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佳馨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建設迅猛發展,這也使我國各個農村地區的經濟隨著全國經濟總量的提升得到了發展。不過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農村環境保護以及各種資源的保護并沒有引起重視,進而導致農村經濟在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因此,在多中心治理背景下對農村環境污染進行治理非常有意義。
多中心治理理論也被稱為公共管理研究理論。這一理論由文森特·奧斯特洛姆夫婦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論中強調治理的自發性與主動性,在這一理論中主張運用“看不見的手”進行自主組織和治理,從而有效解決公共事務治理中市場以及政府單位所面臨的困境。多中心治理理論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單一中心思維定式,也就是打破了以往公共事務治理中政府以及市場的“一把手”的地位,而是在治理公共事務中通過建立多個權力中心和治理組織來解決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在多中心治理理論的基礎上,發揮自主性,使市場、政府以及社會這三者之間達成某種意識,形成一種自愿合作機制,三者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點以及合理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來治理公共事務,一起承擔其中所涉及的公共責任,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促進社會的建設發展[1]。
現今,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經越發嚴重,農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都直接影響農村環境污染程度,而且農藥、化肥的使用還導致農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未經處理的廢棄物,比如農藥、化肥產品的包裝袋等。另外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其大部分都進入了地表水體以及土壤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問題越發嚴重。另外,農村還有大量的養殖場基地,這些禽畜物是直接排放,農民沒有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和治理,進而導致農村中的空氣、水源以及土壤也受到了相應的污染。當然,在農村環境治理中也存有其他的問題。
一直以來,無論是在計劃經濟發展階段還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階段,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都被規劃為政府職責范圍內,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應當由政府撥款項、政府建設和管制。出現這樣的情形是因為治理農村環境污染資金投入少、效益慢、時間長,一些具有私人性質的企業都怕損失個人利益而不愿意承擔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責任,因此治理農村環境都是由政府將其作為公共事務,但是在政府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過程中卻很少調動市場機制,從而給自己帶來較大的財政壓力,同時也給農業、鄉鎮企業以及禽畜基地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政府在治理農村環境污染中在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積極調動市場機制,使其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和價值,積極開拓多種融資渠道,提高治理效率。
治理環境污染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實際中大部分鄉政府在資金方面都較為匱乏,一些鄉鎮企業規模也不是特別大,從而無法拿出大量的資金用于農村環境治理。另外,由于農民們自身的經濟收入不高,也同樣限制著農民們自身對農村環境污染的資金投入。由此可見,僅僅是通過鄉政府和農民們的力量是無法治理好農村環境污染的[2]。
隨著農村經濟的增長,鄉鎮企業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民愿意留在自己的家鄉發展,于是各種養殖基地逐步盛行。基于這些方面的發展,農村中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禽畜糞便以及農業垃圾等也在不斷增多,在這些廢棄物、排放物以及污染物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污染物處理方式卻未與時俱進,仍使用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對其進行處理,主要處理方式為丟棄、掩埋和焚燒。其中也沒有對可回收利用的物品進行回收再利用,資源浪費現象加重,而且通過這樣傳統的方式處理垃圾,還會加重農村環境污染。
在治理農村環境污染中,需要明確政府占據治理中的主導地位。政府需從宏觀上去把控農村環境治理情況,制定出能夠有效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在政策和措施制定過程中,政府可以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治理理論、方法以及技術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特點來制定最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政策,從而有效提升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效率。另外,政府還可以有效借鑒市場機制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管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體系中的市場體系。當然,政府還可以逐步提高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的綜合管理效果,規劃農村未來發展方向,讓其走綠色發展道路。總的來說,政府需要從傳統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全能型角色轉變為局限型的角色,從管制型轉變為監督型[3]。
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引入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補足政府單一治理農村環境污染中的不足之處。通過市場機制積極有效地選擇適合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措施和方法,提升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效率。而且市場本身就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征,這樣就能夠將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形式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高效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將市場機制引入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一是政府可以通過強制性的政策以及市場機制來加強鄉鎮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讓鄉鎮企業在農村環境污染中發揮巨大的作用,承擔起自身的職責。二是讓農村環境治理往市場化方向偏移,通過市場機制引導鄉鎮企業、農業、禽畜基地以及農村個體產業的行為,從而從源頭上治理農村環境污染。三是通過外在隱性約束力去制約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的污染。現今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消費者們的地位逐步被提升,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往往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方向。因此,這些消費者既是享受服務的對象,也是鄉鎮企業建設發展的有力監督者。另外,各種媒體以及自媒體的興起也成為這些鄉鎮企業綠色化發展的有力監督者[4]。
農民占據農村生產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對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也是最具有代表及發言的人。但由于部分農民自身的生活習慣以及受到的教育低等原因,他們本身的綜合素質不高,自身也不具備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意識,并沒有意識到農村環境污染與他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進而沒有參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意識。為了改變農村環境污染這一情況,就需要提升農民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意識,讓他們積極參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基于此,首先就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宣傳力度,讓農民明白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認識到現今農村環境污染已經處于一個非常嚴重的階段,若再不加強治理,可能就會危害到他們自身,從而激發出他們參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相關人員還需要加強對農民普及環境法律常識,以此增進農民對農村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讓他們能夠自發地治理、監督農村環境,從而保護農村環境。當然,在這之中還需要積極教導農民采用法律的手段和方式來保護農村環境,維護自己的利益。另外,也可以發揮媒體的作用,讓農民明白自身所處的農村環境污染處于哪一個階段,明白該如何治理和監督農村環境污染,以此讓優美的農村環境永伴廣大農民[5]。
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夠使農村環境治理得更好,因此,在治理農村環境污染過程中,應通過多個渠道、層次及方位去籌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從而將這些資金用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以及環保工程建設中。可以通過使用這些資金購買足量的垃圾桶,擺放在農村人口密集區域,通過鄉政府人員對農民們的宣傳使其能夠將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物品進行分類,從而有效地促使資源可回收利用。另外,鄉政府還可用這些資金加大對環保人員的投入,有效地管理農村環境。當然,還可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責任制,將農村環境治理落實到個人身上,以此提高農村環境治理效率[6]。
隨著我國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步提升,人們也會關注、重視農村環境污染,進而提出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在多中心治理理論背景下,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污染多中心治理體系來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是一個非常高效的舉措。通過具體的措施使政府、市場以及社會等多個群體積極地參與到農村環境治理中,還農民們一個優美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