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引領式協商:協商系統理論下黨領導自治的新發展

2021-12-03 11:29:19張大維趙益晨
湖湘論壇 2021年5期

張大維 趙益晨

摘要:建黨百年來我國基層治理體系日趨完善,自治作為黨領導下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四十年出現了明顯的新發展。以中國村民自治發源地廣西宜州木寨村的自治實踐為研究對象,運用協商系統理論,在結構研究基礎上更多從過程層面對黨領導自治的內在機理進行深入闡釋,基于對典型案例中三種自治樣態的比較分析后發現,在選舉后的基層民主實踐中,黨領導自治主要表現為協商自治的過程。根據協商系統理論的構成要素,可以將黨領導自治的過程概括為引領式信息交互的協商,主要表現為黨組織將元協商性質的話語實體在公共空間的傳播引導至授權空間,在一定的協商程序中達成決斷性共識的協商結果過程,形成引領式協商模式。引領式協商中黨領導自治的關鍵環節體現了責任與授權的雙重治理邏輯,即黨組織將責任與授權分別作為公共空間與授權空間信息交互的紐帶,以此確立了黨組織在其中的治理主體地位,延伸并拓展了黨組織的治理范圍。由此可見,黨領導自治不僅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更要從過程上牢牢把握住黨對自治的領導權,這可以為基層治理實踐中黨的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引領式協商;協商系統;黨的領導;村民自治;治理邏輯

中圖分類號:D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4-3160(2021)05-0047-16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綜述

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之所以能夠永葆青春活力,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1]。也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在我國鮮明地體現為政黨主導這一顯著特征。[2]基層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一直是黨建工作始終關注的話題。在這其中,基層自治在黨領導下的實踐已經形成了不少經驗、典型和模式,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創新和發展。

回顧黨領導自治方面的已有研究,學界主要是從結構視角對黨和自治的關系進行闡釋,以黨領導下的國家權力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為時間線索,主要分為政黨下鄉、政權懸浮和資源反哺等三個階段。首先,在政黨下鄉階段,徐勇指出,村民自治的產生是伴隨著政權下鄉和政黨下鄉之后民主下鄉的結果,從中反映出一種持續不斷地將鄉村社會整合進國家體系,保持農民對國家認同的過程。[3]103-104但同時,正因為村民自治屬于黨領導下的國家體制內的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行政抑制自治的問題,村民委員會在黨政意志的主導下逐漸行政化。[4]其次,在政權懸浮階段,周飛舟指出,由于農業稅的取消,這一階段基層政權與農民的關系從過去的汲取型演變為懸浮型,[5]而魏小煥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同時期黨組織在村民自治的領導能力、服務能力等方面日趨弱化。[6]隨著近十年黨和國家的戰略重心進一步向農村地區轉移,鄉村成為發展和建設的重點領域,黨領導的國家治理與村民自治的關系也迎來了反哺的新階段。最后,在資源反哺階段,對黨領導自治的研究集中表現為優勢補充、機制銜接和功能分類這三種觀點。一是優勢補充層面,章文光等人指出當政黨意志通過國家權力重新下沉至鄉村社會時,國家權力與村民自治的互動并未出現互斥,反而形成了“共棲”關系。[7]張大維從農民角度切入,提出在鄉村振興中既要強調政府主導,也要發揮農民的主體優勢和內在潛力以激發更多治理活力。[8]而吳曉林則從社區黨建入手,認為黨的強組織能力一方面能以低成本撬動自治效能,[9]另一方面也能提供必要的主體補位和社會建構。[10]二是機制銜接層面,王偉進等人從歷史傳統出發,認為要把握好自治傳統和現代政府角色之間的機制銜接。[11]徐建宇主張可將黨組織下沉嵌入村民自治實現功能整合。[12]韋少雄發現創新機制建設有利于實現黨群間良性互動。[13]張明皓等人的研究則整合了前述觀點,認為應厘清黨建和自治的邊界,并推進機制整合和組織嵌入,以最終實現三治結合的目標。[14]三是功能分類層面,毛一敬指出要將行政服務、政治任務和自治事務分別歸于政府、黨組織和村委會這三類主體,實現均衡發展。[15]徐勇則提出應將地方政府、基層黨組織和群眾在統一框架下分類整合繼而優化自治實踐。[3]107

基于前述研究可知:首先,村民自治實踐一直以來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得以發展和壯大的,因而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是可以共同發展的。其次,隨著黨和國家的戰略重心不斷向農村傾斜,黨對自治實踐的功能性認知也從政治整合、社會整合逐步向基層治理演變,這促使村民自治在現階段有了更豐富的實踐內涵和研究空間。最后,從治理層面考察黨對自治的領導,前述結構視角的研究多從權力互動、主體優勢、機制嵌套等方面展開論述,但同時該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黨領導自治具體過程的考察。

