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慶芳 賴婷婷
摘 要:追求“同案同判”是實現司法正義的必然要求。司法裁判中基于裁判者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存在差異、法律規范制定的裁判標準不同、法官行使司法裁量權的尺度不一等會產生“同案不同判”的結果。為統一裁判,案例研究在我國司法實務中逐漸得到重視與發展,類案檢索成為輔助裁判的重要工具。進入數字信息化時代,應著眼于整合案例資源,完善類案檢索平臺,優化案例檢索方式,使案例研究制度發揮其應有作用。
關鍵詞:案例研究;類案檢索;同案同判
“同案同判”是司法公正的應有之義,其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滿足人們對法院發揮定紛止爭作用的期待,進而有利于維持社會長期穩定、健康有序的發展。為實現“同案同判”,最高人民法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司法文件,例如2005年10月26日發布了《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重視指導性案例在統一法律適用標準……”;2012年1月11日向社會發布了第一批指導性案例;2020年7月27日又出臺《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這些司法文件都緊緊圍繞“以案例為指引,促同案能同判”的思路來制定,我國是成文法國家,這種思路在實踐中是否可行?又如何使案例發揮統一裁判的作用?
一、“同案同判”緣起于人類社會對正義的追求
“同案同判”與“不同案不同判”,簡而言之,審判機關對所裁判之相類似案件作相同處理,不相類似案件作不同處理,若違背此裁判原則即為“同案不同判”。
“同案同判”代表了一種樸素的正義觀——“如果在昨天的一個案件中,判決不利于作為被告的我;那么如果今天我是原告,我就會期待對此案的判決相同。如果不同,我胸中就會升起一種憤怒和不公的感覺;那將是對我的實質性權利和道德的侵犯。”“如果兩個案件都一樣,每個人就都會感受到這種感情的力量。因此,如果要想讓訴訟人確信法院司法活動是公平的,那么堅持先例必須是一個規則而不是例外。”但“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的臉”,不能簡單認為“同案同判”就是正義的,而“同案不同判”就是非正義的,脫離案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發展水平和司法政策談論裁判正義與否,缺乏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其意義是有限的。不論“同案同判”還是“同案不同判”,當時的裁判者最終目標可能確是為達致正義,既追求形式公平,也追求實質公平。
兩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資本主義法治文明影響深遠。世界大多數國家雖分屬兩大法系,有著不同法律傳統,但司法裁判恪守“同案同判”,追求實體正義的目標卻是一致的,只是在實踐的路徑上有所不同。英美法系國家確立遵循“先例拘束原則”。大陸法系國家則依靠完備的制定法和保持裁判內在邏輯的一致性,“法律因有根本精神,故法律秩序必有其統一性,因之,法律就某事件之規范若如此,則對其他相類似之事件,亦宜為同一之規范,為相同之處理,始能適合社會通念,俾能實現法律生活之公平及維護法律秩序之安定。”
二、“同案不同判”產生的原因
“沒有哪個信條不受震動,沒有哪個曾飽受稱贊的教條沒有顯露出疑點,沒有哪個繼受的傳統沒有瓦解的威脅”,在有先例可循或有完備制定法可援引的前提下,“同案同判”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當沒有先例可循或先例已無法適用變化了的實際,當制定法出現了漏洞或含義模糊不清時,就需要“法官造法”或對法律進行解釋,對漏洞進行填補,在“造法”或“釋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同案不同判”。司法裁判中出現有別常態的“同案不同判”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反思其產生的原因。
(一)裁判者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存在差異
2004年9月7日發生在內蒙古包頭和2005年9月15日發生在上海的兩起“殺夫案”。兩地法院對“相似”刑事案件的實體標準認定不同。兩案的相似點包括:被告人與被害人系夫妻關系、被害人有過錯、被告人主觀是故意殺人、被告人不屬于正當防衛、被告人有自首的情節等。兩案均以故意殺人罪定罪,但前案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期5年執行,后案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兩案一審判決結果相差極大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一審法院對于被告人犯罪行為是否構成情節較輕認定不同,這也決定了兩案是同案還是異案。有學者結合兩份一審判決書的內容分析認為,兩案被告人的犯罪情節輕重并不相同,所以兩案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同案。在刑事案件中類似于“情節較輕”“情節嚴重”“罪行重大”“情節特別惡劣”等條文所處可見,此項立法技術雖然確保法律條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賦予法官結合具體案件事實綜合認定的裁量權,但由于欠缺客觀標準,法官在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認定上依賴于司法解釋的進一步細化,否則較難統一認識,導致裁判尺度不一。
