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輝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學與育人工作被看的更重、抓的更緊,因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等各個方面,甚至這個影響會延續學生一生,所以說,學生心理健康是一個重大課題,在探究這個課題過程中,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影響甚大,也是學生錯誤行為產生的根源。為此,本文將從父母教養方式視角分析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和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帶去教學、育人上的思路。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初中生;心理健康;故意自我傷害行為;影響
初中生正處于關鍵成長階段,外界的影響會對初中生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以父母教養方式帶去的影響較大且長遠??梢钥隙ǖ氖?,不恰當的教養方式不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錯誤且持續的教養方式甚至可能導致初中生產生故意自我傷害的意識及行為,這類報道在近些年屢見不鮮,探清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和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也由此引申出此次研究。
一、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和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
(一)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基于性別差異的父母教養方式產生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初中生父母普遍體現為對男生管教方式的嚴厲,而多對女生采取鼓勵積極的教養方式,所以,最終表現為男生比女生更為調皮、更易闖禍,且男生叛逆程度遠遠高于女生,會出現不服從父母管教、做出父母不允許的事情的現象,這也會刺激父母給予更嚴厲管教。
2、基于年級差異的父母教養方式產生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初二年級學生的父母采取的教養行為更消極,只因初二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展最快速時期,容易與父母爆發劇烈沖突,自然容易導致父母的教養方式變本加厲。而初三學生心理比初二學生心理又增多了一些成熟,可以嘗試理解父母并減少犯錯機會,也會致使初三學生父母的教養方式更理性化,更利于學生養成健康心理。
(二)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
在研究中發現,父親教養方式對學生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比母親大,父親如若給予良好與恰當的教養方式,會降低初中生故意自我傷害行為可能。研究中還發現初中生缺乏陪伴、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學校和教師給予的學業壓力過重,會造成初中生心理成熟提前或滯后兩個極端結果,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心理健康負擔。
(三)最終結論
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傷害行為皆有較大影響,合理與恰當的教養方式才會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也會較大程度上降低學生故意自我傷害行為概率,相反的,則會造成負面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生故意自我傷害行為中,父親的教養方式影響更大一些,以上研究結論皆可在改善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中提供寶貴依據。
二、基于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和故意自我傷害行為影響的建議與療效
(一)給予學校的建議
其一,精準采集信息。使用該手段了解學生心理失衡與費失衡狀態,通常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心理教師普查、班主任心理預警登記、任課教師日常觀察、心理委員晴雨周反饋。通過不同主體的實時觀察,采集更真實、更有效信息,方可強化心理疏導針對性和有效性。
其二,精選新課路徑。除了國家規定的心理輔導課程外,學校還需依托心輔室齊全的各項功能和依據“團輔和個輔”的教育差異,鋪設三級心輔路徑,最終構建“一扶雙診”格局。第一層級:行政幫扶,長期確立結對關系。第二層級:教師坐診,周期實施心理疏導。第三層級:專業會診,定期反饋干預建議。通過以上行動,較大程度降低初中生自我傷害風險,為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其三,精研心隊建設。學校有必要在新時期打造一流心隊,包括行政團隊、班主任團隊、執C證團隊和心理專兼職團隊。在此基礎上,也要開展“五型研”心理研訓活動,分別為“專家引領型、課例研討型、案例分析型、校際交流型、作品診斷型”,五型并研,從而快速提升團隊的心輔能力和水平。
其四,精心促成家校聯動。學校可以按照“一推二管三訪”方針推動聯動策略:一推:指推送心理健康知識,營造平等、和諧親子交流氛圍;二管:指校內監管真空時間和真空地點,家內管控手機使用和外出活動,杜絕不良人員和信息對孩子的影響;三訪:指家訪、電訪和卷訪,樹立長效溝通意識,不斷完善育人藝術,從而精心陪護孩子度過青春期心理失衡的難關。
(二)給予父母的建議
首先,初中生父母要認知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孩子自我傷害行為的產生緣由,從而重新審視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次,要積極與學生教師互動和交流,從而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從而提高教養方式的針對性與合理性;最后,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教育觀,不要為孩子施加過重壓力、不要在孩子成長中拔苗助長,打造溫馨家庭氛圍也分外重要。
(三)實施療效
經過一段實踐的實施,發現初中生心理有明顯改善,故意自我傷害問題大幅度減少,許多學生也由原先的悶悶不樂轉變為了笑逐顏開,已經可以正視父母的管教、可以清晰認知父母的期望和關心,不少學生轉變較大,心理愈加健康、性格更加開朗、心態更加積極,可見以上所提建議有一定實施價值。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正處于關鍵成長時期,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較大變化,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在諸多因素中不難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甚大,同時也是初中生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產生源頭。為確保初中生可以在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長、減少故意自我傷害行為,還需學校與學生家長共同努力,希望此次研究所提出的論點可以對初中生實現身心健康成長起到積極作用和影響,那么,研究便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王小丹.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卑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11):219-220.
[2]趙玉霞,章涵,靜香芝,郝艷紅.信陽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母親教養方式調查分析[J].健康研究,2020,40(03):281-284.
[3]王建芳,陳奇文,夏頻珍,徐蓉.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和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J].預防醫學,2017,29(03):24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