因此,在已有的結構視角基礎上,進一步從過程視角來分析黨對自治的領導何以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是本文試圖深入探討的話題,并將協商過程作為觀察黨領導自治的主要切入點。之所以選擇協商過程進行考察,是因為協商民主一方面屬于村民自治實踐的重要組成形式,其實際價值蘊含在村民自治過程之中[16];另一方面也在自治實踐中發揮著破解基層非對稱參與格局[17]、激活和吸納社會力量的社會治理效能[18]。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在人民內部各方面廣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這樣做起來,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礎,也才能凝聚起強大力量”[19]。

針對過程視角,已有研究主要從運行特性與要素構成兩方面對協商過程進行了考察。一方面,從運行特性看,唐娟等人認為過程的規范性有利于協商效能的提升。[20]黨亞飛等人依據協商過程的利益需求和治理成本不同劃分出四類協商單元類型。[21]李華胤等人從協商過程的權威整合、主體參與和程序完善等方面歸納出權威引領式協商。[22]另一方面,從要素構成看,陳亮等人提出了協商過程中話語和議題契合度的問題。[23]韓志明從主體、對象、制度和成果對協商過程予以了分析。[24]楊中艷從具體協商程序分析了黨組織的領導機制。[25]張大維則利用協商系統理論依據協商質量[26]、特征表現[27]、要素組成[28]、社區能力[29]等方面運用不同的要素框架對協商過程予以了考察,不僅提出了“黨領群議”的“引領式協商”模式,還進一步構建了“要素-程序-規則”高質量協商系統評量和發展框架。[30]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盡管觸及了城鄉居民自治中的協商過程,但還未較好回答在協商治理實踐中黨領導自治的內在機理這一關鍵問題。本文以中國村民自治發源地廣西宜州的木寨村村民自治實踐為研究對象,一方面,試圖回答基于四十年的村民自治發展,宜州的自治實踐拓展出的協商自治新經驗是什么;另一方面,嘗試在對其自治實踐樣態分類梳理的基礎上,結合協商系統理論對黨領導自治的機理予以闡釋,并由此延伸出基層協商實踐的治理價值和空間。

二、一體化協同:黨建引領下木寨村村民自治的多元樣態

1980年,現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屏南鄉木寨村的村民自發選舉產生了全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村民自治從該地興起,宜州便成為我國村民自治的發源地。四十年后,宜州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木寨村隸屬于宜州區安馬鄉,在繼承村民自治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鄉村治理形式,先后榮獲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自治區“五星級村黨組織”、自治區“五星級村委會”、“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該村的村民自治典型經驗曾被總結為“黨領民辦群眾自治”工作模式、“引、放、議、評”四步工作法,以及陽光議事六步法等,這些總結雖有特點但仍有拓展的空間。結合已有經驗概括和筆者實地調研,本文試圖首先從其村民自治的具體樣態出發來提煉其新發展。通過整合木寨村村民自治經驗做法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流程,并依據木寨村村民自治實踐的主體特征將其劃分出三種樣態,具體包括村下屯級自治、村屯多層自治以及社會組織自治(見表1)。

(一)村下屯級自治

木寨村的村下屯級自治是指自然村自治,這里屯的概念并非《村組法》規定的村民小組,后者在木寨村是指那些根據各屯內部歷史演變所形成的更小的自治單元。屯級自治在木寨村,乃至宜州區的自治實踐中都占據著重要位置,這是由于宜州丘陵分布較為密集,自治單元的選擇難免受到客觀條件約束;同時,村民自治作為群眾首創精神的產物,也必然會以利益關系和日常交往為自治紐帶,從而把自然村作為相對集中的自治單元。也因此,在木寨村的自治實踐中,屯級自治是最具特色和標志性的實踐(見圖1)。

就其內容來看,黨群理事會的制度安排是屯級自治的關鍵組成部分。黨群理事會是發揮主要管理職能的屯級自治組織。木寨村的10個屯中,有7個屯分別只有1個村民小組,理事會成員基于屯內直選,依票數高低依次當選為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并推選其中黨員為黨群理事長或副理事長,鼓勵其與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實現“一肩挑”;而另外3個屯由4-5個村民小組組成,首先通過村民小組組內直選,依票數高低依次當選為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然后召開新一屆村民小組正、副組長會議,按屯級職數協商推舉新一屆黨群理事會成員,鼓勵“一肩挑”。這一制度創新將屯級黨組織、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整合為一個自治組織,使屯內的村民小組在屯級黨組織的領導和村民代表的支持下有了更多能動空間;同時,理事會成員的屯級村民代表身份也賦予了黨群理事會一定意義上的代議制特征——屯內的小問題可直接交由黨群理事會自行商討解決,而涉及利益相對更廣、產生影響相對更大的議題則按照屯級協商議事程序予以討論。上述兩點的機制創新極大激發了屯級自治組織的實際執行能力。如某屯黨支部書記所說,“以前屯里面的大事小事都得開大會,村民小組長不愿意,村民自己也煩,成立黨群理事會后,小事情交給理事會決定即可,大事情再開大會”。

