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華淼
稽東鎮中學自創辦以來,立足山區,堅守“培養有志氣、有智慧、有情趣、有擔當的健康公民”的育人目標,堅持“以學為本、和而不同、遵循規律、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環境優美、師生和美的現代化農村學校”,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桃李芬芳育英才,勵精圖治展新姿。學校圍繞“望遠”德育品牌建設,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關心關注“四特學生”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至關重要。
一、具體管理經驗:
1. 實施精準摸排,完善學生檔案。建立完善的信息檔案,及時獲得一手資料。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要分門別類地建立詳細檔案,深入了解孩子們的思想和心理。要實施動態檔案,同時注意保密,及時更新特殊群體學生庫,掌握他們的第一手資料。實行班主任負責制,任課老師全員參與,心理老師專業支持,“一人一檔”建立“四特”學生檔案。
2.堅持“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強化奉獻精神。進一步發揮德育導師的作用,依類施策,分別在學業、生活、品行、心理等方面予以針對性幫扶,提高幫扶的有效性。要服務和管理好此類特殊學生群體,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教育讓每一個人擁有自信”的原則。要關心關愛他們,讓他們感到溫暖,使他們信任和接受我們;要和他們加強心與心的交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去呵護和愛護。
3.加強科學分類原則,建立有針對性的管理體系。不同的特殊學生群體幫扶體系也不相同。如:應針對家庭困難學生群體建立“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幫扶模式;針對學習困難群體建立學習情況預警和幫扶體系,通過老師和同學一起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針對心理脆弱特殊群體,建立起學生心理狀況的預警與援助體系,配備相應的機構、人員。
4.尊重學生隱私,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特殊學生群體的形成原因十分復雜,因此要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資源服務和管理他們。通過家庭的支持、社會的理解及學校各職能部門、學校領導、任課教師、心理老師、班主任和優秀學生的共同參與,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構建“學校 家庭 社區”三位一體育人網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社區實踐活動”、“心靈驛站”、“悄悄話信箱”、“芳華光影力”、“知心姐姐”等陣地或欄目的作用,對危機學生進行重點干預,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5、建立健全制度,提供保障機制。成立由學校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中層、班主任、心理老師等教師為組員的“四特”學生教育管理小組,通過領導小組會議、班主任培訓會議、任課教師會議、幫扶小組會議等層層分解落實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責任,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實施項目式推進,開展教學性研究。確定“四特”學生安全管理的實施項目,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研組提供專業指導,定期開展研討,并利用走班選課,深化課程育人。
二、后一階段改進措施:
隨著網絡技術在社會諸領域的廣泛應用,以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依托,以學校、家庭、生活和網絡世界中的“微”事物為基點,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微德育”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我校將繼續深化“魅力能量榜”的德育品牌建設,在學校德育實踐中,微德育模式重視學生的自主建構、創制生動的德育內容、營造極具親和力的德育環境。
1.重視德育主體的自主建構。“微德育”模式的提岀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實踐思路。一是師生共同參與德育內容的選擇和創作。微德育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強調師生共同體驗、一同改進德育產品,使學生也成為德育產品的生產者和工作者。具體而言,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學習、交往中所遇到的道德問題,并在真誠、理解的前提下與學生共同探討,在互動交流的 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建構。二是為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建構提供條件。個體在選擇與建構知識時都有不同的偏向,并基于自身的經驗以其獨特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德育工作者應利用新媒體所創設的德育情境,通過微博、微信、微課等形式為學習者 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使個體能夠自主選取自身需要的產品,使得在傳統施教過程中被忽視、擠壓的 個性化得以凸顯。當然,教師也可以利用幵放化的網絡空間,引導個體在成千上萬的信息資源中尋找 獨屬于自己的“微德育”產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世界中也存在著諸多不良的信息,而學生并不能時時有效地進行識別或拒絕。這就需要教師 提前把握和篩選,從而為學生價值觀念的自主建構創設良好的條件。
2.增強德育內容的生活色彩。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德育內容必須注入新的活力,并探尋新的呈現形式。一方面,利用“微”技術。“微”技術是指借助于網絡平臺,以微博、微信、微課、QQ等形式 來呈現的信息傳播技術,打破了傳統“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的德育內容呈現 方式,在提高德育內容傳播速度的同時,也使其以 更加形象、生動、立體、多維的形式表現出來。具體而言,德育工作者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用音頻、視頻這種動態化的方式,向學生傳達德育理念;也可以讓微博成為德育內容選擇的資料庫,如添加富有教育意義的新聞、熱點內容。另一方面,挖掘“微”產品。“微”德育產品是由一系列小現象、小事物、小問題組成的“微”內容,以一張圖片、一段故事、一個視頻等“微”形式展現出來,經德育工作者加工、改造、篩選、 定制使其融入“微”技術平臺之中,最終發揮德育功能的產品。
3.營造富有親和力的德育環境。為受教育者營造一個具有自我實現幸福感的道德體驗環境,是微德育模式在學校實踐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利用“微”產品點綴校園環境。取之于生活且具個性化色彩的“微”產品與傳統德育產品相比,更能調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用其點綴校園文化,可使校園中的墻壁、教室、走廊、樹木等都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增強德育環境的親 和力。另一方面,利用“微”理念形塑校園文化。“微”,從哲學意義出發,“微”即“溫暖”或 “生命本微”。學校管理者從多處著手營造溫暖、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引導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最大的耐心和愛心面對每位學生,以關愛、理解的心態與同學相處。 微德育模式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是學校德 育變革的需要,是一種能夠真正貼近學生生活,化解學生遇到的網絡道德難題的德育思路和方式。它積極開發利用富有價值引導功能的“微”事物、“微”產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微”時間,有利于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學校德育工作中逐步落實,并展開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