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科學地揭示了我國基本國情,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立論基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如何深入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實踐仍然是一個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指明我國基本國情的新變化和面臨的新課題,在時限分期、目標任務、前進方向等方面豐富深化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賦予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的內涵特點和新的實踐要求。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是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提出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要求”等重大觀點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極為重要的理論創新,具有全局性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D6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1)05-0022-08
“我們所處的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發展階段重大論斷的提出,極大豐富和深化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前進方向、歷經時段、發展特征等方面的新內涵,明確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踐新要求,為我們準確認識和深入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初級階段理論內涵的新拓展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期與時限的理論明晰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起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路線,經由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和十二大探索,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得以系統闡述、形成體系。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務以及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闡明了其理論地位。黨的十五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方位、基本特征、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做出系統概括,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黨的十六大報告、十七大報告中,黨中央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堅持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長期不動搖的基本判斷,在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征、發展戰略、發展理念等問題上豐富和深化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十八大在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的系統圖景中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2〕。在以往強調初級階段長期不變的判斷上,開始更加強調其“不斷變化”的特點,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有了“變”與“不變”辯證統一的雙重要求。尤其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首次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論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歷史方位的變與不變、國情矛盾的轉變、“美好生活”的任務升級以及“兩步驟”全面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豐富發展。
可以說,以黨的十八大為分水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狀態呈現前后兩個階段。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大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半程、初時代,這一時期初級階段理論主要在明確其性質、特征、判斷標準等基礎性理論問題,在理論上尤其強調其長期性、穩定性;黨的十八大后,伴隨著改革開放歷史性成就的取得和歷史性變化的發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變化的方面就需要在理論上及時關注,“變”與“不變”的統一具有了全局性方法論意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跨度、階段分期問題就由早期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變成一個比較迫切的理論問題。尤其是在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的重大政治判斷和理論創新之后,深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間跨度、階段分期問題的認識更成當務之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新發展階段”的相關論述在理論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明確系統的回答。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也不是一個自發、被動、不用費多大氣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過的階段,而是一個動態、積極有為、始終洋溢著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3〕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這一表述揭示初級階段內部的階段性變化,指明了初級階段進入一個區別于早期欠發展、短缺經濟階段,進入一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成果、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發展起來”后的新歷史階段。①新發展階段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戰決勝、完美收官的階段,新發展階段任務目標的完成之時,也是我國初級階段的終結之時。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標任務的理論確認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長期性,這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重要共識。從黨的主要領導人的講話和中央文件來看,初級階段的時間跨度至少要一百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黨的十四大報告在講到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時再次重申至少要經歷一百年。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根本上是由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落后歷史起點和所承擔的歷史任務決定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這一認識在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闡述初級階段理論時就已經明確,此后不斷完善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收官和初級階段完成的藍圖被勾勒出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藍圖進行了更清晰完整的構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5〕的新發展階段,主要歷史任務就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宏愿。新發展階段完成這一目標任務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是“到2035年,用3個五年規劃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再用3個五年規劃期,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6〕。立足新發展階段歷史方位,我們能更集中完整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目標、總任務。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前進方向的理論澄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根本上是屬于共產主義理論鏈條中的一個特定發展階段,是中國共產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實踐中逐步認識提出的,是對共產主義建設發展階段問題在特定國情基礎上所做的創新性思考。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低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一個“不夠格”的社會主義狀態,處于不發達的階段。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中心任務是擺脫這種不發達狀態,實現初級階段的決戰決勝、完美收官。這就提出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新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后半程、新階段,我們需要提前思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后如何”的相關理論問題。新發展階段既應體現“初級階段后半段”的特征,更應在全局工作中彰顯新發展階段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共產主義方向,這既是不忘初心使命的內在本意,也是理論與實踐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四五規劃”中首次提出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7〕,在實現共同富裕上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種表述在黨的歷次全會中還是第一次,是對新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價值和共產主義方向的集中呈現。新發展階段相比前半程階段而言,其深層特質就是社會主義本質在這一階段應得到更充分彰顯,生產力的發展趨向、生產關系的作用效果與生產的目的價值應在更高層面上實現內在統一。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繼續堅持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全面準確、與時俱進地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內涵,不能僅強調“初級階段”而避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如果離開最高綱領追求,片面強調初級階段的長期性,這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是極其有害的。①我們必須立足人民群眾中最大多數的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立場,以實現和維護他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引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前進方向,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落實到各項工作的各個方面之中,同時要考慮到將來如何與更高的發展階段實現歷史性銜接問題。
二、站到了新起點上的一個階段:初級階段發展特征的新表現