與此同時,作為屯級議事主體和監督主體的戶代表會議和屯務監事會也在屯內相應組建,前者由每戶選派至少一名代表與會組成,后者則由屯內村民推選產生并對村民負責。此二者與屯級黨組織、黨群理事會相結合形成了屯級民主議事程序——陽光議事六步法(見圖1)。將該議事程序進行拆解后可以簡單劃分出三個正式協商議事流程。流程一體現在第一和第二步,即黨群理事會把從村民處收集的議題交予屯級黨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討論出初步方案;流程二體現在第三和第四步,即屯內黨員群眾把初步方案的相關意見交予黨群理事會,并形成第一輪方案,提請村“兩委”審核并得到反饋后,由黨群理事會與屯內黨員群眾再進行協商討論并拿出該議題的最終方案;流程三體現在第五和第六步,即黨群理事會將最終方案交由戶代表會議協商討論,若通過則上報“村兩委”備案并予以執行。在這三個協商議事流程中,屯務監事會成員要全程見證并監督(見表2)。

(二)村屯多層自治

以屯級黨群理事會為連接點,分別向上和向下延伸,可以看到木寨村更為立體化的村民自治圖景(見圖2)。其中,由屯級黨群理事會向上可以延伸到村級自治組織,包括了村民委員會(受村黨組織領導)、村民代表會議以及村務監督委員會,與屯級黨群理事會、戶代表會議、屯務監事會剛好形成對應關系;同時,由黨群理事會向下可以延伸至村民小組這一從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演變而來的自治組織,主要用于處理小組內部集體經濟和常規性公共事項。

一方面,自上而下看,經組織整合、身份整合、職能整合之后的村屯自治組織體系從結構層面更加突出了黨的領導作用。首先,村屯兩級的黨組織以民主選舉形式與同級管理主體進行了組織整合。村級通過村“兩委”換屆選舉實現了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一肩挑”,而屯級則通過“一票三選”或“一票兩選+協商”的形式產生黨群理事會成員,并推選其中黨員擔任理事長或副理事長。其次,以村民代表為銜接,將屯級黨群理事會成員同村民代表會議成員進行了身份整合。如前文所述,因為所有當選的黨群理事會成員即為本小組村民代表,因而可以直接代表村民小組參與村民代表會議開展協商議事,繼而將屯級黨群理事會成員與屯級村民代表的身份合為一體,黨員便可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最后,村務監督委員會和屯務監事會實現了職能整合。從產生方式上看,村務監督委員會有相應文件規范了其產生方式和黨組織的領導方式,[31]而屯務監事會則屬于屯內村民自發推選產生的自治組織,并沒有規范性指導意見。因此木寨村以監督職能為連接點,將村務監督委員會與屯務監事會的職能工作予以整合,屯務監事會除對村民負責外,還要定期接受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工作指導并向其匯報工作情況,并由此實現了黨對屯務監督工作的引領。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看,各層級自治組織在處理公共事務的過程層面實現了黨領導下的協商議事多層聯動。其一,是根據公共議題的涉及范圍和重要程度形成了從村民小組、黨群理事會、村“兩委”的垂直聯動協商機制。當公共事項能夠在村民小組范圍內處理時,便由村民小組長在組內召集戶代表參與村民小組會議,按照村民間約定俗成的一般程序開展非正式協商解決;當議題牽涉多個村民小組或議題過于復雜時,屯級黨群理事會便有調解指導工作的相應義務,可按照議事程序開展協商討論;同理,當議題涉及到多個屯或在屯內難以解決時,便繼續交由村民委員會、村民代表會議按照程序協商解決。這種自下而上的垂直聯動協商機制既契合了問題解決的實際流程,同時也在不同層面的協商過程中發揮著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其二,是村民與黨組織領導下的多層自治組織形成的協商互動機制。村民可根據實際需要向村民小組、黨群理事會、村民委員會等不同層級的自治組織反映自身訴求;同時,村屯各級自治組織成員在黨組織領導下可以通過不同自治組織職能有序參與協商議事,推動結果達成和實施,回應村民相應訴求。

(三)社會組織自治

木寨村的社會組織發展得益于河池市宜州區的政策環境引導,其中木寨村老人協會的發展極富特色。老人協會設立的初衷主要是根據宜州區農村老齡人口較多、治理資源短缺的現實情況,用于整合村屯老年群體,實現老年互助、文娛帶動的社會文化組織。而木寨村依托屯級老人協會的自治經驗,逐步發展壯大為覆蓋到全村老年人口的村級社會組織(見圖3)。