(二)不同主體法規定了不同的裁判標準
例如備受爭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區別被侵權人是農村居民還是城鎮居民,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適用不同的賠償標準。嚴格來講,基于立法目的、司法政策的考量,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不同主體本就適用不同的裁判,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同案不同判”,即便會導致個案的不公平,裁判也不能超越既有法律的規定。與其說人們關注的是案件裁判結果本身的差異,不如說關注的是制定法是否不合時宜需要修訂,以滿足樸素的正義感。但有些法規區別適用是必要,是為實現實質公平而作的必要傾斜。而有的法規隨著立法目的和司法政策的變化,裁判尺度隨之逐漸趨于統一。
(三)法官行使司法裁量權把握的尺度不一
相似刑事案件,對構成同一罪名的被告人判處不相類似的量刑。馬克思認為,要運用法律就需要法官,反對把法官視為適用法律的機器,排斥法官的主觀能動性。法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法官自由裁量權和解釋權的行使上。司法裁量的意義在于,它是緩和或消弭法律規范的僵硬性與現實生活的流動性之間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實現裁判公正的重要途徑。立法允許法官在一定限度內作出自由選擇,只要沒有達到“濫用”的程度,無須強求裁判結果的一致。兩大法系的法官都享有司法裁量權,只是在裁量權的大小上有所不同。大陸法系的法官被稱為“裁量權較小的積極法官”,英美法系法官被稱為“裁量權較大的消極法官”。法官擁有裁量權無可爭議,但裁量權的行使本是為實現個案的正義而賦予的,若即便在裁量權的范圍內行使,也會導致相似案件在裁判上的不相類似,甚至畸輕畸重,則立法有必要對裁量權的范圍作進一步限縮。
(四)法官運用裁判方法的能力參差不齊
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無統一的裁判尺度,法官不能創設裁判規則,又不得拒絕裁判,只能運用裁判的方法尋求解決之道,此情形下產生的“同案不同判”,一般常見于新類型案件中。例如2006年相繼發生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浙江省桐廬縣、湖南省臨湘市三起均為無法查明身份的“流浪”人員被撞身亡,民政部門或救助管理站作為原告向法院起訴損害賠償的案件,各地法院對民政部門或救助管理站是否具有原告訴訟資格主張損害賠償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裁判意見。有的法院認為民事訴訟法對此問題沒有明文規定,否定其具有原告訴訟主體資格,有的法院則援引監護制度牽強判定具有原告訴訟主體資格。在制定法的目光還未所及之時,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報將“高淳縣民政局訴王昌勝、呂芳、天安保險江蘇分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作為典型案例予以公布,但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公布的案例裁判要旨不具有法律效力,只具有指導意義,對以后出現類似案件的裁判不具有當然拘束力,因此對實現“同案同判”作用有限。
(五)法官“釋法”不同
法律有明文規定,但由于條文過于抽象,概念不明確或立法當時未料及社會情況之變遷,原有條文已不合時宜。裁判者適用條文時需要運用各種法律解釋方法予以解釋,而解釋條文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與裁判者的知識、經驗、價值判斷密切相關,對同一問題會產生不同的解釋,于是出現了“同案不同判”。例如,對“知假買假”的人是不是“消費權益保護法”中的消費者,不同的裁判表達了不同的觀點。與此相關的案例,先有1998年鄭州市民葛銳分三地買假藥分三地訴訟案,后有實務和學界討論炙熱化的“王海知假買假”案。各地法院判決對此未形成統一認識,導致了司法實踐的混亂。如果認為知假買假者是消費者,則可以適用“消費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獲得懲罰性賠償;如果認為不是,則不能獲得懲罰性賠償。不同法院的法官,甚至是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對此問題的認識都不一致。基于法律規定的含糊性,法官們充分運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權,對“知假買假者”作出解釋,或解釋為消費者,或解釋不是消費者,從而適用不同的法律對此類案件作出裁決。知假買假者懲罰性索賠案頻頻發生,而各地法院對此判決不一,導致“同案不同判”。
