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宇航
(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河南 焦作454000)
近年來,我國對環境保護工作非常重視,相關的污染治理政策也越來越嚴格,很多工業生產企業將生產廠址選在脫離城市的農村地區。這雖然對改善城市環境污染起到了顯著效果,卻對農村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1]。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峻,農村環境保護問題成為目前環境保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一項重大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使環境受到巨大污染的代價。為了改善環境污染對我國生態環境的破壞,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做到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生活富足、環境美麗的國家而努力奮斗[2]。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大部分,農村土地面積更是占到了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0%以上。只有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做好、做實,才能夠保護農村環境不被污染破壞,進而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
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相對較弱,生活在農村的人民群眾長期以來養成了將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的習慣。很多村落聚居點均存在柴草胡亂堆放、污水隨意亂倒的情況,家禽、家畜的糞便通常也只是簡單堆放在無人行走的區域,容易對農村的河流及地下水源造成污染。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的生活條件逐漸好轉,高科技電子產品、塑料制品等在農村普及速度較快。但是,農村的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卻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大多數農村的垃圾處理還停留在全部堆放在劃定的垃圾場內或者在垃圾場就地掩埋的階段。另外,一些靠近農村的城市也會選擇農村作為垃圾傾倒的場所。大量的生活垃圾長時間堆放不進行有效處理,會使垃圾里的有害物質分解滲入土壤中對土地造成重度污染,進而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農村的農業產業主要有種植業和畜牧業2種。在種植業中,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人們在種植過程中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進行殺蟲、治病和增產。這些農藥殘留物或肥料中的化學成分均會對環境和人體產生有害影響。另外,在農業種植中,水稻、玉米等作物收獲后其秸稈需要處理,為了節省運輸、處理成本,很多農民都會將其留在田地里,聚集焚燒,焚燒后產生的黑煙也會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
畜牧業對農村環境產生污染的來源主要是牲畜糞便。尤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畜牧業者,由于其養殖的牲畜不多,為了圖方便一般會將牲畜產生的糞便垃圾直接堆放在空曠無人的地方,或者直接堆放在養殖圈中,任其自我分解消失。這種處理方式不但容易滋生細菌、蚊蠅,影響人們的居住環境,還容易污染堆放地的土壤。
很多城市均對產生的工業污染的工業企業加大了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導致這類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于是其大量向農村轉移,特別是高污染的工業生產企業,向農村轉移的現象更加普遍。農村土地便宜,居民環保意識不強,對企業污染物質排放的監管力度不足,部分生產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直接將工業廢水等污染物排入農村的河道內,對農村的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另外,一些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農村地區,企業在進行開發的過程中長期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礦產裸露在外的情況相當普遍。這些重金屬礦物質通過雨水沖刷等途徑,滲入礦區的土壤及地下水中,對周邊的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此外,過度開發礦產資源也容易改變地貌及土壤結構,使地表出現坍塌斷層。
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普遍不強,當地鄉政府、村委會要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為農民講解環境污染對居民生活的危害,提高農村居民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家鄉的共同榮譽感,增強人們自主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行政部門應通過廣播、大字報、標語及各種新媒體宣傳渠道宣講環境污染對農村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時向農村居民普及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激發群眾參與環境治理工作,從源頭預防、從根本上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原有的環境管理體系已不能適應當今發展形勢下的環境治理需要。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環境管理體系的建設力度。一是應在農村建立分支機構,招聘專職人員負責農村的環境治理和監管工作,根據當地的人口結構,選擇合適的地點設立垃圾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的處理范圍要輻射到周圍所有鄉鎮,做到生活垃圾當天回收、當天處理;二是應在農村興建污水處理管網,將農村與城鎮的污水處理管網對接,統一排放到污水處理設施中。
相關管理部門雖然下發了嚴禁在農田焚燒秸稈的規定,但由于后續管理、監督工作不到位,如沒有給出有效的處理秸稈的辦法等,導致農村焚燒秸稈的現象屢禁不止。因此,有關部門應給出農田秸稈的有效處理辦法,對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秸稈進行統一收購利用,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解決秸稈焚燒對空氣造成的污染問題,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減少化肥使用量各級政府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一方面應控制化肥的使用頻率和強度。農業技術部門要加強新農業技術的開發和宣傳,在農村大力開展科技種植教育活動,推廣更有效率、更環保的有機肥料;另一方面農地用水應進行單獨循環處理,不能將使用過的農地用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水或溪水里。應建立農地用水的凈化設施,將農地用水凈化到符合排放的水質標準后,方可向外排放。
畜牧業發達的地區應重視養殖企業和個體養殖戶對牲畜糞便的處理問題,抓好牲畜養殖環境保護工作。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強對大型養殖場養殖環境的監管力度,要在城區和居民生活區域劃設養殖禁區,合理規劃審批養殖場廠址[3]。城鎮中已有的養殖場要分批關閉或搬遷到居民區以外的地點,要與居民生活區域保持足夠的距離。大型養殖場的糞便處理設施要完備,要積極推廣新的養殖污染處理技術,加大厭氧發酵和沼氣處理技術在養殖場污染處理過程中的應用。對比較松散的個體養殖戶,鄉鎮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應統一協調管理。采用區域化或者集約化的養殖模式,將松散的養殖戶集中在一個或幾個養殖區域。這樣既可以集體采購養殖飼料,降低養殖成本,也可以建設共用的養殖污染處理設施,徹底解決養殖污染問題[4]。
隨著城市用地和生產成本的增加,工業企業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各級政府部門要嚴格執行企業審批制度,對經濟效益低、污染嚴重的企業責令關停,加大對企業污水排放的監管力度。環境保護部門要定期對企業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取樣調查,發現有污染環境的情況要及時進行整改[5]。對于逃避污染治理工作、直接將企業污染物排放到周邊區域的不良企業,要加大處罰力度,限期停工整改,并在所在區域進行通報批評;對于屢教不改的企業要堅決予以關停。另外,企業自身也應本著造福一方的原則,對企業生產過程中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負起應有的責任,建立環境保護基金,為周邊環境的保護與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是一項復雜且長期的工作。社會經濟發展一定會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各級政府部門要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對污染環境的治理。鄉、鎮政府負責人要充分認識到良好的農村環境才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維護自我生存環境、建立美麗家鄉的積極性,提升農民的保護環境意識,真正做好農村環境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