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王海燕,達芳華,于燕
1.深圳仁合醫院婦產科,廣東深圳 518101;2.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產科,廣東深圳 518101
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是產褥期精神疾病最常見的類型,指既往無精神障礙史、產后2 周內第一次發病、4~6 周癥狀明顯,以情感(心境)持續低落為基本特征的一種精神障礙[1]。 可伴有思維和行動的改變以及軀體癥狀,產婦常表現為沮喪、抑郁、悲傷、哭泣、易激動、煩躁,對孩子過于擔心、自責、失去育兒自信心、害怕接近嬰兒,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等一系列的精神紊亂[2]。 一旦發生產后抑郁癥將對產婦本人及其家庭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了解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從而使產后干預措施及范圍更具針對性, 對早期診斷和合理預防產后抑郁癥患者, 使其獲得良好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 現對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該院分娩的342 例產婦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分娩的342 例產婦作為調查對象,產婦年齡18~45 歲,平均(36.51±5.28)歲;,婚育狀況:已婚285 例,未婚57 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5 例、中學及大專188 例、本科及以上129 例。 對所有產婦進行隨診,借助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工具結合精神心理科醫生診斷將研究對象分為正常產婦組、 產后抑郁癥組。 納入標準:①納入符合DSM-V 的“產褥期抑郁癥的診斷標準”; ②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評分≥10 分;③既往無精神疾病史及服藥史;④年齡、民族不限。 排除標準:①既往使用過毒品或有精神活性物質依賴,或其他精神障礙;②神經系統疾病;③明顯的軀體疾病。
收集所有產婦的一般資料, 并根據相關文獻調查二胎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影響因素[4],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受檢者的一般情況(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社會因素(孕期發生負性生活事件、居住條件不滿意)及產科因素(家庭關系、對胎兒的性別要求、擔心一孩排斥二孩等),對比兩組有無產后抑郁患者臨床資料,對有差異項目采用Logistic 回歸進行計算,分析引起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將發生產后抑郁癥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次342 例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44.44%(152/342),經過單因素條件Logistic 分析,正常產婦組與產后抑郁癥組在年齡、產婦性格、家庭關系、擔心一孩排斥二孩、孕期發生負性生活事件、居住條件不滿意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42 例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單因素分析
將上述有差異資料帶入Logistic 回歸方程計算,發現受教育程度、家庭關系、經濟收入以及擔心一孩排斥二孩等均是導致二胎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導致二孩政策下產后抑郁癥的影響因素
據統計,美國每年超過50 萬產婦患產后抑郁癥[5];在十幾歲的年輕且低收入的產婦中, 該病的發生率高達25%。 產后抑郁癥的異常心理、行為,嚴重危害嬰兒、產婦的健康及婚姻家庭的和諧, 甚至影響子代在嬰兒期及童年期后認知和情感發育, 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6]。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加上“全面二孩政策”已放開,預計產后抑郁癥病人群體將愈來愈大[7]。 但目前產后抑郁癥病因不明,診斷產后抑郁癥缺乏客觀指標,亦無有效的預防策略。 同時,雖然有很多抗抑郁藥物,但仍然面臨很多挑戰,最重要的原因是產婦為特殊群體,產后因母乳喂養而不能服用抗抑郁藥,以避免藥物對嬰兒造成近期或遠期影響[8]。 因此,許多產后抑郁癥患者很難得到早期干預、 藥物治療而發生不良后果。 因此找到二孩政策放開后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作為早期評估、干預的標準,對于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9]。
國外已報道的相關危險因素包括:低學歷、無業、低收入、未婚、年齡小、家庭及社會支持欠缺及發生不良生活事件等。 國內文獻報道除上述因素之外,還有新生兒出生缺陷、新生兒性別、分娩方式等[10]。二孩政策放開后,孕產婦年齡結構將發生變化,高齡產婦群體將會增加;與此同時,剖宮產率可能相應增加;估計新生兒性別問題可能會得到弱化。 由于二孩政策開放時間還不長,目前未見相關報道。 該研究通過調查發現:通過相關問卷調查, 該次342 例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44.44%(152/342), 而影響二孩政策下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產婦性格、家庭關系、擔心一孩排斥二孩、孕期發生負性生活事件、居住條件不滿意等。年齡較大的產婦,閱歷更豐富,對生活和未來的顧慮更多,更易導致產后抑郁的發生[11];性格內向者不懂得發泄情緒,相關情緒在內心集聚,久而久之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 孕期發生了負性生活事件及家庭管不和諧者,往往容易產生不同程度心理疾病,如焦慮和抑郁等,而產后抑郁是該不良情緒的延續和發展[12]。通過分析二胎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情況及相關因素,更有針對性,及時性,有助于及早發現和治療,其中心理治療為重要治療手段,有助于患者獲得良好預后。
綜上所述, 二孩政策放開后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與產婦年齡、性格及家庭關系、居住條件等有關,及時采取早期干預, 對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良好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