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東臺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鹽城 224200
暈厥屬于老年人常見且多發的一種情況, 主要因腦部供血不足所致,造成患者短暫性喪失意識,引起跌倒、暈厥。 一般病發較為突然,15 s 內出現跌倒,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1]。 根據病因分析可將其劃分為心源性、非心源性兩種。 據統計顯示,我國60 以上老年人群出現心源性暈厥的概率高達25%以上。 隨著我國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患病率逐年升高。 以往臨床多通過心電圖進行疾病診斷,但容易出現誤診、漏診問題,影響疾病后續治療[2]。 近幾年,隨著動態心電圖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用于診斷心源性暈厥具有準確性高、安全無創傷等優勢,倍受認可。 該文以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該院收治的76 例疑似心源性暈厥老年病患為例,對比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的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疑似老年心源性暈厥患者76例進行研究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38 例, 女性患者38例;年齡為62~85 歲,平均年齡(74.1±1.3)歲;病程時間范圍6 個月~3 年,平均病程(1.8±0.4)年。 納入標準:①均出現不同程度意識缺失、暈厥等情況;②患者均自愿配合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癲癇疾病患者;②抵觸配合研究患者。 該次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為所有患者同時開展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檢查,且在檢查前為其詳細說明該次研究涉及的兩項檢查意義, 需所有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方可開展。 ①心電圖檢查:指導患者取平臥仰臥位,針對隨后需要粘貼貼片的皮膚部位使用酒精進行消毒, 待酒精自然干燥后對心電圖導聯予以連接, 黃色貼片粘貼于患者左側第四至第五肋骨間; 紅色貼片粘貼于右側第四至第五肋骨間;棕色貼片粘貼于鎖骨中線(劍骨)和第五肋骨交叉點位置; 黑色貼片粘貼于左側腋前線和第五肋骨交叉點位置; 紫色貼片粘貼于下中心和第五肋骨交叉點位置;其它位點粘貼完畢后,以棕色和黃色貼片作連線,其中點粘貼綠色貼片。 檢查前護理人員協助患者放松肌肉, 并以深呼吸方式調整呼吸頻率和心率,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②動態心電圖檢查:檢查時同樣采取平臥仰臥位, 粘貼電極片前應先使用一次性酒精棉球對相應部位皮膚進行擦拭, 待酒精自然干燥后使用專用備皮砂紙輕輕擦拭相應皮膚, 再涂抹導電液,以確保導電液在該區域皮膚的滲透率。 電極片粘貼位置和常規心電圖相同, 設備啟動前需由護理人員幫助患者調整呼吸頻率、心率,并放松全身肌肉。
分別統計兩種檢查方法靈敏性(真陽性率/真陽性率+假陰性率)、特異性(真陰性率/真陰性率+假陽性率)、準確性,對比差異,分析不同群體患者心律失常情況。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診斷, 老年心源性暈厥疑似患者確診陽性60例,占比78.95%,確診陰性16 例,占比21.05%。 經常規心電圖診斷檢出陽性患者50 例,陰性患者26 例,靈敏度為73.33%、特異性為62.50%、準確率為71.05%。 見表1。
表1 常規心電圖診斷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分析
動態心電圖檢出陽性患者59 例,陰性患者17 例,靈敏度為96.67%、特異性為93.75%、準確率為96.05%。見表2。
表2 動態心電圖診斷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分析
動態心電圖靈敏度96.67%、特異性93.75%、準確率96.05%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靈敏度73.33%、特異性62.50%、準確率7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571、26.772、20.401,P<0.001)。
心源性暈厥陽性患者出現竇性過緩、 竇性停搏概率與陰性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陽性陣發性心動過速、 單純性房室期前收縮患者概率明顯高于陰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不同群體心律失常情況[n(%)]
通常情況下暈厥在人體處于直立位狀態下, 或蹲位更改為直立位時發生率相對較高, 其主要是由于腦組織缺血所引發的,具有短暫性、廣泛性的特點,發病后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喪失意識, 如未及時接受治療很可能引發腦組織或腦神經不可逆性損傷[3-4]。 引發暈厥的疾病類型相對較多, 例如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血管病變、心源性暈厥、血液成分改變等。 根據生物、病理等多門學科研究顯示, 當人體處于直立體位時腦灌注壓相對較低,且回心血量、腦血管流量等也會相對降低,體內大部分血液會進入下肢,因而更容易發生暈厥的癥狀[5-6]。 在所有暈厥癥狀中屬心源性暈厥的危害性最大,也是發生率最高的血管迷走性暈厥。 老年群體由于正處在身體機能快速衰退的階段,心血管收縮-舒張障礙概率也隨之大幅度提升,因而更加容易發生暈厥。一旦老年群體出現心源性暈厥, 加之其自身血液灌注能力衰退,有更高概率導致血壓短時間內快速下降,腦組織的損傷程度和修復難度也會提升。