今天我們所處的新發展階段,是經過幾十年接續奮斗、站到新歷史起點上的一個階段。一方面,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的基本政治判斷,將新發展階段內置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局來加以把握。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以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抓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全面理解“站到新的起點上”重大判斷的豐富內涵,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
(一)新發展階段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基本動力
伴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順利收官,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人民生活等綜合國力水平躍上了新臺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工業生產能力、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等指標上排名世界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勝利,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解決,我們擁有了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但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如一些產品的質量有待提高,高端品牌需要創立,一些關鍵技術存在諸多“卡脖子”問題需要突破。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在芯片、軟件和航空發動機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上的現代化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長期存在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問題仍然沒有整體化解,而且近年來又出現了區域板塊的分化重組、全國人口跨區域轉移速度加快、農民落戶城市意愿下降等新的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新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雖有強烈共識,但目前我國能源體系仍然高度依賴煤炭等傳統能源,按時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很大壓力。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不斷深化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理解,以更加精準務實的舉措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是立足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要求而提出來的,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我國在新階段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問題。新發展階段要做到從根本宗旨、問題意識和憂患意識等層面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從根本宗旨把握新發展理念,要真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考慮共同富裕的需要和可能;從問題導向把握新發展理念,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完善開放型經濟格局,進一步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建設,讓新發展理念更充分地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落實落地;從憂患意識把握新發展理念,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在全局高度統籌發展與安全,把安全問題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二)新發展階段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發展目標
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重要的奮斗目標。黨中央在謀劃和推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標任務和發展戰略時,始終都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最重要衡量指標。本著對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結合不同時期的發展實際制定了由溫飽到實現小康、由小康到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規劃。伴隨“十三五規劃”順利收官、小康社會全面建成,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走向共同富裕社會的任務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共同富裕的實現有賴于生產力的發展,然而單憑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并不能直接帶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社會的實現還需要各項政策的推動和體制機制的保障。在新發展階段,我們不能消極等待,要在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上更加積極有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所作的兩階段戰略安排,重點突出了“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提出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而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8〕新發展階段以“十四五規劃”開啟,貫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全程,這個階段就是以全面實現共同富裕為直接目標的發展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我們要推進經濟社會各項發展取得新成效,夯實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全面深化改革要邁出新步伐,化解制約美好富裕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民生福祉要達到新水平,更充分彰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國家治理效能要得到新的提升,要圍繞全面保障共同富裕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體系和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三)新發展階段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路徑選擇
整體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和新要求,需要我們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重大判斷正是黨中央統籌“兩個大局”歷史趨勢所作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動加入國際大循環,在前一個階段通過努力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一模式的典型表現是市場和資源都“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全球化的秩序規則之爭加劇,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空前上升。我們有必要主動改變中國“世界工廠”的發展格局,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通過國內國際的市場聯通、資源互補、良性互動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再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新發展階段開放發展面臨外部環境及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作出的頂層設計,同時也是綜合考慮我國在新發展階段主要矛盾和發展條件變化所確定的中長期戰略方針,絕非單純緩解現實狀況的權宜之計。
從更深層面看,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是中國對后發國家現代化發展路徑的一種全新思考。后發國家現代化所面臨的一個共性困境是要在資本全球化的背景下并通過全球化來實現自身現代化。中國是以一條全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模式走出這一困境的,在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互動關系中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面對外部封鎖,中國通過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等建構立國之本,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國防體系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國民經濟體系,為我國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后進大國的中國從此具有了最根本的自我保護能力,從而為未來加入國際資本主義體系,在全球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贏得了出場資格,為解決上述現代化難題創造了主體條件,也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提供了基礎條件。”〔9〕改革開放后,面對世界格局變化,中國做出全面開放發展戰略,通過體制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方式,積極主動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之中,兼容世界經濟發展之長,獲得高速發展。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在內外互動發展上進入新的階段。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在融入世界市場與保持發展自主性之間的達到綜合平衡,其最本質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我們要注意防范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如片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將新格局看作是變相閉關鎖國;片面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固守“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舊思路;將“國內大循環”狹隘割裂等同于畫地為牢,地方小循環等。要在戰略全局高度認識和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10〕。
三、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新局: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新要求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必須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11〕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這要求我們的各項工作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基本國情,牢牢堅持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作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既要長期堅持不動搖,又要與時俱進深化認識”〔12〕。在新發展階段的歷史起點上貫徹落實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必須正確處理好變與不變、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
