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焦俊成
派駐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派駐機構職責定位,理順與駐在單位關系,是切實發揮其監督作用的必然前提和基礎條件。黨內法規文件明確規定,派駐機構和駐在單位黨組(黨委)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然而有種觀點認為,派駐機構同時還具有對駐在單位黨組(黨委)的協助職責,這種觀點還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八章、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明確規定: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基層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的委員會和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雙重領導下進行工作。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協助黨的委員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黨的中央和地方紀律檢查委員會向同級黨和國家機關全面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紀律檢查組組長參加駐在單位黨的領導組織的有關會議。他們的工作必須受到該機關黨的領導組織的支持。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四章、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紀委派駐紀檢組對派出機關負責,加強對被監督單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其他領導干部的監督;派出機關應當加強對派駐紀檢組工作的領導。遍觀《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等其他法律法規,也沒有發現派駐機構具有協助黨組(黨委)推進駐在單位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的工作職責。
事實上,紀委與同級黨委的關系,除去黨章賦予的監督職責外,之所以還具有協助職責,是基于紀委與同級黨委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由于派駐機構和駐在單位黨組(黨委)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是代表上級紀委對下級黨組織的監督,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因此從理論角度分析理解,也就沒有了協助的職責和條件。
關于派駐機構的職責定位,以及與駐在單位黨組(黨委)的關系,《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刊發《準確把握紀委監委派駐機構與駐在單位黨組(黨委)的關系》一文進行闡述。
文章明確指出:派駐機構作為派出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派出機關開展工作,對派出機關負責,不受駐在單位黨組(黨委)領導,不承擔駐在單位領導班子履行主體責任相關的日常工作。派駐機構代表派出機關履行監督職責,基本定位是監督,是上級紀委監委對下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的監督,首要任務是監督駐在單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和駐在單位黨組(黨委)管理的干部。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派駐機構不具有協助黨組(黨委)的職責。
派駐機構的職責定位問題,是關系到派駐機構“受誰領導、對誰負責”的方向性問題,以及派駐監督作用能否真正發揮的原則性問題。
然而,由于當前普遍缺乏對紀檢監察核心業務的理論再研究和深度業務研討,造成對一些關鍵性問題模糊、籠統的認識理解,以及不準確、不正確的觀點解讀,給廣大基層紀檢監察干部造成一定程度的誤解。

面對快速發展的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以及不斷涌現的紀檢監察監督新思路新觀點,高度重視理論業務研討,對一些核心問題組織理論“尖子”集體攻關,盡快形成正確理論認知觀點,著力消除在各級紀檢監察干部中形成的認識誤解和理解偏差,對于切實發揮派駐機構監督作用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派駐機構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糊里糊涂,就會對自身的權力邊界和職責內涵分辨不清,就會從“監督者”變成單純的“黨組成員”角色,很容易“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另一方面,由于派駐機構人員力量相對較少,面對監察對象多,需要監督層級多,監督任務繁重,如果再把力量分散,放到對黨組協助責任上面,就很難把監督重點聚焦到“重點人、重要事、關鍵環節”上。
此外,過多強調派駐機構對黨組(黨委)的協助職責,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派駐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從而影響對駐在單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戰略要點”。
“一把手”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最難啃的骨頭”,強化派駐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有助于“一把手”監督在派駐監督上率先破局。
黨中央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之所以一再強調派駐機構“上對下”的監督定位,就是為了增強“派”的權威,提升派駐人員敢于監督、善于監督的信心和決心,為了給派駐機構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所有公權力公職人員尤其是部門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從有形“全覆蓋”變為有效“全覆蓋”,提供必要的體制支撐和制度保障。
派駐機構和駐在單位的關系問題,直接關系到派駐機構的工作環境和監督效果。
形成監督合力。派駐機構的監督責任和駐在單位的主體責任,是互相促進、缺一不可的。派駐機構要找準角色定位,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履行好監督責任,主動為黨組(黨委)主體作用發揮提供有效載體;要加強與駐在單位黨組(黨委)溝通,定期會商,經常與主要領導同志交換意見,監督推動其扛起主體責任,向下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駐在單位黨組(黨委)也要創造條件,積極支持派駐機構依規依紀依法履行監督責任,自覺接受監督,形成“兩個責任”同向發力、聯動貫通、一體落實的工作格局。
加強溝通協調。派駐機構要與駐在單位黨組(黨委)加強日常溝通,強化協調配合。一是協同日常監管。派駐機構與駐在單位可以定期聯合開展全面從嚴治黨教育、宣傳、檢查,對本部門系統政治生態進行綜合分析研判;提醒機關黨委履行好協助黨組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日常工作,督促機關紀委加強對一般干部人員的監督執紀。二是協同一線監督。派駐機構要發揮“監督的再監督”作用,著眼更好履行監督職責,深入一線開展精準監督,詳細了解干部廉潔履職情況,仔細發現問題;駐在單位應全力支持配合,重要業務內容,主動邀請派駐機構參加。三是協同查辦案件。對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函詢、初核、立案、處理等工作環節,派駐機構在人力、物力和組織手段等方面爭取駐在單位更多支持,有效增強辦案力量,必要時可以聯合核查。四是協同案后整改。派駐機構要會同駐在單位認真剖析發案原因,查找在教育、制度、管理、監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足,制定整改方案,推進整改落實,并在一定范圍內通報整改落實情況,達到“查處一起、警醒一片”的綜合效果。
保持相對獨立性。派駐機構要把握介入的“度”,做到融入而不混同、到位而不越位,監督而不代替,決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沆瀣一氣,幫著“捂蓋子”“抹事兒”。要堅守自身職責定位,不越權、不干預被監督單位的日常業務工作,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監督、檢查、督促、指導、協調上來,專責做好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要認清主體責任壓力應傳導到誰的身上、擔子應落在誰的肩上,認清管黨治黨是黨組織的日常工作,督促“第一責任”“一崗雙責”落實到位,防止派駐監督效果打折扣。
堅持原則性和融入性辯證統一。派駐機構既要堅持原則、嚴抓嚴管,樹立起行為標準,讓駐在單位黨員干部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不能是非不分、習非成是;又要和駐在單位搞好關系,切實做到融入,才能更有利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派駐機構要讓駐在單位黨員干部感受到“監督的溫度”,應更多體現在監督執紀執法的公平公正,真正體現全面從嚴治黨政策宗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是找事兒心理、管人心態,更不是和駐在單位人員混成一體,從感情上拉近。開展監督就要有斗爭精神,保持虛假和氣,只會助長“老好人”思想,損害黨的組織原則,破壞黨和國家的監督制度。派駐人員既不應刻意強調融入,也不應過分渲染因監督而帶來的孤立甚至孤獨。派駐機構要在堅持政策前提下,注重工作的靈活性,通過多種舉措,發揮出應有監督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