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謹平

摘 要:從教育信息的1.0到2.0,再到AI人工智能打造教育3.0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完整內涵應該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作為量大面廣周期長的公共課,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聚焦和細化了大學英語課程的新特征和新使命,在堅守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又要創新價值塑造。當下,發揮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已然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措施,利用“互聯網 +思政”的混合式教學形式,不但能夠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拓展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深耕,而且更能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共用機制的建立。
關鍵詞:“互聯網+思政”; MOOC模式;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
一、前言
早在2000年,西方發達國家就引進了網絡學習(E-Learning)的概念,并預測這種新形勢的網絡技術學習形式將最終改變課堂教學的目的和功能。作為新紀元的學習方式,E-Learning自誕生起,就成為國際上廣泛使用的電子教學平臺,網絡學習的模式借助現代通訊終端,將教育轉化為一種隨時隨地,終身學習的方式,極大地變革了人們傳統學習的理念,并消除了課堂學習受時空制約的弊端。自2012年以來,MOOC的興起,已然引起了全球教育模式與教學理念的巨大革新,在互聯網環境中開展探究深度學習,無疑MOOC,Spoc和微課這些精準高效的教育工具資源和活動形式為學習者所廣泛接受并迅速成為當下最時興的學習方式。從教育信息化1.0到2.0,開啟了智慧教育的混合型教學的個性化和結構化進行轉變,借助MOOC,Spoc和微課教學兼具“情景生動、便于傳播、操作簡單、利用交流、自主互助”等優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習的開放化,自主化,擴展化,互助化,高效化和趣味化,促進了學習者個體和學習組織間的良性循環,優化了學習路徑,增強了學習者主動學習的競爭力,有助于學習者獲得確保可持續的學習成就感,達到了一個新的學習維度。
二、混合式教學:緣起、發展與時代特征
邁入21世紀,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極大程度上改變和完善了人們對于學習的認識,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從E-learning學習到MOOC學習,再到Blended learning用教育理念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教育效果的倍增與擴散,這種數字化管理的虛擬世界融入現實世界,衍生出來的一種學習方式,掀起了一場巨大的教育變革,優化了學習效果,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于學習的方式。
何謂混合式教學,當前學者觀點不一。其中較為著名的國外學者觀點是美國學者Singh, H. and Reed, C.(2001)闡明的5R原則,他們主張混合學習的關鍵是通過以下方式來優化學習目標“通過應用‘有效的學習技術,匹配 ‘適合的個人學習方式,在‘合適的時間將‘優化的技能傳授給‘自主性學習個體,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優化和成本的低廉化”;JenniferHofmann(2001)則認為“混合式學習的思想體系在于學習的模塊化”;Dorisoll(2002)的觀點在于“混合式學習是將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與具體的學習任務或培訓方式相結合,從而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Michael&Frank(2002)和Kaye Thome(2003)都強調了“混合式學習源于網絡學習,是基于E-learning發展起來的多元化在線學習和傳統學習的結合體。”
國內較早展開“混合式學習”研究的學者是李克東教授,早在2004年,李教授在其《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一文中,就闡述了混合式學習本質在于信息傳遞的渠道上,不單是學習方法的混合,學習理念的混合,更重要的是學習的主導和學習的主體混合。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克抗教授則認為,混合式學習中最核心的理念在于教師轉變為學生自主建構促進者、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和提供者、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者;學生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者、知識的建構者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者。筆者以中國知網的學術總庫為檢索范圍,“混合式教學”為主題檢索詞,截止到2021年5月共檢索文獻21426篇(圖1):
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對于“混合式教學”研究主題多為 “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中的應用”“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當前業內學者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習得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建構,充分利用互聯網在線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online)”+“線下(offline)”的學習途徑,二者優勢互補,從而獲得更佳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最凸顯之處在于同時兼顧教師和學生的雙重主體性,既充分發揮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功能又能實現了學習者在學習渠道,學習風格和學習材料上的主體性,從而將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過程。