老年心源性暈厥患者發病后最典型的癥狀即為心律失常, 根據其發病速度可分為快速型和緩慢型兩大類。 快速型心律失常導致的心源性暈厥患者大多屬于心臟器質性損傷患者, 少部分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現此類病變。 其中表現為室性心率過速者經心電圖檢查可見明顯的心室率增加情況,而心室撲動、顫動者可能是由于器質性病變、用藥不良反應、應激反應、電解質紊亂等所引發的, 屬于病癥合并癥或治療不良反應的范疇。 頻發型多源性前期收縮也有較小概率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癥狀,繼而導致心源性暈厥癥狀。 而如果患者具有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癥狀, 則當心率高于200次/min 時,且自身心臟伴有器質性病變,則會引發心源性暈厥。 緩慢性心律失常則是由急性心肌炎、 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臟病等引發,主要是由于心肌損傷型病變導致, 由于心肌受損會使患者心臟竇房結出現病態改變,繼而容易出現心源性暈厥癥狀。 患者日常生活中還可能出現房室傳導阻滯的情況, 當心室率極度緩慢時可能誘發心源性暈厥。
同時心血排出受阻也可能引起心源性暈厥, 根據血流受阻的部位分為左室型和右室型, 左室型患者多可伴有主動脈瓣狹窄的情況,部分肥厚型梗阻、左室內積液等癥狀也可能引發病癥; 右室型患者則主要表現為肺動脈瓣狹窄情況, 且如患者具有原發性肺動脈高壓、肺動脈栓塞等癥狀,也會引起心源性暈厥。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心源性暈厥的概率相對較高, 因該類患者心肌結構和功能均存在異常, 繼而導致心臟收縮和射血功能嚴重下降,且常伴有房室傳導阻滯、心律失常癥狀, 另外此類患者如發生心源性暈厥則猝死概率也比普通心源性暈厥患者高, 且大多數發生于從事體育運動、體力勞動等方面。
臨床針對心源性暈厥患者給予治療時需借助心電圖指標作為參考, 以評估暈厥發生后其心血管的功能狀態。 常規心電圖雖然操作簡便,檢測時間較短,但由于其所獲得的指標數據僅為測量時的即時狀態, 不能直觀反映患者病情的變化, 因此具有明顯的局限性[7]。動態心電圖屬于全天性心電圖檢測技術, 其可以在較長周期內對患者的心電圖變化情況開展不間斷的檢查和記錄, 從而更加客觀地反應發病后患者病情的實際變化情況, 為心源性暈厥的治療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數據[8-9]。 相關研究顯示,當心源性暈厥癥狀發作時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心律失常情況, 此時心電圖R-R 間距相對延長,推測與竇房結功能降低有著直接關聯,此時患者需要較長的恢復期緩和異常心率。 同時心源性暈厥也和竇性心室停搏、 陣發性房室傳導阻滯有著密切聯系,可利用動態心電圖予以監測,以做好早期預防[10-12]。另外,由于心源性暈厥的老年患者出現反復性暈厥、猝死的概率相對較高, 而動態心電圖本身屬于無創性診斷方式,不會給患者造成過多的應激反應,因而更適合應用于老年患者群體, 也能在出現猝死前得出高危指標數據,并快速做出應對反應,最大程度減少臨床病死率[13-14]。
動態心電圖借助動態心電圖設備在每天連續24 h的條件下記錄患者的心電活動過程, 并通過計算機對相關數據給予分析, 借此可發現間斷性測試時不容易或漏診的心律失常癥狀, 進而由此評估患者自身的疾病特點,為主治醫生診斷患者病情提供有效數據。 動態心電圖儀的數據波動還可用于用藥指導工作, 可根據實際變化情況對用藥方案給予準確修改, 以確保藥劑用量可以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 進而控制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15]。實際診斷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為其選擇坐位或臥位,無需在特殊體位下維持監測。 實際檢測前僅需使用小砂片對電極放置處皮膚給予適當打磨即可,目的在于降低局部皮膚電阻,但并不會給患者帶來過度影響。 粘貼和連接電極時,由于所產生的電流量相對較低,患者并不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感。 由此可見,在應用動態心電儀時患者受感到的不適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并不會導致不良的應激反應。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完善,動態心電圖設備已經發展出隨身攜帶功能,所需攜帶的記錄盒體積較小,可選擇斜跨、后背等多種方式攜帶,即便患者并未采取臥床靜養方式,也可在運動狀態下記錄心電數據, 進而為醫生提供患者動態活動狀態下的心律數據,可更好地獲得客觀性數據[16-17]。
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電極粘貼時需要在相應皮膚位置涂抹導電糊,加之電極片長時間覆蓋,會使皮膚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 導電糊也會對皮膚產生浸泡影響, 使局部皮膚屏障功能出現障礙情況。 因此必須定時、短暫取下電極,并清理導電糊覆蓋的皮膚,待擦拭干凈后重新粘貼,以防止局部皮膚感染癥狀。 在佩戴動態心電儀時也不得開展任何超聲或影像學檢查,例如X線、CT、MRI 等,以免設備間出現電磁干擾,導致設備損傷。 在開展動態心電圖觀察階段,叮囑患者不得洗澡,且佩戴過程中只能進行適當體育運動, 切忌不可開展劇烈運動,尤其是雙側上肢,以免上肢、胸部、頸肩等肌肉群劇烈運動下產生強生物電, 進而對心肌生物電信號產生干擾,使檢查結果發生錯誤。 另外佩戴后患者不得擅自摘下電極片,也不能拉扯所有連接線路,以免影響數據的采集[18-19]。 并詳細記錄佩戴動態心電儀過程中的具體運動時間、不適感持續時間、不適感類型等具體數據,將相關內容上報主治醫師,再由其根據心電數據綜合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態。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動態心電圖診斷老年心源性暈厥準確率96.05%、靈敏度96.67%、特異性93.75%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診斷(P<0.05)。 該研究結果與徐菲[20]發表文章結果動態心電圖診斷準確性90.91%、 靈敏度93.18%、 特異度81.82%高于常規心電圖診斷63.64%、72.73%、27.27%(P<0.05)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通過動態心電圖能夠準確顯現患者心臟情況,為臨床提供可靠數據支持,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