該組織的特色之處在于,除通過自治形式開展老年人群體的日常文化活動外,在上級部門支持下成立了協會黨支部,從而將部分的治理權限下移,提升了老人協會的相應治理能力。協會成立了以協會領導班子和優秀黨員為成員的老年人維權調解小組,運用村民間約定俗成的議事程序協助村委會、屯級黨群理事會實際參與涉及老年人相關利益財產糾紛或生活虐待等問題的協商過程,這在敬老愛老傳統氛圍濃厚的宜州農村中發揮了較好的治理成效。截止2019年,木寨村因老人引起的家庭財務糾紛或虐待老人事件全面消除。同時,除維權調解外,木寨村老人協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動村內老年人積極開展村莊公益事業和移風易俗活動,既為老年群體提供了發揮自身價值的空間,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綜上可見,木寨村的自治實踐盡管由不同主體特征呈現出多種自治樣態,但通過對這三類樣態大致梳理后不難發現兩個共同之處。一方面,三類自治樣態盡管也通過一系列機制建構出相對完整的自治組織體系,但自治組織體系的運轉過程無一例外是通過協商來實現的。協商過程或是在規范化的正式制度內開展,又或是在非正式的臨時性糾紛調解中出現,已成為村民自治在選舉后民主實踐的主要實現形式。另一方面,三類自治樣態之間盡管層級不同,形式各異,但表現出鮮明的一體化協同特征,不同的自治樣態在不同層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同時彼此之間還實現了有效銜接,而銜接的關鍵點就在于黨組織主導作用的發揮。得益于木寨村在自治組織設置上的優化和調整,黨組織在協商過程中便于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參與各類協商議程,并有效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黨對自治的領導力。

根據兩方面的總結,可以看出黨組織在木寨村的協商自治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對以往自治經驗的繼續突破和超越,值得借鑒推廣。然而,不同地區的自治實踐總有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獨特之處,僅僅只是將做法復制未必能夠起到相同的效果。那么,是否能夠從木寨的經驗做法中提煉出黨有效領導自治的一般性機理?由此,本文結合協商系統理論,試圖還原木寨村協商自治實踐的內在機理,并回答黨組織在其中是如何發揮著關鍵性領導作用的。

三、黨引領協商:協商系統中黨領導自治的信息交互機制

在總結并梳理了木寨村村民自治的經驗做法后發現,黨的領導作用一方面確實可以通過村屯自治體系的結構性安排發揮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自治體系的運作主要通過協商自治實現了有效運轉。所以,要深入考察黨對自治的領導需要從過程層面逐步展開,詳細解析其過程要素和具體環節。于是,本文選擇將協商系統理論作為切入視角,便于直觀地從過程層面考察黨領導自治的實踐進路。協商系統理論認為,協商的決策過程以及結果的合法性不在于某一個論壇或機構,而是在不同情況下由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共同承擔這一進程。[32]在協商系統理論的代表學者約翰·德雷澤克(John S.Dryzek)看來,協商系統具體包含了以下六種要素[33],即公共空間、授權空間、傳播、問責、元協商和決斷力(見表3)。

結合木寨村村民自治的經驗做法,本文將協商系統的六要素進行關聯性整合后發現,其中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交互機制(見圖4)。信息的概念一般意義上可以簡單理解為話語表達,例如聊天群中的各種消息等。但在協商系統的語境下,信息被視為具有元協商特質的協商實體,簡單來說,如同約翰·帕金森(John Parkinson)所言,就是一些既可以規范化的、權威式的,也可以是經驗的、感性的,共同構成了協商議題的話語線索的語句鏈。[36]

從理論上看,這些語句鏈盡管出現在日常討論中,但因其是具備元協商特質的話語實體,從而在非協商性的一般場合中也間接產生了協商效果,在相對更加宏觀的層面推進了協商進程,而這些日常話語的討論過程自然理應被視為整個協商進程的一部分。[37]這便是協商系統的重要理念。具體而言,一方面,日常討論的信息背后所表現出的元協商特質能夠更加合理地解釋一些看似默契的正式協商過程。在公共空間中,具有元協商性質話語實體所蘊含的價值盡管不同于正式協商會議那樣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約定,然而,公民之間討論公共事務的日常談話(everytalk)卻可以為正式的協商決策或是那些看似沒有復雜決策過程的集體行動埋下伏筆。[38]另一方面,接受正式協商場域外存在的元協商話語實體,并納入授權空間是對弱勢群體意見的包容和尊重。對于弱勢群體而言,要么是因為不愿意在正式協商中承擔發言帶來的風險,要么是因為無法將自己的利益表達清楚,從而導致其在正式協商中往往缺少話語權。所以,一旦忽視了正式協商場所之外的話語實體,弱勢群體的立場就有被遮蔽的可能。[39]因此,在協商系統的信息交互機制中,這些日常生活中具有元協商性質的語句鏈自然要作為公共空間和授權空間信息交互的重要實體,在公共空間與授權空間中形成良性互動,實現整套機制的運轉。