“同案”指的是案件主要事實最相類似,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相同,完全意義上相同的案件是不存在的。“同判”也是相對而言,相似案件判決結果相對統一,不至于定性與定量有很大的差別以致有違公正。而且不是所有的“同案不同判”現象都必須消除或克服,如果因為“因地制宜”的立法政策導致相似案件沒有相似處理,不屬于“同案不同判”,如果屬于法官的裁量權限范圍,即立法允許法官在一定限度內作出自由選擇,只要沒有達到“濫用”的程度,也無須強求裁判結果的一致,也不屬于“同案不同判”。
三、案例研究對實現“同案同判”之可行性分析
(一)理論上已掃清障礙
案例研究在我國剛剛起步時,其合法性就受到質疑,質疑者不免與“判例法”“法官造法”“遵循先例”等普通法系國家的特有概念相比較。后來學者們發文論述了我國建立案例制度的必要性,中國古代“律”“例”相輔相成的歷史傳統及兩大法系相互融合的趨勢,從而為案例制度在我國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且普遍認為我國的案例效力只具有說服力或事實拘束力,將其定位為補充性或輔助性法源,這樣大大減小了案例制度在我國構建的阻力和理論障礙,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案例指導制度體系。
其實,案例研究不專屬于某一個法系,而且兩大法系也不是涇渭分明,不可互相逾越。兩大法系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法源不同,案例效力在不突破法源的前提下,兩大法系的法官在裁判案件時所運用的裁判方法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普通法系的法官并非任意“造法”,他們受“遵循先例原則”的拘束,首先運用邏輯的方法找到待裁判案件可以適用的某個司法先例。大陸法系的法官裁判思路與此類似,也是先運用邏輯方法,只不過尋找的是某些可以解決個案爭議的具體法律條文。普通法系的法官采用歸納推理,將案件主要事實與先例主要事實一一比對,大陸法系的法官采用演繹推理,目光在制定法預先所確立的概念、規則、原則與具體案件事實之間來回穿梭證成。找尋先例或制定法的過程都是一種形式推理的過程。
判斷是否同案,同案是否同判的方法也是形式推理的一種即類比推理。同案與否,比較案件之主要事實,通常為構成要件之事實是否相似。同判與否,則在同案的前提下,比較法律適用是否相同或相當。
大陸法系的法官運用裁判方法填補法律漏洞后作出的判決,在實踐中因符合常識、常情、常理而被接受,并逐漸成為裁判共識,甚至被立法或司法解釋吸納為制定法。從個案裁判到成為法源的過程實質是歸納判例形成新規則的過程,循環反復推動制定法的完善與發展。普通法系與此類似,只是沒有特別強調將個案中所確立的規則,進行具有普遍意義的抽象立法。
(二)實踐中案例研究成效初現
1. 我國案例研究的發展歷程
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80年代中期至2003年左右,此階段研究的重點是對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相關制度進行介紹和比較;第二個階段從2004年到2016年左右,圍繞最高院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提出建立“指導性案例制度”這一司法改革目標,聚焦“指導性案例”的制度建設;第三個階段從2016年底至現在,在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2016年11月10日最高院組建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致力于全面推進智慧法院建設,諸如中國司法大數據服務網等提供類案檢索、分析服務的平臺紛紛上線。此階段重點在于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加快案例研究成果在司法實踐中的轉化和應用。
2. 確立案例研究的兩種思路
第一種思路,以張騏為代表,主要從如何構建案例制度作為研究重點。例如,在我國建立案例制度的必要性、案例的效力、案例的形成、案例的篩選、案例形成主體的控制、案例的適用等一般理論層面的研究。提出了采用“一元、二級、多層次”的案例制作、確定與選擇體制或“一元多層級的案例指導制度構建”路徑,區別于僅限最高院發布“指導性案例”等一般觀點。還回答了指導性案例中哪些部分具有指導性、應當如何使用指導性案例等問題;第二種思路,以朱芒為代表,主要從各個部門法領域著手,通過對大量的個案分析,發現案例與特定法律規范命題之間的關系,成為研究案例的新思路。該研究思路強調重視構成事實上判例的判決,其內容即與之相對應的成文法概念用語或規范命題在整體上可以共同構成現實的或者有實效的“隱形”或非正式的制度。“離開應該建立怎樣的案例指導制度”這一角度,法學研究者也可以收集、整理和分析既存的各種判決,并從中尋找和發現這類判例。同時考察我國的法律制度中事實上是否客觀地存在著具有拘束力的判例。
3. 司法實踐中的積極運用