作為互聯網形態的演進,“互聯網+教育”充分體現了信息與教育融合驅動,在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普及教育場景智能化、推動校園建設信息化、促進育人方式多元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助力教育變革發展,也成為必然趨勢和重要方向。當今的混合式教學聚合信息化教育新理念,賦能信息化教育新發展,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而衍生的“雙主型”新型教學模式。2018年4月,教育部曾明確提出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宏偉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由于疫情影響,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停課不停學》的工作指導,全面促進了線上線下OMO(Online-Merge-Offline)混合教學模式的發展。而后疫情時代,線上和線下的深度融合的模式將成為未來主要教學形式。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點也指出,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實現有序共享,構建個性化、多樣化、立體化的全新的混合式教學體系是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
三、“互聯網+思政”引領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新里程
語言是人類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同樣具備價值和效用。原國家語委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在“課程思政視野中的語言技術與語言生態”講座中就從語言生態的角度探討語言學中蘊含的思政理念,指出當代語言學在優化語言生態環境、利用現代語言技術增強國家語言能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責任。
作為我國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英語開設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是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服務,另一方面,是滿足學習者專業學習、開拓國際化視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引領的人才培養。2021年《中國外語》所刊登的“思政專刊”系列文章中,國內知名的學者和專家們分別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科學化,教材編寫精準化,教學方法立體化和評價體系多樣化等方面全面闡述了立德樹人與課程思政的內涵。例如,王守仁教授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從教材編寫上強調了立德在于學生價值引導,樹德在于語言與思辨拓展為路徑,實現“明德”與“思辨”的融合;司顯柱教授基于知識、價值和責任的生態關系,論述了課程思政實施要做到課程目標知識化,思政素材合理化和課堂延伸合理化。文秋芳教授從教師視角出發設計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從教學內容、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評價體系和教師言語行為的四個思政要素入手充分解讀了課程思政空間范圍、教師教學任務和思政教學策略。胡杰輝教授主張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原則要做到教學目標緊扣教學文本,思政內容銜接語言教學內容,注重思政元素的漸進性和形成價值導向的評價反饋。文旭教授將教師的立德樹人理念、意識和能力和語言教學功能相結合,立足于顯性教育融合隱性教育雙向發展,最大化挖掘課程思政的育人潛能。
新時代新時期的大學英語亟待思考教育內涵,學科建設以及育人價值的核心要素,全面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在于完善教師隊伍德育建設、注重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創新、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思政元素和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借助“互聯網+”背景下,積極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學內容上堅持引育并舉,推進以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為主線循序漸進的大學英語語言教學。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的思政建設指導思想,開發和利用大學英語“MOOC+精品課程”,“Spoc+線下教學”,“微課+翻轉課堂”等多元教學模式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人文情懷、道德情操、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進一步落實“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互聯網+思政:基于MOOC理念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在互聯網教育多元共體系中的定位與需求時代需求下,混合式教學強調的是通過對多種教學理論,多種教學環境,多種學習方法,多種學習風格以及多種學習評價的有機混合,最終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和經濟效益。在“互聯網+思政”背景下,創新大學英語的教學手段,使課程思政教學有廣度,有深度,更有溫度。
(一)構建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的混合
混合式教學絕非是簡單的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的“1+1”模式,而是將兩種形式的學習模式中的各個單元要素整合匹配,實現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體系化,達到優化學習效果降低學習成本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的亮點在于借助互聯網平臺,碎片化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習者將學習需求和學習內容實現精準匹配,實現學習“由點到,由線到面”的立體式構筑。同時,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量身定制,積極開發思政專題式學習單元結構,打造立體式的語言技能類、文化通選類和職業實踐類學習資源模塊課程,以MOOC提供在線學習界面和優質的文化導讀、新聞英語和口語寫作視頻資源為主,創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加深情懷、革新思維、開闊視野”的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單向教學視頻向互動學習資源轉變,單一學習工具向學習社群空間拓展,常態翻轉課堂向智慧課堂轉變,有效地達到正確引導學生思想認識、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二)實施多元教學理論的混合