同樣地,立足木寨村的村民自治實踐,在協商系統視角下也可以理解為信息在各類機制中傳遞和互動的過程,即輸入到公共空間的一些具備元協商特質的話語實體基于問責制度和信息傳播實現了與授權空間的信息交互,再經過授權空間一定的協商程序,達成了決斷性共識的協商結果。這一過程既解釋了協商系統視角下的信息交互機制,同時也闡明了木寨村村民自治中協商自治過程的運行邏輯。這其中,黨領導自治的關鍵就在于黨組織能夠從公共空間中識別那些具備元協商特質的話語實體,并引入授權空間。在此基礎上,經過一定的合法程序使其成為具有授權性質的協商議題,再依托機制建設開展正式協商,以達成協商結果。由此,基于木寨村三種自治樣態的具體實踐流程進行分析,介于公共空間和授權空間的黨組織在發揮著明顯的引領式信息交互的作用(見圖5)。

結合木寨村的三類自治樣態來看。首先,對于屯級自治而言,陽光議事六步法已經十分明晰地展示了引領式信息交互的具體過程。村民訴求所表達的信息被黨群理事會吸納,然后經過與屯級黨支部、屯內黨員以及村委會的反復研討,形成最終的協商議題,并交由戶代表會開展正式協商,最終達成協商結果。其次,對于由屯級自治延伸出的村屯多層自治而言,同樣有明顯的引領式信息交互過程。一方面,村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將利益訴求或問題向村民小組、屯級黨群理事會或村委會提出;另一方面,后者也可以在日常過程中收集并吸納村民中的問題。之后通過各自協商程序予以開展,根據問題的復雜程度和波及范圍形成了聯動協商機制,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協商程序開展議事流程并形成協商結果。其中,盡管黨員人數難以覆蓋所有村民小組長,但由于村民小組正、副組長基本都屬于黨群理事會成員,因而在村民小組的協商自治過程中自然會將難以解決的問題直接過渡到黨群理事會協商解決;同時,村屯兩級自治體系有更完善的制度和程序建設,黨對自治的領導作用更加直接,自治過程相較于村民小組也更具主動性。最后,對老人協會這一社會組織而言,從公共空間關注并形成的協商議題有更加明顯的群體特征,但其原理依舊相同,協會黨支部領導下的維權調解小組在收集信息后,通過民間約定俗成的非正式協商程序主導或協同參與到相關問題的協商討論中,并達成協商結果。

以協商系統理論下的引領式信息交互機制透視木寨村三類村民自治樣態的協商自治過程可以發現,三類自治樣態的協商自治在引領式信息交互機制中得到了更為完整的機理闡釋,并能夠進一步歸納為:黨組織將元協商性質的話語實體從公共空間的傳播引導至授權空間,在一定的協商程序中達成決斷性共識的協商結果的過程。基于此,可將這種依托引領式信息交互機制所形成的協商模式提煉為引領式協商。在引領式協商中,黨對自治領導的關鍵在于從公共空間中識別具備元協商特質的話語實體,并引入授權空間的過程;同時,本文試圖進一步論證,正是這一關鍵過程提升了黨對基層的治理能力、強化了治理效能。

四、責任與授權:引領式協商中黨領導自治的雙治理邏輯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引領式協商中黨領導自治的關鍵環節在于從公共空間到授權空間形成引領式信息交互的過程,這既是協商自治的開端,也是黨領導下自治體系運作的起點。由此也引發另一個需要解釋的核心問題,黨組織在引領式協商中究竟是如何發揮治理能力,又是如何產生治理效能的。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將黨領導自治的過程聚焦在實現兩類空間信息交互的這一關鍵環節上,該環節由兩個關鍵要素——問責與傳播構成(見圖4)。因而,以下將重點探討這兩個要素與基層治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分別以責任和授權為切入進行分類解讀,深入剖析引領式協商中黨領導自治的雙重治理邏輯。

(一)協商空間的責任性連接:鞏固黨組織主體地位

責任是現代政治實踐的核心概念之一,責任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被理解為民主政治的替代性概念,[40]而問責與避責則是責任政治的一體兩面[41]。結合木寨村的自治實踐來看,對于三類自治樣態而言,對自治組織中黨員的問責過程有著明顯的雙重性,一方面體現為來自自治的主體責任,而另一方面則來源于黨員的政治責任。而正是這種雙重性的問責過程和責任意識使得基層黨員主動將公共空間與授權空間連接起來,作為支點鞏固了黨組織作為協商自治的主體地位,夯實了黨的基層治理基礎(見圖6)。