(一)新發展階段堅持基本路線,最重要的是堅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13〕我們要全面建設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要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必須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強調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這里的“領導”是全面的領導,也即“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在新發展階段要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之首要和根本,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統一起來,并發揮統領作用。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優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同堅持新發展理念的理論優勢統一起來。堅持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關鍵在全面從嚴治黨,牢固樹立黨中央權威,這樣才能更好地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努力奮斗。新發展階段要堅持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全面從嚴治黨,更好發揮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作用,引領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二)新發展階段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最根本的是落腳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關鍵就在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14〕“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申明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我們要在理論上搞清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是針對之前“階級斗爭為綱”而提出來的,其實質就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主要是在黨的中心工作這種宏觀層面上而言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是“為唯一”或“為全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觀的內在核心價值,其在新時代的集中性表達并不是對經濟中心工作的取代,因為二者根本不是同一層面的問題,但無疑會對經濟中心工作起到方向引領、價值規范的積極作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堅持“經濟建設中心興國之要”與堅持“人民中心發展根本”更內在的統一,這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歷史任務的內在要求。這也就意味著在新的歷史方位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內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15〕。
(三)新發展階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最重要的是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從制度建設的視角看,四項基本原則的概括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體系的一種雛形認識。后經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的創新,在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我們系統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制度體系的科學概念。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關于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道路、馬列主義的指導的相關制度化成果是最為根本和重要的。在新發展階段,推進全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定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相互支撐、互為一體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構成和重要標準。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所具有的制度優勢同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新發展理念的理論優勢統一起來,在新發展階段要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6〕我們要繼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提出的目標要求,圍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繼續推進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的構建,更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激勵和保障作用,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更充分展現,如期實現我國國家制度定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
(四)新發展階段堅持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格局
新發展階段堅持改革和堅持開放都有新的要求,改革是更全面、更系統的改革,開放是更全面、更安全的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需要,是解決新發展階段我們面臨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來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人民美好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供求結構優化的重大改革舉措,持續釋放全社會的發展動力和活力。要緊緊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我國經濟生產體系在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都改變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轉向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高整個產業供給體系滿足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了變化,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外在資源環境要素的承載能力已達到極限,科技創新的核心性作用更加凸顯,舊的發展方式難以持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全面整合各項優勢資源,突破產業瓶頸的限制,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之間的整體對接,要通過各項政策和配套措施改革,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基礎。新發展階段,我國市場體系已經完成了早期立柱架梁、積厚成勢的階段,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層面,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五)新發展階段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最重要的是以中國夢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足點,也指明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具有的精神狀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是毛澤東思想獨立自主活的靈魂的一個重要內涵,“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結論。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17〕。我們要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在這一偉大事業的后半程,更要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更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在新中國7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每一項創新成果的取得無不彰顯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這也是我們在新發展階段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的基本立足點。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提出,我們要堅持自主創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18〕,這些無疑都是對堅持“自力更生”基本要求的強調與重申。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繼續堅持艱苦創業精神,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一切貪圖安逸、不愿繼續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愿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19〕。新階段、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20〕,我們要統籌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自力更生與全面開放統一起來,將艱苦創業與改善民生、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統一起來,以中國夢的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全體人民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續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歷史。
〔參考文獻〕
〔1〕〔3〕〔5〕〔6〕〔10〕〔16〕〔18〕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 .求是,2021,(9).
〔2〕〔1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1,4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
〔7〕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5.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29.
〔9〕魯品越.國際體系與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兩個階段——立足唯物史觀對“中國奇跡”的解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10).
〔11〕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3,698-699.
〔12〕本書編寫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學習問答〔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46.
〔13〕〔20〕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7.
〔14〕鄧小平思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59.
〔1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9.
【責任編輯:董史烈】
黨政研究 2021.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哲學研究”(19XZX002)
〔作者簡介〕
張艷娥, 西安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陜西 西安 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