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桃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醫院骨二科,內蒙古赤峰 024000
作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 四肢骨折主要指的是四肢關節骨質受到外力作用引起的骨質破裂損傷,發病率、致殘率高,且隨著現代交通、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四肢骨折發病率逐年攀升, 受到了臨床的高度關注[1]。目前,臨床針對四肢骨折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其對于骨折修復具有顯著的作用。 然而作為一種創傷性操作,手術也不可避免會引起應激反應, 其中疼痛是骨折術后最為常見的癥狀。文獻報道,35%~75%四肢骨折患者術后伴隨明顯疼痛[2],不僅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而且會導致活動障礙、骨骼功能障礙,影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成為臨床探討的重點[3]。該次研究引入疼痛護理干預模式,為探究其臨床有效性,收集2017 年10 月—2020 年10月四肢骨折手術患者120 例, 旨在分析不同護理方案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四肢骨折手術患者共120 例,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為60 例。觀察組男32 例,女28 例;年齡22~66 歲,平均年齡(44.63±4.72)歲。 對照組男31 例,女29 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44.53±4.59)歲。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患者經CT 診斷、MRI 檢查均確診為四肢骨折,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骨科學組《中國開放性骨折診斷與治療指南(2019 版)》[4];調查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研究目的及相關注意事項, 征得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年齡≥18 歲。 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合并精神異常、心理障礙或意識喪失患者;聽力喪失、無法正常語言溝通或難以配合患者;合并創傷性骨折感染患者;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5-7]。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護理, 加強病情觀察及生命體征監測,積極預防并發癥,給予營養支持,術后早期協助患者被動、主動肢體訓練,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定期觀察肢體遠端的皮膚顏色、溫度及手指甲的顏色,如果有青紫、蒼白,說明有血液循環的障礙,應抬高患肢以有利于起到消腫的作用, 適當進行冷敷減少發炎的可能性, 飲食方面多食用含鈣較高類的食物, 如骨頭湯、雞湯、牛奶、豆制品等,可以有助于病情的恢復。 定期復查,骨折以后1 周內要進行1~2 次復診。
觀察組術后給予疼痛護理, 具體如下: ①心理護理。 術后護理人員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及心理,主動詢問患者,以親切友好的態度與患者交談,建立信任,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想法, 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給予耐心解答,向患者解釋術后疼痛的原因、護理對策,使患者認識到術后疼痛是正常的,應正確面對,避免患者期望過高產生心理落差。②患肢護理。術后注重對患者患肢保護,將患肢適當抬高,促進靜脈回流,緩解腫脹。 密切關注患肢末端皮膚顏色、溫度變化情況,主動詢問患者患肢疼痛情況, 若出現異常要及時告知醫師給予對應處理。③藥物止痛護理。術后按照VAS 評分量表對患者疼痛程度予以評估, 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遵照醫囑給予分級差異化用藥鎮痛治療。 針對輕度疼痛患者給予非甾體抗炎藥物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療, 中度疼痛者給予地佐辛阿片類藥物治療。 督促患者合理用藥,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當患者癥狀減輕后應減少藥物劑量,避免不良反應。④冰敷。術后24 h 內采用醫用冰袋對患肢局部進行冷敷處理, 降低痛覺神經興奮, 促進腫脹緩解。 ⑤放松訓練。 為患者播放輕音樂,引導患者回憶美好事物,轉移注意力,提高疼痛閾值。 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取仰臥位,閉眼3 min,指導患者深呼吸,兩手握拳,保持10 s 松開,囑咐患者避免牽拉疼痛部位。
隨訪1 個月,評估患者焦慮、抑郁評分、疼痛評分在護理前后的變化情況, 比較兩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疼痛評分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范圍為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8]。 肢體功能恢復評估。 優: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基本恢復,可自由活動,不影響工作與生活;良:術后肢體功能部分恢復,自理能力及自由活動能力有局限,差: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差或加重,生活無法自理。 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00%[9]。焦慮自評量表(SAS) 用于評價患者焦慮情況,共20 個條目,1~4 分反向計分, 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高。抑郁自評量表(SDS)20 個條目反映抑郁狀態的4 組特異性癥狀,按級1~4 評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1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12、24、48、96 h VAS 評分分別為(5.10±0.34)分、(4.03±0.24)分、(3.29±0.24)分、(1.19±0.32)分,對照組評分分別為(6.21±0.25)分、(5.68±0.36)分、(4.98±0.26)分、(3.39±0.1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374、29.540、36.997、48.219,P<0.05)。