一方面,從自治的主體責任出發,問責是基層民主實踐的要件與前提。已有研究提出了公職人員影響公眾感知性偏好的相關因素,具體包括了公職人員傾聽公民偏好的傾聽能力、根據公民偏好調整決策的協調能力、以及為公眾提供可信解釋的回應能力等三個方面。[42]而村民自治的民主選舉過程促使黨員必須學會傾聽、協調以及回應等能力以改善公眾的感知性偏好。只有在提升公眾形象并通過民主選舉的合法程序后,基層黨員才有可能成為自治組織的核心成員。因此,必要的傾聽、協同和回應能力是自治制度對黨員履行公職責任的普遍性要求。而以引領式交互機制來解釋木寨村的三種自治樣態可以發現,對自治組織成員中的黨員而言,他們均被要求能在公共空間中傾聽并理解民眾所具備元協商特征的話語實體,并在授權空間中適時地通過黨內步驟協調轉化為協商議題,再按照相應協商程序達成決斷性的結果來回應民眾意愿。而在此過程中,那些具有責任意識的公職人員同樣能夠將公共空間與授權空間連接起來,實現引領式信息交互的過程。正是基于這一點,木寨村在后備黨員人才的挑選過程中,也十分注重考察在自治組織任職的非黨員村民,通過吸納這些黨外人才來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另一方面,就黨員的政治責任而言,問責無疑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貫徹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保證。近年來,針對農村地區黨和國家不斷深入開展頂層設計,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人居環境整治到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每一步的政策推進都需要全黨上下協調一致,從中央到地方層層落實。這其中,農村黨組織處在黨的方針政策執行的最前沿,面對的是最為現實而復雜的脫貧問題和治理難題。而要落實好黨的政策方針,肩負起黨員的政治責任,就要求黨員必須深入農村、深入基層。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干部,生活在鄉親們中間,生產在鄉親們中間,整天同鄉親們打交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能不能落到實處,他們的工作很關鍵”[43]。因而,要肩負起作為黨員的政治責任,就要求基層黨員必須主動從授權空間中主動融入到公共空間中去,理解大家對黨和國家政策的疑慮和問題,轉化為可以在授權空間中去協商解決的出路和辦法,在引領式協商中將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變為群眾真實可感的發展成就。

雖然在引領式協商中公共空間與授權空間的信息交互并非是必然連接的,但要實現這一連接過程,身為黨員的自治組織成員既要履行自治的主體責任,傾聽公共空間并通過授權空間的法定議事程序予以回應,也要承擔起黨員的政治責任,主動從授權空間中融入到公共空間,把問題帶回授權空間通過協商程序逐步解決。而這一連接過程無疑是確立黨在協商自治中的領導作用的關鍵支點,同時也必然是黨組織夯實治理基礎、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協商空間的授權式圍攏:延伸黨組織治理半徑

授權這一概念存在不同解釋,或是由人民委托代理的立法授權,或是簡單理解為國家授權。[44]而在我國的具體實踐中,由于黨以人民根本利益為本的執政基礎決定了其執政的合法性地位,[45]因而除上述兩種對授權的解釋外,黨組織也存在一定的授權形式。結合木寨村的自治實踐,這種授權形式在上述公共空間和授權空間的傳播過程既體現在村屯等自治單元,也體現在老人協會這種自治性質的社會組織之中。而透過協商系統可知,這種授權形式本質上是一種基于黨組織內部傳播實體互聯的授權空間的下沉。而在引領式協商中,正是木寨村黨組織的授權形式拉近了授權空間與公共空間的時空距離,使得協商系統中的兩類空間逐步圍攏,從而延伸了黨組織的協商治理半徑。

一方面,黨對自治單元的授權實現了黨的領導與自治過程的有機融合。從政策背景看,黨和國家對村民自治的規范只限定在了行政村一級,這既為行政村以下自治形式的創新實踐提供了空間,但同時也考驗著在行政村以下黨對自治的領導能力。而木寨村的自治實踐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值得參考的樣板,即在授權屯級自治組織的法定職能的同時也將屯內黨員通過法定程序盡可能地與屯級自治組織有機融合起來。這一過程既使得行政村以下的自治單元有了更多發展創新的空間,同時也讓黨組織成員能夠在屯級自治單元的授權空間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具體來講,兼具自治組織成員身份的黨員仍然要以自治的主體責任為紐帶,繼續貫通與公共空間的信息交互并通過協商自治過程回應群眾訴求;反過來看,得益于這一授權過程,其也將黨和國家的政策資源、社會資源等逐步下沉到行政村以下的自治單元,并在授權空間中以一定的協商程序推動黨的政策目標,化解相應的治理難題。綜上可見,木寨村黨組織授權空間的下沉與融合過程形成了黨組織與自治單元之間更加包容性的協商互動。[27]

