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田玉慶 趙青
濟寧,因運河而興,憑煤炭而盛。煤炭這一傳統產業是濟寧經濟發展的現實支撐,但煤炭資源長時間大規模的開采使用,也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近年來,濟寧市國資委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深入踐行“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發展思路,依托工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擺脫產業鎖定、路徑依賴的困境,挖掘內在潛力,通過加速產業結構優化、鏈條延伸、技術升級、要素重組等方式,把傳統產業的優勢激發出來,推進煤炭產業轉型發展,讓“老樹發新芽”。
“死循環”困境破局。對于煤炭產業來說,資源枯竭是個無法回避的死循環。但煤炭作為濟寧的產業支柱之一,其應用的廣度、深度及其具有的天然優勢是目前其他能源所無法比擬的,未來的10 年到20 年,濟寧乃至國家,能源結構的基礎依舊是煤炭。當前,煤炭資源的優勢雖已不明顯,但整個城市的轉型發展仍舊不能全盤否定傳統產業,而是應立足煤、跳出煤、延伸煤。對于無法改變的資源枯竭現狀,非常局勢必有非常之道才能突破重圍,不僅僅是基于城市的發展與產能的依托,保障市管企業煤炭行業1 萬余名職工家庭的后續生活生存,也是破解枯竭死結的應有之義。
“走出去”戰略引領。濟寧市國資委大力實施煤炭企業“走出去”戰略,采取合資合作、兼并收購、托管等方式尋求合作。2020 年以來,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收購榆林地區優質煤炭資源1.39 億噸,建成產能300 萬噸的朱家峁煤礦;山東魯泰控股集團并購新疆白楊河煤礦項目,可采儲量5.08 億噸。2021 年,以朱家峁煤礦、新疆白楊河煤礦為中心建設外部資源開發基地,繼續沿瓦日鐵路尋求新資源,大力增加煤炭資源儲量。“走出去”戰略讓路子“寬起來”、圈子“大起來”、信心“漲起來”,實現了能源板塊可持續發展,未雨綢繆有效破解了煤炭資源枯竭難題。
“輕資產”路徑運營。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要想讓成本跑贏市場價格,就必須從可控成本挖掘資本潛力。濟寧市國資委充分發揮市管煤企技術、管理“雙重優勢”,緊緊抓住發展新機遇,利用市場資本力量,創新傳統煤礦經營模式,組建煤礦托管服務公司開展托管業務,將企業“人員多、負擔重”的經營劣勢轉化為“行業專、技術強”的管理技術輸出優勢,極大提升了企業創收能力。近年來,在山西、陜西、寧夏先后托管煤礦近10 處,分流人員700 余人,年節約人工成本過億元。這一輸出“管家式”生產服務、承包外部生產礦井的“輕資產”路徑,讓企業走上了新一輪快速發展之路。
煤黑并不丑。煤炭作為礦石家族中的一員,沒有黃金的尊貴典雅,也沒有鉆石的奪目璀璨。提到煤,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臟、黑、亂,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低端產業,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然而,正是樸實無華的煤炭,成就了濟寧昔日的繁榮。煤炭雖黑,但并不丑陋。當前,需要破除煤炭低端的認知,卸下資源和環境“包袱”,以“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思路,在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方面聚焦發力,構筑起多元產業支撐體系,力促煤炭產業實現“突圍”。

高質量發展中的陽城煤電
支柱變基礎。擺脫傳統發展模式的局限,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破解煤炭資源困境的重要方法。濟寧市國資委積極倡導“以煤為基、循環發展、轉化升值、突出效益”的發展理念和“立足資源優勢、拓寬經營領域、提高科技含量、就地轉化升值、促進企業發展、發揮規模效益”的總體戰略,變產業支柱為產業基礎,引導企業走綠色循環發展之路,把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定位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條上,由“以煤為主”向“以煤為基”轉型升級。
混改與循環。濟寧能源發展集團在汶上循環經濟園區啟動陽城煤礦技改項目,為本部衰老礦井提供接續,利用矸子山清理后的80 畝工業用地與當地民企實施混改,年產新型建材30 萬立方的加氣混凝土板材項目開工,充分利用陽城電廠粉煤灰,構建起“煤-電-建”產業新鏈條。山東魯泰控股集團綜合利用自有煤礦生產的中煤、煤泥、煤矸石、焦爐煤氣進行熱電聯產發電,電量直供選煤、化工、水泥等項目,以粉煤灰、電石渣、脫硫石膏為主要原料生產水泥,在充分利用資源的同時,形成廢物“吃進去”、效益“產出來”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由單一黑色產品向綠色一體延伸的“華麗轉身”。
“不輕言破產”的思路。千米以下深礦井關停,是落實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舉措。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權屬企業安居煤礦位列其中,關停后所面臨的職工隊伍穩定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難題亟待解決。濟寧市國資委堅持“管企業就像過日子”的監管思路,倡導“絕不輕言破產”的工作理念,精打細算、小處著眼,摒棄“包袱甩給政府、甩給社會、甩給職工”的思想,不走“項目清退、企業關停、員工下崗”的老路,針對濟寧能源發展集團安居煤礦實際狀況,充分調研、反復磋商,深挖問題根源,謀劃解決路徑,通過創新性探索盤活企業存量資產路徑,充分提升企業內生活力與市場競爭力,助推企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港產融合項目的形成。8 月16 日,濟寧市委召開龍拱港產業園專題匯報會,聽取了濟寧港航集團龍拱港港產城聯動發展和新能源船舶建造基地項目有關情況匯報,港產融合發展項目應運而生。會議確定由濟寧市委領導牽頭成立港產融合發展工作專班,專班辦公室設在市國資委,統一規劃龍拱港、安居煤礦及其周邊片區,將濟寧火車西站擴容與專線建設、安居煤礦轉型升級、龍拱港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園規劃建設有機銜接,助力周邊地區在交通運輸線上形成新的產業格局,逐步打開轉型發展的新通道,建設成為濟寧主城區港產城生態融合發展新高地,打造內河航運示范工程。濟寧市委、市政府這一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濟寧港航產業的發展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也為煤炭產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指引,指明了方向。
特色魅力小鎮的期待。目前,這一重大項目已經全面起步,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對標國內一流港口,逐步實現安居煤礦轉型升級、火車西站擴容升級和龍拱港集裝箱多式聯運的充分整合,推進專業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將龍拱港打造成集裝箱專用港口,改變原來“今天運糧食、明天運沙子、后天運煤炭”的雜亂狀況,進而解決“小、散、亂、污”的問題,回答好“河、湖、港、城”四大命題,開拓出生態環保、以人為本、智慧高端、文化濃郁的城市新空間,構建港產城融合新生態,全力打造濟寧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在不遠的將來,一個由“灰頭土面”礦井、“小亂散污”貨運所蝶變的“多式聯運”“智能集群”的特色小鎮將呈現在市民面前,運河兩岸也將再次涌起波瀾、風光盡現,京杭運河上的這顆明珠將會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