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韜
(集美工業學校,福建 廈門 361022)
2014 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旨在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同時,將現代學徒制試點作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的重要實施舉措,在國家大背景下,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這得到了職業教育界的積極響應。
我校大力響應國家推進發展職業教育的號召,2017年以來,我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不斷努力、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開展,先后申請并通過了數控技術應用(數控機床裝調與維護方向)的廈門市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建設項目、加工中心安裝與調試崗位的福建省現代學徒制建設項目。三年來,我校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開展順利,收效頗多,尤其是課程改革方面有了較大提升。本文以我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例,闡述在“現代學徒制”大背景下對崗位綜合實訓課程的探索和實踐。
開展現代學徒制最根本的內容是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執行。人才培養方案是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我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雖在開展教學活動及教學任務方面有具體的安排,在職業資格方面有做明確的要求,但在產教融合、在具體產業的具體崗位方面的培養目標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不能適應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開展。
針對這些不足,我校數控專業相關教師多次對廈門大金機械有限公司、大博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廈門齊強勝模具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地知名企業及相關院校進行調研,經過多方的多次研討,結合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開展背景,對我校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重新修訂和完善,針對現代學徒制班級的特色重新制定了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
改革后的課程體系主要由基礎課程、理實一體化課程和實訓實踐課程三部分構成,其中理實一體化課程和實訓實踐課程充分體現了相關企業的生產實踐和工學結合的特點,旨在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的現代學徒。
實訓基地是實現職業教育目標、學生學習專業崗位技能的重要實踐場所,其教學基礎設施與工作狀況更是直接反映學校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對于現代學徒制而言,實訓基地更是舉足輕重,它應該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場所,它要具有仿真性、實操性、先進性、開放性、綜合性。
為更好地開展現代學徒制工作,經過多方調研及與合作企業的深度研討之后,我們與企業針對其具體的生產實踐共同組建了實訓基地,分別建立了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并分別制定了校內外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和辦法,這為學徒后期開展實訓實踐教學夯實了基礎。
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核心是校企共同育人,即: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共同對學徒展開教學,真正做到理實融合,真正做到讓學生既能享受到理論知識的洗禮,同時又能賦予與企業結合的實踐。
在組織雙導師教學的過程中,雙方的工作職責明確。學校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對學徒們進行職業素質教育,組織與參與現代學徒制班級的素質拓展活動,擔任數控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與企業師傅的交流,負責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制定符合學徒的崗位課程考試、考核及成績評定工作;與企業師傅的研討并根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編寫適合學徒制教學的講義或教材;參與企業崗位實踐活動、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項目,做到真正與企業結合。
企業師傅的主要職責是嚴格按照校企雙方制定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按要求完成對學徒的崗位技術技能課程的教學并制定和完成相應的考試、考核及評定工作;負責指導學徒開展有“生產性”的崗位綜合實訓,負責指導學徒在崗位實訓中解決設置的生產故障、技術難點等;負責加強對學徒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企業文化等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提升學徒們的思想認識,為國家發展社會需要儲備真正的高素質人才。原則上一位師傅具體指導不超過5位學徒,做到具體崗位、具體任務都進行針對性地指導,便于學徒理解和接受崗位知識;
對于學生的總體評價要體現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建立雙重評價體系,同時要深度結合企業的特性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及評價過程進行多元化建設,堅持教師與師傅的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堅持定性描述和定量評價相結合,設置學生表現性的評價方法,設置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業考核相結合。
在設置評價體系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運用知識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重視規范操作、安全文明生產等職業素質的形成,以及節約能源、節省原材料與愛護生產設備、保護環境等意識與觀念的樹立。
以我校開展數控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為例,針對學徒的課程評價,經過校企深度研討,建立了針對學徒的課程與畢業要求矩陣表,主要設置了以下方面的課程評價要求:
⑴ 能夠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和數控技術專業知識對中等復雜程度的機械產品進行工藝規程設計,進行加工設備選擇,手工編制加工程序和實施產品檢驗。
⑵ 能夠運用相關軟件自動編制加工程序,并通過模擬仿真軟件和實操檢驗加工程序的合理性,得出有效結論。
⑶ 采用科學方法解決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常見技術問題。
⑷ 知曉職場安全、環保、健康等要素,并內化為自覺的行動行為。
⑸ 能夠恪守倫理準則,理解和遵守工程實踐中的職業道德、責任及規范,履行責任。
⑹ 作為個體成員能夠在具有多樣性的團隊中有效地發揮作用。
⑺ 能夠與同行以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地溝通,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⑻ 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成果體現之一,是推動校企深度合作,使得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都受益的重要結晶。
在建設課程資源庫的過程中,我校成立了課程體系開發領導小組,由數控組負責牽頭,專業帶頭人、專業建設負責人、課程負責人及企業不同層級的業務骨干組成課程體系開發團隊,從企業崗位和技術崗位所需要的技術技能與素養出發,進行定崗、定標準,按從最基層至管理崗位的升遷過程,進行技術、技能、素養定位,依據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任職要求和學生學習認知規律重新序化課程內容,依據企業生產任務和工作崗位技能需求進行教學項目的選取,并對課程體系進行論證、確認與實施,以形成基于機械安裝、調試、檢測、加工、設備維修與保養等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課程資源建設的內容就是企業當下崗位的工作任務,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完成了學生的學習任務,也完成了學徒的實踐任務,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企業及師傅省去了培養員工的成本和精力,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就能直接成為企業的準員工,實現學生就業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