另一方面,黨對社會組織的授權在公共空間中延伸出新的授權空間。除了對行政村以下自治單元的授權外,木寨村黨組織對社會組織的授權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思路。木寨村老人協會的獨特經驗在于,通過支部建設將老人協會賦予了社會治理的功能。從引領式協商的角度來看,老人協會這種自治組織本身擁有著日常化的公共空間屬性,能夠通過文化活動的開展促進老年人的公共交往,增進彼此關系。而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的老年人維權調解小組如同在公共空間內直接打開了一個嶄新的黨組織授權空間,在日常活動開展中直接傾聽并收集老年人遇到的各類問題、矛盾,并通過一定程序開展非正式協商,以回應老年人在家庭糾紛等方面的實際訴求。這一過程極大程度地使授權空間與老年人群體的公共空間圍攏起來,在優化治理能力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

五、結論與啟示:以引領式協商激活自治推動治理新發展

本文以中國村民自治發源地廣西宜州的木寨村自治實踐為典型案例,以協商系統理論為切入,在結構觀點的研究基礎上,更多地從過程視角對黨領導自治的內在機理進行考察,提煉出引領式協商的新經驗,闡釋了黨領導自治的新發展,主要有以下結論和啟示。

第一,在選舉后的基層民主實踐中,黨領導自治主要表現為協商自治的過程。村民自治從內容上看包含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五個主要方面。而從村民自治發源地的創新發展來看,選舉后村民自治的主要實踐形式在過程上主要表現為民主協商貫穿始終。究其原因在于,協商過程滿足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的必要程序,體現了全過程民主;同時,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也必須以協商議事機制為載體才能達到相應的自治效果。

第二,從協商系統理論切入發現,村民自治發源地的新經驗和黨領導自治的新發展是以引領式信息交互為特征的協商形成,構成了一種引領式協商模式。要深入理解黨領導自治的過程和新發展,可以將協商系統理論的構成要素作為參照來明晰引領式信息交互機制的內在機理,主要表現為黨組織將元協商性質的話語實體在公共空間的傳播引導至授權空間,在一定的協商程序中達成決斷性共識的協商結果的過程。在引領式協商中,黨領導自治的關鍵在于從公共空間中識別具備元協商特質的話語實體,并引入到授權空間。這一過程,既發揮了黨組織政治引領的關鍵作用,也強化了黨在基層治理的制度優勢。

第三,引領式協商中黨領導自治的關鍵環節蘊含了責任與授權的治理邏輯。基于對公共空間與授權空間交互過程中問責與傳播這兩個關鍵要素的分析,進而發現黨組織分別將責任與授權作為公共空間與授權空間信息交互的紐帶,確立了黨組織在其中的治理主體地位,延伸并拓展了黨組織的治理范圍。且在此過程中,黨組織依托責任與授權融入并領導自治的過程非但沒有改變協商的本質,反而提升了相應的協商能力;[28]同時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黨組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結合以上結論可以看到,黨領導自治不僅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更是一個過程性問題,只有牢牢把握住了傾聽民情、組織協商、回應群眾這一過程的主動權,才能更加有力地鞏固黨對自治的領導地位。而這一結論可為基層治理實踐中黨的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提供值得借鑒的思路框架和經驗樣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 求是,2021 (07).

[2]唐皇鳳. 百年大黨有效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2):5-15.

[3]徐勇. 國家化、農民性和鄉村整合[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4]徐勇, 趙德健. 找回自治:對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的探索[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1-8.

[5]周飛舟. 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系之影響[J]. 社會學研究,2006(03):1-38.

[6]魏小換, 吳長春. 當前村級黨組織功能弱化的表現及其邏輯——基于湖北H村調查[J]. 甘肅理論學刊,2013(3):32-36.

[7]章文光, 劉麗莉. 精準扶貧背景下國家權力與村民自治的“共棲”[J]. 政治學研究,2020(03):102-112.

[8]張大維. 優勢治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與鄉村振興路徑[J]. 山東社會科學,2018(11):66-72.

[9]吳曉林, 謝伊云. 強組織的低成本撬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效能轉化的機制[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1):13-21.

[10]吳曉林. 黨如何鏈接社會:城市社區黨建的主體補位與社會建構[J]. 學術月刊,2020(05):72-86.

[11]王偉進, 陸杰華. 自治與管控——我國鄉村治理的傳統、影響因素與適用條件[J]. 浙江社會科學,2020(12):67-77.

[12]徐建宇. 村莊黨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功能實現機制:一種實踐的主張——基于上海J村“巷鄰坊”黨建服務點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48-58.