在利用好現有案例制度的同時積極創造新的體制機制,為充實案例數量,提高案例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最高院1985年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開始公布典型案例,到出版《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人民法院案例選》等案例出版物,到2005年10月26日發布了《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重視指導性案例在統一法律適用標準、指導下級法院審判工作、豐富和發展法學理論等方面的作用”,再到最高院從2012年至今已發布了143個指導性案例等,表明制定法與案例相結合的法律適用模式不僅得到最高司法機關的認可而且在實踐中得到體現。此外,全國各地方法院也積極參與案例制度的建設,例如2002年鄭州市中原區法院試行“先例判決”制度,2003年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建立“判例指導制度”以及各高級法院公布的參考性案例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每年各級法院都會開展“優秀裁判文書”“精品案件”的評選,積極組織人員編撰典型案例。各級法院也很重視案件質量評查,并督促法官加強裁判文書論證說理,做到裁判文書及時上網公開,落實好最高院的量刑指導意見和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城鄉統一試點工作,利用好專業法官聯席會議、審判委員會及上訴審程序,從而妥善解決疑難復雜案件中的法律問題,實現本院或本轄區裁判尺度的統一。
(三)類案檢索已成為法官裁判疑難案件的重要工具
“在所有國家中都存在(并且永遠存在)司法的兩種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法律必須是確定的和可以預知的,另一方面它又必須是靈活的并能夠適合具體環境”法的可預知性在于制定法和判決的公開,而法的靈活性體現在個案中對法的解釋與適用。案例的價值在于“只有在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具體案件處理經驗之后,才說得上實體法的某項條文具有什么樣的內容。”
雖說大陸法系的法官只能在制定法的框架下,運用法的解釋方法解決疑難問題,以實現法的安定性,但也有為追求個案之正義,對法條進行目的性限縮、擴張或法意解釋。而目的性限縮、擴張解釋后的結果已經完全超越了立法所能涵攝的范圍。法意解釋系在發現客觀之規范意旨,非探求立法者主觀之意思即立法權意思之現在化及客觀化。嚴格來講,上述法的解釋方法都超越了對立法的解釋。對此拉倫茨認為:“假使立法者未發揮其功能,而司法權如果不自己發現規則,將產生不能符合最低的法安定性及正義的要求之狀態時,則前述要求亦不完全禁止司法權自己去尋求規則,事實上它也多次這樣做。”既然法官不能拒絕裁判,為填補法的漏洞對法進行解釋是客觀需要,而且也已成為客觀事實。
不可否認,案例具有事實上的拘束力,特別是最高院和各地高院公布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是承辦法官在對案件事實有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后所作的裁判,是承辦法官智慧的結晶,且這些案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參考性和指導意義。同時法官們為尋求類案的裁判思路和論證支持,避免因主觀認識的偏差造成“同案不同判”或為減小案件被上訴審改判、發回的風險,也會主動進行類案檢索。隨著案例研究的深入,案例檢索平臺的建設,法院對案例編撰的重視,案例編撰制度化的形成以及為滿足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的要求,法官對類案檢索的需求只增不減。不僅曾有人提出為統一裁判尺度應建立法官類案強制檢索制度,而且2020年7月14日江蘇省高院發布了《關于建立類案強制檢索報告制度的規定(試行)》,提出了有關類案強制檢索的15條司法意見,2020年7月27日最高院又發布了《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試行)》,該意見明確規定自2020年7月31日起,法院在辦理符合“意見”規定的四種情形之一時應當進行類案檢索,至此類案強制檢索從理論設想變為現實的制度規范。
四、案例研究在“同案同判”中的有效運用
(一)案例研究、類案檢索、“同案同判”三者之間的關系
案例研究、類案檢索、“同案同判”是一個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過程,三者的關系可簡單比擬為筑壩蓄水發電的三個階段。首先,發電必須有充足的水資源否則無法實現水能向電能轉化,而對案例的分析研究、總結提升就如同發電所蓄之水,類案檢索也必須先有足夠的案例可供借鑒;其次,豐富的水資源還必須通過修建一定規模的蓄水池和電站才能獲轉化,類案檢索平臺的建設和類案檢索的優化就好比蓄水池、發電站,為案例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平臺;最后,前兩個階段完成了,發電站才能將水能轉化為電能,然后電能作為商品通過電網傳送至千家萬戶,水變電是筑壩蓄水發電的自然結果。就如同案例研究、類案檢索平臺是實現“同案同判”的先決條件之一,案例研究、類案檢索平臺做好了,才能輔助裁判者“同案同判”。
