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蓉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山東泰安 271000
新生兒肺炎是常見兒科疾病,其致病因素較多,其中羊水、胎糞及乳汁吸入等導致發生肺炎占比較大,受其影響新生兒肺部會產生化學性炎癥或繼發性感染等表現[1]。 患兒的吸入物性質、吸入深度及吸入量不同其癥狀存在差異, 而細菌或病毒引發的肺炎在分娩任何階段均可能發病[2-3]。 臨床給予肺炎患兒相應治療的同時針對其不同類型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改善臨床癥狀, 其護理措施需滿足合理性、 科學性及可行性等特質, 集束化護理是針對新生兒肺炎通過組建專業團隊經科學論證和臨床實踐可提供床邊療護, 給予其全方位護理的綜合性護理模式,有效促進患兒康復[4-6]。 故該文將該院于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期間收治的78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探究集束化護理的作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78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采用計算機表法將分為研究組(n=39)與參照組(n=39)ss 研究組(n=39)患兒中,男女比例為22∶17;出生時間1~38 d,平均(18.24±3.17)d。 參照組(n=39)患兒中,男女比例為23∶16;出生時間2~39 d,平均(19.14±3.25)d。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符合新生兒肺炎診斷標準;②經家屬確認后簽訂知情同意書并上交至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后獲批。
排除標準:①患兒家屬拒絕簽訂知情同意書;②患兒伴發如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 ③患兒伴發血液性或傳染性疾病,采取隔離治療。
給予參照組行常規護理,確保患兒水電解質平衡,定期對其采取翻身及拍背促進排痰, 期間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各項指標,補充營養液,堅持無菌操作,定時給予吸痰護理,并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提高其護理水平及意識,了解防范措施。 給予研究組行集束化護理,具體措施:①建立集束化護理小組。 由護士長選拔優秀的護理人員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 接受專業培訓并考核, 引入循證理念并結合基礎的療護措施運用于床邊管理,參考媽媽網知識庫、知網、萬方等專業文獻查詢網站中所提及的環境、喂養、體位、吸氧及吸痰等方面,確保集束化護理符合循證指南,可針對新生兒肺炎給予可循證的護理干預措施, 集束化護理主要體現在排痰護理、口腔護理、鳥巢式護理、用藥護理,重點在于提高肺炎患兒生存質量,改善臨床癥狀。 根據患兒基本資料對其病情進行科學評估, 制訂針對性護理方案并參與實施。②排痰護理。定期清理患兒口、鼻腔內分泌物,保持腳高頭低體位協助患兒翻身,2 h 翻身1 次并予以引流;擇期對患兒實施叩擊胸背排痰,每6 小時實施1 次振動機排痰,設置頻率為10~20 次/min。 ③口腔護理。 給予患兒行氣管插管前后應清洗其口腔,每4 小時護理1 次,避免口腔分泌物堆積,阻礙呼吸道。 若患兒口腔污染較嚴重則需增加清理頻率。 ④鳥巢式護理。用柔軟浴巾圍成“鳥巢”形狀,選擇舒適的體位將患兒放置在內,每2 小時更換1 次體位。 期間對新生兒全身進行撫觸護理,可選擇在患兒吃奶后的60 min 內實施,護理人員雙手需保持溫暖, 在患兒身上涂抹潤滑劑后于肌膚輕柔滑動即可。⑤用藥護理。由于患兒臟器發育不完善,用藥需特別謹慎,護理人員需完全了解用藥事項、過敏史及病情變化,在用藥期間定期巡視觀察患兒病情變化;靜脈輸液需控制輸液速度,先以低速率為初始滴注速率,若無不良反應則可緩緩提高速率,做好不良反應預防措施。
①觀察兩組患兒呼吸困難消失時間、 氣促消失時間及咳嗽緩解時間。 ②統計兩組患兒護理效果,評定標準:患兒臨床癥狀徹底消失,通過X 線胸片檢查肺部未發現陰影為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通過X 線胸片檢查肺部陰性明顯減少為有效;患兒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經X 線胸片檢查肺部陰影未曾變化為無效。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呼吸困難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及咳嗽緩解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組別呼吸困難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咳嗽緩解時間研究組(n=39)參照組(n=39)t 值P 值1.27±0.32 2.49±0.73 9.558<0.001 1.17±0.42 2.64±0.57 12.965<0.001 2.16±0.58 3.82±0.87 9.914<0.001
研究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護理效果對比[n(%)]
新生兒肺炎的致病原因較復雜, 治療期間因交叉感染、呼吸機及環境等影響會提高風險等級,因此,除針對性治療外,護理管理對患兒預后恢復意義重大[7]。常規護理對患兒病情監測較重視, 但在其他方面均存在不足。 護理措施不當導致患兒病情惡化,易出現肺氣腫及呼吸衰竭等嚴重癥狀, 甚至會引發窒息而死亡,所以, 應采用更全面的護理管理以促進肺炎患兒臨床療效,予以積極的預后[8]。 集束化護理是針對某種疾病經科學論證和臨床實踐可提供床邊療護的管理模式,通過組建專業的集束化護理團隊分析并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給予患兒全方位護理[9-12]。 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患兒年齡較小,對醫療儀器及環境會有陌生感,外加患兒耐受度較低,患兒會有明顯抵觸行為,產生焦慮及恐懼等負性情緒,影響療效,因此,需要通過眼神交流及撫摸行為舒緩患兒負性情緒,提高療護依從性[13-15]。 責任護士在護理全程應密切關注患兒癥狀體現和體征指標,因其無法通過言語表達,應重點觀察細節,針對其癥狀發展行相應處理, 可有效降低其疼痛程度和不適感[16-17]。 俯臥位保持腳高頭低能降低患兒肺后葉充血及水腫程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確保肺部順應性,提高其肺活量,有效緩解其缺氧狀態[18-19]。 此外,無論是俯臥還是側臥保持腳高頭低均有利于將分泌物排出呼吸道, 保持呼吸道通暢無阻對其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 口腔護理和排痰護理可降低感染風險,避免呼吸道阻塞, 同時預防胃反流物及分泌物進入氣道引發嚴重事件[20-21]。 集束化護理相對于傳統護理,其撫觸護理能使患兒感到更安全,降低其哭鬧、不安及躁動等不良行為,致使患兒呼吸頻率及心率較平穩,對其血氧飽和度給予極大改善, 充分體現集束化護理對提高肺炎患兒療效的意義重大[22]。
該研究結果表明, 研究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為97.43%明顯優于參照組的76.92%(P<0.05), 表示實施集束化護理可促進臨床效果,改善臨床癥狀明顯;研究組呼吸困難消失時間為(1.27±0.32)d 短于參照組的(2.49±0.73)d、氣促消失時間為(1.17±0.42)d 短于參照組的(2.64±0.57)d、咳嗽緩解時間為(2.16±0.58)d 短于參照組的(3.82±0.87)d(P<0.05),表示集束化護理能加快臨床癥狀改善速度,護理效果更明顯,可有效提高患兒生存質量,避免產生不良因素影響預后。 周金林[23]研究顯示,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7.73%高于對照組的86.36%(P<0.05);觀察組患兒氣促消失時間及咳嗽緩解時間分別為(1.37±0.69)、(2.57±0.62)d,參照組患兒氣促消失時間及咳嗽緩解時間分別為 (2.27±0.72)、(3.71±0.85)d(P<0.05),得出結論與該文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應用于新生兒肺炎中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縮短恢復周期,提升護理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