[13]韋少雄. 村域基層黨建創新與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基于廣西宜州市“黨群共治”模式的分析[J]. 求實,2016(08):30-36.

[14]張明皓, 豆書龍. 黨建引領“三治結合”:機制構建、內在張力與優化向度[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32-41.

[15]毛一敬. 分類治之:村民自治與國家嵌入的平衡機制與邏輯[J].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0(06):71-80.

[16]王婷,李景平,方建斌.協商民主:村民自治過程中廉政治理的生長點[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99-106.

[17]付建軍,張春滿.從懸浮到協商:我國地方社會治理創新的模式轉型[J].中國行政管理,2017(01):44-50.

[18]姚遠,任羽中.“激活”與“吸納”的互動——走向協商民主的中國社會治理模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141-146.

[1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9-22(02).

[20]唐娟, 謝靖陽. 城市社區協商民主的細節:結構、過程與效能——基于深圳市Y社區居民議事會的考察[J]. 社會政策研究,2019(04):113-123.

[21]黨亞飛, 應小麗. 組織彈性與規則嵌入:農村協商治理單元的建構邏輯——基于天長市農村社區協商實驗的過程分析[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1):35-42.

[22]李華胤, 張海超. 權威引導式協商:新時代鄉村善治的有效形式及運行機制——以天長市“7+X”協商委員會為例[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1):124-130.

[23]陳亮, 王彩波. 協商治理的運行邏輯與優化路徑:一個基于“話語、公共主題與協商過程”的分析框架[J]. 理論與改革,2015(4):15-19.

[24]韓志明. 基層協商民主的過程性敘事及其反思[J]. 河南社會科學,2018(06):66-72.

[25]楊中艷. 黨領群治:十八大以來農村社區協商的經驗成效與路徑優化[J]. 社會主義研究,2016(04):114-120.

[26]張大維. 社區治理中協商系統的條件、類型與質量辨識——基于6個社區協商實驗案例的比較[J]. 探索,2020(06):45-54.

[27]張大維. 包容性協商:中國社區的協商系統模式與有效治理趨向——以天長市“11355”社區協商共治機制為例[J]. 行政論壇,2021(1):105-112.

[28]張大維. 黨領群議:協商系統中社區治理的引領式協商——以天長市“ 1+N+X ”社區協商實驗為例[J]. 中州學刊,2020(10):75-82.

[29]張大維,趙益晨.社區能力視角下協商系統實踐的類型特征與發展趨向——基于全國首批最具代表性優秀社區工作法的比較[J].上海城市管理,2021(02):69-79.

[30]張大維. 高質量協商如何達成:在要素-程序-規則中發展協商系統——兼對5個農村社區協商實驗的評量[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35-46.

[31]關于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指導意見[N].人民日報,2017-12-05(01).

[32]J. Mansbridge. A Systemic Approach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M]//J. Bohman, S. Chambers, T. Christiano, et al. Deliberative System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Large Scale. J. Parkinson and J. Mans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5.

[33]J.S. Dryzek, 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 of deliberative governan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1-12.

[34]D. F. Thompson.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y and Empirical Political Science[J].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8,11:497-520.

[35]J. Kuyper.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Systemic Turn[J]. Critical Review: A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2015, 27(1):49-63.

[36]John Parkinson, Conceptualizing and mapping the deliberative society[C]. PSA 6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2010, pp.1-19.

[37]B. Tang,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The Dimensions of Deliberative Capacity Building[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014.19(02): 115–132.

[38]J. Mansbridge, Everyday Talk in Deliberative Systems[M]// Deliberative Politics: Essays 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S. Macedo.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12.

[39]T. Rollo, Everyday Deeds: Enactive Protest, Exit, and Silence in Deliberative Systems[J]. Political Theory, 2017,45(5):587-609.

[40]張賢明.論政治責任——民主理論的一個視角[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5.

[41]谷志軍,陳科霖.責任政治中的問責與避責互動邏輯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9(06):82-86.

[42]Esaiasson, P., A. K?lln and S. Turper, External Efficacy and Perceived Responsiveness—Similar but Distinct Concep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15, 27(3):432-445.

[43]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J]. 求是,2021 (04).

[44]Warren M., Participator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omplex Mass Societies[J]. Journal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2020, 16(2):81–88.

[45]王淑榮,于延曉.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為視角的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11):129-135.

責任編輯:楊 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AV老司机AV天堂|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草视频精品|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毛片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91视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久草视频中文|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网址|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欧美日韩v| 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91福利片|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8超碰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免费欧美一级| 亚洲综合片|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99re精彩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第一视频网| 久久毛片网|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视频三级| 色国产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天堂久久|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不卡午夜视频| 精品欧美视频| 日韩二区三区无|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二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午夜综合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在线国产毛片|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日本日韩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