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珠 張 威
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國家間交往的深入,法庭口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為法庭口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推動了后者的快速發展。自興起以來,法庭口譯研究的主題不斷拓展,研究方法向多樣化演進。通過對近20 年來發表在國際主流翻譯研究期刊的法庭口譯研究文獻進行梳理,我們發現,不少國家在法庭口譯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者對法庭口譯質量、法庭口譯新技術的應用、譯員角色、譯員的翻譯策略、庭審互動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在研究過程中,注重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訪談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與國際前沿的法庭口譯研究相比,我國法庭口譯研究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基于此,本文在回顧國際法庭口譯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法庭口譯研究現狀,探討未來我國法庭口譯研究的發展方向。
從國際法庭口譯研究的總體情況來看,法庭口譯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研究主題豐富、理論視角多元和注重采用實證性的跨學科研究思路等。
廣義的法庭口譯研究涵蓋一切發生在司法場景中的口譯活動,狹義的法庭口譯研究則主要關注庭審口譯中的語言和非語言現象。法庭口譯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法庭口譯質量、法庭口譯新技術的應用、譯員角色、譯員的翻譯策略、庭審互動關系、歷史上的重大司法事件以及發生在警察局、監獄等司法場景中的口譯活動。其中,法庭口譯質量問題是法庭口譯研究中最具特色的話題。與其他類型的口譯不同,法庭口譯質量不僅關系到少數語言使用者的權利保障①中國香港的法庭口譯情況比較特殊,“在香港,90% 以上的人口講廣東話,而庭審多用英語進行。因此,香港的法庭口譯服務一直以來都是為多數語言群體服務的,而不是像其他法庭中那樣,是為少數語言群體服務的”(Ng,2009:39)。,同時也會影響到司法機構話語掌控者的職業操守。與法庭口譯技術相關的主題同樣也受到關注,研究者針對遠程口譯中的設備與技術可靠性、庭審效果以及對譯員與聽眾互動關系的影響、電話法庭口譯、機器翻譯、法庭口譯術語庫、法庭口譯語料庫等問題展開了積極討論(Napier & Leneham,2011;Braun &Taylor,2012)。針對法庭口譯實踐主體的法庭口譯員角色及其翻譯策略、庭審互動等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展開,如討論譯文中禮貌標記的使用、語域和原詞含義的調整等(Berk-Seligson,1988);探討庭審中的三方互動,如譯員的協調機制、面子問題、庭審參與者的合作態度等。其他研究主題還包括警察局、避難所、監獄、律師事務所以及戰時國際法庭等司法場景中的口譯活動和法庭手語翻譯、土著語言的法庭口譯等(Cooke,2000;Eades,2003)②參見 Hale(2006)、Morris(2015)等文獻對法庭口譯研究的總結。。
法庭口譯研究積極從法學、倫理學、語用學、社會學、法律語言學等學科中汲取養分,運用多元化的理論框架,針對性地對法庭口譯實踐中的各種現象展開分析。具體來看,法學研究集中討論公民法律權利的實現和法律體制的構建,有助于啟發研究者思考如何保障公民合法權利和建設法庭口譯制度等問題(Berk-Seligson,1985;高建勛、劉云,2007)。倫理學重視倫理制度建設、行為規范和職業倫理等方面的研究,常用于分析法庭譯員角色、職業譯員在法庭口譯中面臨的職業倫理束縛及應對策略等問題(Morris,1995)。語用學為法庭口譯研究中的話語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其中的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是最主要的理論依據(Jacobsen,2008)。另有學者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分析法庭口譯場景中的對話參與框架、權力關系等因素,詳細描述抗辯式庭審中交叉詢問環節各方的對話參與機制以及互動關系(趙軍峰、張錦,2011;Lee,2013)。在上述各學科之中,法律語言學與法庭口譯研究的聯系最為緊密。《法律語言學》是法律語言學領域的重要國際性刊物,創刊于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該期刊曾明確表示法律口譯是法律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并于1999 年出版了一期以“法庭口譯研究”為主題的專刊(Hale,2006:208)。
法庭口譯研究的一大特色是研究人員大多曾擔任過職業譯員,他們關注實踐、注重實證研究。長期以來,法庭口譯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的描述性研究,運用科學方法搜集和分析數據,增強了數據的代表性和說服力,提高了研究的信度(Hale,2006:206);注重綜合運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等實證主義方法,針對不同的研究主題,采用靈活多樣的手段搜集一手音頻、視頻素材,注重數據的質量和數量,對同一類型庭審進行反復觀察,對長達數百小時的現場庭審錄音進行轉寫和分析,將問卷調查范圍覆蓋絕大部分司法人員和法庭譯員(Hale,2008;Lee,2013)。同時,研究人員還廣泛從語言學、社會學、語用學、心理學和法律語言學等學科中借鑒理論研究框架, 對數據進行分析,相關研究浸透著實證科學的學科意識。除使用統計學方法進行量化分析外,研究者還善于從話語角度深入剖析譯員角色、對話參與各方之間的權力關系等問題(Cheung,2012;Defrancq & Verliefde,2017)。