觀察組肢體功能恢復優良率達到83.3%,較對照組明顯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護理前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別為(62.30±6.32)分vs(63.04±5.87)分、(66.63±5.96)分vs(65.89±5.86)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65、0.686,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 評分、SDS 評分分別為(35.27±3.52)分、(39.46±3.61)分,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與對照組的(47.53±5.76)分、(49.29±5.62)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068、11.399,P<0.05)。
四肢骨折是臨床常見病,多為突發性事件,常見致傷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傷、 高空墜落傷及擊打傷, 創傷大、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1]。手術是臨床治療四肢骨折的常見手段, 通過手術固定及康復訓練能夠促進患者生理功能恢復,修復骨折創傷,幫助患者重返社會。 然而不同手術方法其療效也存在明顯差異,預后不盡相同[12]。疼痛是四肢骨折患者術后最為常見的癥狀,其不僅會引起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肢體腫脹等并發癥的發生,而且會影響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增加醫療費用,因此給予患者疼痛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目前, 發達國家在疼痛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其對患者的疼痛控制實現了從傳統醫師為主向臨床護理干預的轉變[13]。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疼痛護理干預,其主要涉及到心理、患肢護理、藥物止痛護理、冰敷等多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入手給予患者疼痛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肢骨折多為突發性事件,面對手術創傷、生活無法自理的打擊,短時間內難以正視現實,普遍存在焦慮、抑郁心理,術后疼痛更是增加了患者軀體不適,對手術效果及預后充滿擔憂,通過心理護理能夠引導患者正視病情,建立康復信心,為患者講解術后疼痛產生機制能夠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 使患者積極樂觀接受術后康復治療及護理[14]。此次研究兩組患者護理前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別為 (62.30±6.32)分vs(63.04±5.87)分、(66.63±5.96)分VS(65.89±5.86)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 評分、SDS 評分分別為(35.27±3.52)分、(39.46±3.61)分,優于護理前(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護理模式在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 對疼痛患肢給予特殊保護如抬高患肢、保暖等,能夠促進靜脈回流,緩解腫脹現象。 以往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疼痛護理,其作為一種新興護理干預模式,集中體現了個體化差異的原則,應結合患者實際選擇疼痛干預方案。 術后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疼痛程度的評估,選擇合理鎮痛藥物治療,不僅能夠避免過度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 而且能夠達到鎮痛目的[15]。 作為物理鎮痛方法,冰敷通常在術后24 h 內進行,其能夠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避免毛細血管破裂,對局部血液循環具有改善作用。 放松訓練則是通過全身肌肉放松、 注意力轉移及心理暗示等, 弱化疼痛感知,提高疼痛閾值,其符合無痛護理化干預的原則。 從該次研究結果看,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各時段VAS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 說明術后疼痛護理對患者疼痛癥狀改善更為顯著。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發現, 觀察組恢復優良率達到83.3%, 高于對照組的63.3%,說明疼痛護理在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鮑海燕[16]在研究中對65 例四肢骨折患者給予術后疼痛護理,結果顯示患者術后24、48 h VAS 評分分別為(2.18±0.48)分、(2.36±0.25)分,低于對照組的(3.62±0.57)分、(3.64±0.38)分(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8%,高于對照組的81.54%,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 但該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樣本量少、隨訪時間短, 后續研究應進一步加大樣本, 延長隨訪時間,探究該護理方式對患者遠期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 針對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給予疼痛護理干預,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減輕疼痛的有效方案,有利于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可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