教學理論既是教師對長期教學經驗的有效提煉又是教師研究教學過程中對問題的解答形成規律的方法與策略。信息時代的數字化學習,打破時空對人們學習的限制,智能時代開啟了,加速了人類知識的產生、流動和消亡,這無疑給學習者帶來了巨大挑戰。“互聯網+” 的興起與飛速發展,加速了傳統教育數字化的進程,也促進了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學習空間讓知識變得有方向、讓教學變得更智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于人本主義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育傳播理論等混合式教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習者對于個性化和主體化的學習需求。一方面,混合式教學理論更加注重學習主體和學習媒介的整合加強,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從信息的累積變成了對信息的選擇,另一方面,教師運用混合式教學理論,在課堂管理和課程設計上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的需求,使教學內容不僅具有知識性和技能性,還具有德育價值。課程有深度,翻轉有廣度,將社會熱點融入實際教學案例和素材資源,系統設計思政教育遞進教學路徑,形成“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不斷提升”的課程標準, 讓學習者體驗沉浸式互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創造力、溝通力、學習力和數據力,從而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三)構造信息化教學載體的混合,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教學目標
借助智慧教學工具實現深度交互,構建師生個性化教學平臺,實現在線課程校際化和校企化共享,既豐富了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又創新了師生的溝通方式。基于學生學情,針對學生學習特性,教師可以靈活采用以超星平臺為主,MOOC,雨課堂等為輔的深度交互課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時空。學生利用MOOC翻轉形式和微課導入等方式進行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既可以明確自主學習目標課程,又可以自助訪問在線學習,同時接受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延伸,通過多人討論式學習,在線協作式學習協來完成項目式學習任務和項目成果展示。通過構建牢固的、強交互頻率的學習社區,強化師生和生生對話交流,注重德育并修,創設體驗式學習活動促知識內化,秉承課程服務專業理念,創設專業情境,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鍛煉學生的協作交流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深度學習和終生學習的理念。
五、結語
2020年10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在北京發布,新《指南》一方面繼承了大學英語課程性質的人文性內涵,另一方面彰顯了外語學科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在大學英語中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要貫徹“思政為先,導學滲透”思想,實現教學進程從“先教后學”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轉變,倡導學生主動探索式學習,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意識,構建良性生態學習圈,將課程視頻、線下面授、資料積累、人際合作、反饋評估等諸多學習資源有機混合,為學生深度的學習實踐和形成批判性思維策略做儲備,促進學生創建個人學習場景,有助于學生獲得確保可持續的學習成就感。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組織并規劃學生學習結構,結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空間傳達并擴展學習材料,跟蹤學生個人學習進度,做到客觀、準確、實時學習評價,最終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英語學習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Singh. Reed C.A White Paper: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J].Centra Software Retrieved,2001,(12):206-207.
[2] Driscoll, M. 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s[Z].(2002).
[3] 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4] 王守仁.論“明明德”于外語課程——兼談《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教材編寫[J].中國外語,2021,18(2):4-9.
[5] 司顯柱.翻譯教學的課程思政理念與實踐[J].中國外語,2021,18(2):97-103.
[6] 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18(2):1,10-16.
[7] 文旭.語言學課程如何落實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1,18(2):71-77.
[8] 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18(2):53-59.
[9] 羅良功.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本、質、量[J].中國外語,2021,18(02):60-64.
[10] 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1-6.
[11]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12]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下)[J].電化教育研究,2004,(4):22-26.
[13] 鄭新民,蘇秋軍.后MOOC時代大學英語教師混合教學策略與信念探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0,(2):15-21.
[14] 譚愛華.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研究[A].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外語教育與翻譯發展創新研究(10)[C].: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2020:4.
[15] 胡競.混合學習理念下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