(1)我國法庭口譯現狀的介紹及法庭口譯制度的構建
我國法庭口譯研究初期主要是對法庭口譯機制及其不足進行探討。研究發現,我國法庭口譯制度建設仍相對落后,應通過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有益經驗和成熟機制,推進我國法庭口譯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此外,還需進一步對法庭口譯進行規范,建立法庭口譯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加強培訓和監督等(杜碧玉,2010;楊燦,2010)。近年來,研究人員積極介紹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法庭口譯制度,為我國法庭口譯制度建設提供了參考(張其帆,2010;姜廣等,2019)。
(2)法庭口譯策略的相關研究
一方面,針對法庭口譯員所處的跨文化工作環境、法庭口譯中特殊的語言現象(如“模糊語言”)以及譯員的專業背景等問題,對譯員采用的口譯策略以及譯前準備工作進行討論。相關研究涉及的口譯模式以交替傳譯為主,對視譯、手語翻譯等模式也有所關注(李建軍、曹靈美,2010;胡辰,2012)。另一方面,關注譯員的口譯策略或表現對庭審產生的影響(沈璐,2014),此類研究主要關注我國涉外刑事案件中庭審問答環節的法庭口譯。在庭審過程中,各方權力不平等,法官往往占據主動,而譯員的加入通常會對話語的控制以及庭審的節奏產生影響,相關研究結果能夠為司法從業人員更好地配合譯員的工作提供參考。
(3)法庭口譯員的主體性研究
此類研究主要關注譯員在庭審中角色的構建及轉換,分析譯員角色對庭審語境和各方互動所產生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孫炳文、宋琳(2015)研究發現,譯員在庭審中擔任“信息的篩選人”“交際的調解人”“權力的平衡人”以及“立場的傾斜人”4 種不同的角色;而朱波、高虹(2015)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譯員所發表的職業經歷“聲明”進行深入剖析,發現在法庭口譯中存在不可避免的“角色沖突”,表現為譯員與司法從業人員的“角色內沖突”、庭審參與各方之間的“角色間沖突”以及“角色與人格沖突”等。因此,譯員需要不斷調整自身角色,適應法庭口譯所處的職業環境。
(1)研究主題較為零散,缺乏深入討論
除上文所述的研究主題外,我國法庭口譯研究還涉及歷史事件中的法庭口譯、國際前沿法庭口譯研究與實踐經驗介紹、法庭口譯質量評估、法庭口譯研究書籍介紹、法庭口譯人才培養等研究主題,存在研究主題較為零散的問題;另外,尚未對當前我國法庭口譯研究者普遍關注的話題開展系統性研究,也未形成較強的影響力。此外,我國法庭口譯研究人員對我國法庭口譯體制和現狀的介紹,通常是基于作者的個人知識儲備或職業經歷,相關分析停留在對法庭口譯背景知識的介紹層面,缺乏對法庭口譯機制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的剖析;對域外體制的介紹也較為寬泛;未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法庭口譯機制的現有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
(2)法庭口譯研究缺乏科學方法的指導
目前,我國法庭口譯研究以研究者個人經驗總結為主,多采用理論闡釋和文獻梳理等研究方法。個別研究嘗試開展針對某一類案件的實證研究(如國內刑事案件庭審),但涉及的案件樣本數量往往較少,論證方法也較為單一(以舉例分析為主),未采用多樣化的論證方法從不同側面進行交叉論證,使得研究結論的說服力不足。
(3)法庭口譯研究成果與法庭口譯實踐存在差距
一方面,相關研究缺乏問題意識,鮮能做到“從實踐中來”。以法庭口譯制度建設為例,目前我國法庭口譯制度尚不夠完善,具體表現為法庭口譯立法缺失, 對譯員的任用、口譯質量以及服務質量缺乏明確的監督。相關研究主要從理論層面討論我國法庭口譯中存在的問題,在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為我國法庭口譯制度建設提供建議,尚缺乏實證調查的支撐。另一方面,研究成果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實現“到實踐中去”。法庭口譯研究主要是口譯從業人員、高校教師開展,缺乏與立法、司法機構的橫向合作,研究成果還未切實應用于法庭口譯實踐。
我國法庭口譯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要拓展研究范圍,改進研究方法。在借鑒國際法庭口譯研究發展路徑的基礎上,可以立足于法庭口譯實證研究,積極開展法庭口譯體制研究,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規模化研究疆域。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司法體制相比,我國的庭審多以法官等公職人員為主導,法官在庭審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此外,由于民事案件一般不需要當事人本人出庭,因此使用法庭口譯的一般為涉外刑事案件。未來可積極開展針對中國特色庭審模式的研究,對庭審中的口譯策略、不同庭審環節所使用的口譯模式、法庭口譯員角色及其影響等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同時從法庭口譯員的任用、口譯質量監督、職業資格等層面完善我國的法庭口譯體制建設。此外,我國法庭口譯研究人員在開展理論分析的同時,還可以廣泛搜集實證語料,擴大樣本數量,采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從不同側面進行論證,提高研究的說服力。
(1)加強法庭口譯的教學工作,提高法庭口譯員的職業能力和語言服務能力①參見王立非,2021:3。