案例研究對司法裁判而言,不論是從如何構建具體的案例制度為路徑,還是以分析個案裁判為基礎,探討制定法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適用與發展為路徑,其目標之一都是為規范司法裁判,限制裁判者自由裁量權,進而實現司法公正的終極目標。制定法存在的問題,對所有適用法律的裁判者而言都同樣存在,在此情形下,“不同判”往往是因為裁判者各自創造性的“適法”或“釋法”造成的,就這一點而言,類案檢索平臺成為裁判者交流意見、達成共識的場域。案例研究及類案檢索平臺的構建可以為裁判者提供更多、更具有參考價值和具有普遍裁判意見的“同案”,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同判”。
(二)完善案例研究中的類案檢索平臺
經過多年的發展,案例研究及其制度構建已經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但類案強制檢索制度才初步確立,類案檢索平臺建設、“同案智推”系統開發才剛剛起步。為實現“同案同判”的目標,目前還要著眼于司法實踐中法官如何能便捷、高效的利用案例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1. 源頭:建立一個統一且具有權威性的案例庫
一元多層級的案例研究制度,能夠保障案例的正確與權威,同時充實了案例數量,也考慮到了我國疆域廣袤,地區間的差異性。但多層級的案例研究制度所帶來的主要問題是各層級分散、孤立地編撰,案例發布的形式多樣,案例編排體系不統一,案例檢索不方便,未有統一平臺對眾多案例進行整合、更新和刪減,案例之間可能存在新的沖突,舊的案例與新的制定法之間也可能存在沖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且具有權威性的案例庫。
案例庫建立、運營、維護、管理的主體為最高院,案例的來源可以是最高院的公布的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公報》案例、最高院各業務部門發布的審判參考案例,《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人民法院案例選》《人民法院報》《法律適用》《人民司法》等刊物刊登的案例,也可以是各高級法院發布的參考性案例。案例編撰的體例由最高院統一規定,但應當保持案例所涉裁判文書的完整性。因為“同案”判斷的前提是對具體個案之“重要要素”“重要性質”“重要事實”進行類比推理,而類比推理的對象來源于裁判文書中所完整呈現的證據分析、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經過編撰加工和抽象后的類比要素不能完全保證與原裁判文書吻合,進而影響類比推理結論的準確性,所以不建議案例體例中包含有歸納原判決書證據分析、事實認定、本院認為部分,該部分內容可充分運用“中國裁判文書網”,只需提供案例查詢鏈接即可。案例編撰的重點在于案例評析,例如評析涉案關鍵證據和爭議焦點事實的認定,對裁判思路的梳理、裁判方法的闡釋、適用法律的解讀,指出裁判尚待完善的地方等。
案例庫的建立不是否定一元多層級的案例研究制度,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各地、各級法院參與案例編撰的現有制度不變,建立案例庫只是為進一步完善案例體制機制建設,有效整合案例資源,及時更新案例資源,便利案例搜索和研究。
2. 輸出:依托案例庫平臺便捷查詢和使用
編撰案例,建立案例研究制度主要為發揮案例對統一司法適用的作用,此功能實現的前提之一是類案能被便捷的搜索和獲取。收集量足質優的案例與編撰的案例能被便捷的查詢、使用同等重要,案例得不到有效的研究和利用,也不能實現其減少“同案不同判”的功能。
法院已建立的案例檢索平臺如中國裁判文書網、法律資源服務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能滿足精準檢索的需求。案例檢索主要以案由為分類依據,由于案由太過抽象和籠統,不能精準匹配個案中需要解決的爭議問題。例如涉案案由為租賃合同糾紛,經過庭審對事實的梳理和對法律關系的層層剝離后發現,解決該案最核心的爭議焦點卻是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財產與公司財產是否存在混同的認定問題,即便以最相近的案由即“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進行檢索,其結果與該案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還是相距甚遠。
“法信”“北大法寶”“北大法意”“知網法律庫”“無訟”等商業運營的法律專業平臺能提供多種檢索方式,能夠便捷查詢、檢索類案、法律文書和司法觀點等,但弊端是上述平臺均為有償使用,若長期依托成熟的商業平臺獲取案例資源,需要得到財政資金的支持。
從案例研究的長遠意義和經濟、社會效益看,由最高院建立一個統一且具有權威性案例庫是最可取的。在此基礎上完善現有案例檢索方式,增添多樣化的分類檢索標準如關鍵詞、發布機構、爭議焦點、法律知識點、所涉法條、案例的效力位階和權威體系等。
五、結語
