30℃則不利于孢子生長;菌絲在5~35℃均可生長繁殖,最適溫度是20~28℃,菌絲能耐低溫不耐高溫;黑木耳的子實體在16~33℃之間都能生長,但在19.5~24℃之間生長的黑木耳片大、肉厚、顏色深、質量優。秦巴山區黑木耳生長期晝夜溫差大,因此菌絲生長粗壯,子實體肥大,耳肉較厚。在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內,溫度略低,生長變慢,營養器官生長越健壯,長出的耳片顏色越深,肉質豐厚;溫度稍高,生長周期短,發育快,但生命力弱,耳片顏色變淺,品質下降。
黑木耳的菌絲體在黑暗和散射光下都能生長良好,避免直射光,強光反而抑制營養器官的生長。耳片形成期需要大量散射光,而且還要一定的直射光(光照強度為1 000~1 250 lx ),缺乏充足的光照,耳芽容易變質變形。適量的直射光照射,生長成的木耳顏色成深褐色,耳肉肥厚。過強光線下水分大量蒸發,木耳干燥、生長緩慢,故以“四陽六陰”為宜。
黑木耳生長過程中對養分的要求以含氮物質和碳水化合物為主,另外還需要適量的無機鹽類、微量元素和水分。如果段木栽培黑木耳,其中的養分基本可滿足黑木耳生長需求,但在袋栽黑木耳時,需加入小量的麩皮、石膏、蔗糖等。
黑木耳是一種好氣性真菌,需要流動的空氣,足夠的氧氣。當耳場的CO2濃度高于1.0%時就會影響菌絲體正常生長,子實體易畸形,超過5.0%就會導致大量耳片死亡;耳片生長發育過程中CO2濃度較高時就導致它正常伸展,因此必需長期保持耳場通風通氣。
黑木耳需要在微酸性的環境中生長發育,菌絲生長需要在pH值在4~7范圍內,以pH值5.5~6.5為最好,在代料栽培配制培養料時,應將其PH調至7為宜。
秦巴山區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多變,不管露天栽培還是大棚種植都易受小氣候影響,氣象災害易導致黑木耳產量和品質下降。
春秋季遇到寒潮降溫時,會對露天栽培的黑木耳造成較大影響,應及時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提前采取防御措施。當日最低氣溫降到0℃時菌孢受凍,低于5℃時孢絲停止生長,不宜進棚栽種;低于10℃時不宜進大田栽種。
黑木耳菌絲能耐低溫不耐高溫,長期處于32℃以上易引起菌絲衰老,超36℃致死;耳片形成期高溫高濕易引起流耳或耳片自融,超過28℃耳片老化。
黑木耳栽培過程中最害怕暴雨洪澇災害,山洪泥石流不僅會毀壞木耳栽種場地,還易使耳場、棚設遭受病蟲害和細菌污染,直接破壞栽種環境甚至減產,嚴重時絕收。
目前,黑木耳栽培一般是選擇在菌包廠培養好的菌袋直接栽培,栽培方式分吊袋栽培、露天栽培或棚架立體栽培三種方式。吊袋栽培和棚架立體栽培雖可節約空間,但濕度上下難統一,出耳不整齊,影響產量;地栽雖占據空間,但出耳濕度易保持,出耳整齊,產量高,綜合這三種栽培模式,以地栽最為合理。秦巴山區木耳栽培中菌絲體生長一般在菌包廠完成,耳農只需選擇培養好的優質菌袋直接栽培即可,因此,下面重點介紹子實體的管理技術要點。
母種→原種→栽培種→栽培袋(出耳袋)→出耳管理→采收→晾曬→加工銷售。
袋栽黑木耳菌種一般選擇菌齡在30~45 d為宜,這樣的栽培種品質好,既可減少病菌污染,又能增強后期抗病能力。一般選擇菌絲體生長良好,接種后繁殖快,抗雜抗逆性強、品質好、耳大肉豐、顏色深等特點的優質菌種。
秦巴山區利用自然溫度可以一年栽培兩季,一般以當地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為袋栽劃口期,向前倒推40~45 d為制袋接種期。海拔1 000 m以下的中溫低熱區,春季2月上中旬接種,3月中下旬劃口地栽,5月上中旬采耳結束;秋栽7月中下旬制袋接種,9月上中旬劃口地栽,10月下旬采收結束。
栽培場地應選擇在背風、向陽、離水源較近,遠離畜禽和有污染源的場所。
在適宜的條件下經35~40 d黑木耳菌絲就可長滿料袋,滿袋后就可進行地栽出耳。一般采用機械打出耳孔,用1%石灰水對整個菌袋進行消毒,每袋10行,每行8~10個孔,每袋大約80~100個孔,圓形孔,深度0.5 cm。這種打孔方式耳根小、耳叢大、質量高,市場價格好。
催耳有集中催耳和直接擺放出耳兩種方式,不論采取哪種方式,要使栽培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達80%~85%,良好的通風和較強的散射光照也是黑木耳原基形成必不可少的條件;出耳期要科學澆水,澆水時要采用無任何污染的山泉水或井水,pH值是中性;在耳芽形成期,打孔處嚴禁進水,在適宜的溫度、濕度、通風和光照條件下,一般打孔7~10 d,耳芽(幼小子實體)就形成;子實體分化期,需要更多的水分,較強的散射光照和良好的通風;氣溫15~25 ℃,濕度控制在80%~90%,促使耳基分化;子實體生長期濕度控制在95%~100%。除加強通風外,這時期要加強干濕交替管理。正常情況下需7~10 d耳片平展,子實體成熟;木耳采后的菌袋養菌7~10 d后,同第一茬出耳方法管理可出二茬耳,一般以攻頭茬木耳為主。
耳片完全展開表明黑木耳已成熟,邊緣變薄,耳根收縮,顏色由黑變褐。采收前兩天停止澆水,采時把子實體造根找出來,剪掉子實體根部培養基、洗凈攤在晾曬席上曬干、銷售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