目前,研究者已對法庭口譯的譯前策略、庭審過程中的口譯策略以及法庭口譯員角色等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法庭口譯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法庭口譯員的職業技能和語言服務能力。高平(2015)對法庭口譯的譯前準備工作進行了研究,通過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譯前準備及口譯效果進行對比,發現譯前準備有助于提高法庭口譯質量。余蕾(2018)對中國刑事審判語境下法庭口譯中的概括口譯現象進行了研究,發現概括口譯現象可以分為 3 種不同類別, 即主動概括、被動概括和慣性概括。其中,譯員所運用的被動概括策略并不是緣于口譯員能力不足或不負責任,而是譯員對語境中制度性因素被動順應的結果。牛麗霞、王躍洪(2015)以某一類型的法庭口譯案件為例,通過探討案件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法庭口譯應對策略。余蕾(2015)、江偉玲(2016)等發現,法庭口譯員在庭審的不同語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并且能夠對法庭的話語權力分配結構產生影響。未來,研究人員可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高研究的質量和代表性,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法庭口譯的教學工作中,幫助法庭口譯學習者了解我國法庭口譯領域的一手信息,培養和提升法庭口譯員的職業技能。此外,可以使用《法庭口譯入門》②《法庭口譯入門》(Introduction to Court Interpreting)由Holly Mikkelson編著,于2000年首次出版,并于2017 年推出第2 版。2008 年,該書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引入我國后,被列入“外教社翻譯碩士專業(MTI)系列教材”之一,為我國法庭口譯教學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等國際通用的法庭口譯經典教材作為輔助,綜合介紹法律背景知識、行業現狀和口譯技巧,幫助法庭口譯學習者快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實現研究和教學的有機結合。
(2)促進法庭口譯行業發展
對法庭譯員聘用、管理機制以及法庭譯員考核(認證)體系的研究,有利于法庭口譯行業的規范和可持續發展。與較早開展法庭口譯的國家相比,現階段我國法庭口譯行業的發展較為落后。趙軍峰、董燕(2019:27)通過將我國現有法律中的有關規定與美國《法庭口譯員法修正案》(1988 年)進行比較后發現,我國現有法律對法庭口譯的規定相對零散、籠統且不成體系,對口譯員資格認證、口譯主管部門的職責、口譯質量控制、口譯模式等核心問題尚無明確闡述。面對我國法庭口譯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學者傾向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吳遠寧(2017:82)指出,準確、誠實、職業化是法庭口譯員必須恪守的質量標準和倫理規范。從長遠來看,法庭口譯研究有利于幫助從業人員明確法庭口譯如何進行和應遵循的職業規范。
(3)完善法治建設
法庭口譯研究對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在理論層面,已經有相關研究對涉及跨語言司法交流的法律背景知識進行了系統梳理,有助于我國司法從業人員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法律法規差異,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趙軍峰、董燕,2019)。在實踐層面,法庭口譯研究可以助推法庭口譯制度建設。例如,在美國夏威夷州,來自高校的教研代表是最高法院法庭口譯委員會(Supreme Court Committee on Court Interpreting)的重要成員,該委員會對譯員的培訓、選拔和法庭口譯制度的建立與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①引自2018年12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口譯和翻譯研究中心(CITS)主任Suzanne Zeng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所作的題為 The Development of Court Interpreting and Court Interpreter Education in Hawaii 的講座內容。;澳大利亞法庭口譯學者Jemina Napier 開展了對有聽力障礙的陪審員接受手語翻譯服務的研究,這一研究直接促成了新南威爾士法律改革委員會(New South Wales Law Reform Commission)敦促該州總檢察長準許聽力障礙人士擔任陪審員(Napier et al.,2009)。盡管我國法庭口譯研究在與實踐結合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但是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積極與司法系統展開橫向合作,相關研究成果未來或可直接推動我國法治建設進程。
當前國際上的法庭口譯研究開展得有聲有色,有著豐富的研究主題、多元的理論視角和實證性的研究思路。相較而言,我國法庭口譯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就當前我國法庭口譯的現狀來看,我們需要學習國際上先進的法庭口譯實踐經驗,明確法庭口譯研究的重要性,做到實踐和研究“兩手抓”。
基于此,本文在介紹法庭口譯研究總體特征的基礎上,討論了我國進一步開展法庭口譯研究的發展方向。未來我國法庭口譯研究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需要拓展法庭口譯研究疆域,改進相關研究方法,促進我國法庭口譯教學工作,提高法庭口譯員的職業能力,推進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盡管法庭口譯尚屬于新興話題,但相關研究為口譯研究開辟了一個充滿挑戰與潛力的領域和方向,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通訊作者為張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