“同案同判”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含義,是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的途徑之一,是法的安定性要求。“同案同判”也是滿足人們樸素公平正義情感,滿足對自己行為合法性期待和行為風險可評估性的需求。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原因有很多,解決的方法也不盡然相同,本文在有限的篇幅中只闡述了案例研究這一種路徑。應當承認訴訟是有風險的,法律并非萬能,是立法的問題留待立法解決,是當事人舉證能力的問題留待相關制度保障、設置程序傾斜保護和提高公民法律素養來解決,是法官裁判方法運用不當和審判能力不足的問題就留待司法隊伍專業化建設和提高業務水平來解決。而通過建立完善的案例研究制度并依托信息技術作支撐,對案例進行類比推理以達到統一裁判尺度的目標是最容易實現和最能取得明顯成效的,而且有利于形成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和公民守法的良性循環。在司法公開的前提下,典型案例的公布“可以給頻繁發生的、同樣類型不斷重復的商品交換提供一種系統的參照,從而促進當事者在審判外的自主交涉和自行解決糾紛的努力。這種‘舉一反三式的功能超越了對每個具體的糾紛進行事后救濟的層次。”司法裁判不是因為權威才正確,而是因為裁判在長期實踐中經受住了檢驗,被人們心理普遍接受和認同才變得權威,故重視和尊重案例所具有的事實約束力,裁判前主動進行類案檢索,盡力避免因裁判者主觀認識的狹隘造成“同案不同判”。
注 釋:
Roland Gray,John Chipman Gray:Nature and Sources of the Law,Quid Pro, LLC,第4節。
本杰明·卡多佐著,蘇力譯:《司法過程的性質》,商務印書館,2019年。
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8年。
Arnold,Essays in Criticism,second series,第1頁。
陳杭平:《論“同案不同判”的產生與識別》,《當代法學》,2012年第5期。
此處的法不僅指有權立法機關制定的法,還包括最高司法機關制定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
樊崇義:《訴訟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
徐友軍:《比較刑事程序結構》,現代出版社,1992年。
王玄瑋:《中國司法如何走向統一——人民法院實行案例指導制度的構想》,《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0年第23卷第5期。
同。
本案對“同案不同判”所作的分類不包括因司法人員貪污腐敗或徇私枉法,濫用職權故意枉法裁判造成的情形。
王亞新:《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同。
同。
勒內·達堆著,潘華仿等譯:《英國法與法國法:一種實質性比較》,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同。
同。
江蘇高院7月14日公眾號文章:《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建立類案強制檢索報告制度的規定(試行)》,該規定明確了類案檢索的定義、適用情形、檢索范圍、適用規則、類案檢索后應該提交審委會討論的情形和類案檢索報告的制作等司法意見。參見最高院司法案例研究院7月27日公眾號文章:《7月31日施行!最高法院發布加強類案檢索統一法律適用指導意見》。該意見制定的目的是為統一法律適用,提升司法公信力。指導意見全文共十四條,內容主要包括:對類案作出了界定,列明了應當進行類案檢索的情形,規定了檢索的主體、檢索的平臺和檢索的范圍,簡要給出了檢索的方法,確立了類案檢索說明或報告制度以及檢索的類案具體適用的問題等。
顧培東,李振賢:《當前我國判例運用若干問題的思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該文用圖表的方式對我國案例運用的類型化進行了分析,從判例形態、法源屬性、效用位階、權威體系、運用方式五個方面進行了分類。
同。
參考文獻:
[1] 蔣惠嶺.建立案例指導制度的幾個具體問題[J].法律適用,2004(5).
[2] 周道鸞.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的幾個問題[J].中國法學,2009,(3).
[3] 郜永昌,劉克毅.論案例指導制度的法律定位[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4).
[4] 劉作翔,徐景和.案例指導制度的論基礎[J].法學研究,2006(3).
[5] 馬燕.論我國一元多層級案例指導制度的構建——基于指導性案例司法應用困境的反思[J].法學,2019,(1).
[6] 劉克毅.法律解釋抑或司法造法?——論案例指導制度的法律定位[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5).
[7] 陳杭平.論“同案不同判”的產生與識別[J].當代法學,2012,(5).
[8] 王亞新.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9]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8.
[10] 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