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維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北京 100811;2.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北京 100011)
2020年10月,在北京勝利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我國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和工作遵循。
我國人口問題始終是一個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規劃《建議》著眼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謀劃新發展格局,科學承接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加強人口戰略研究”工作部署,系統規劃、全面安排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戰略布局的系統性、科學性、連續性。
(一)規劃《建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的平等發展、全面發展、均衡發展列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
規劃《建議》提出到2035年,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規劃《建議》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發展理念和不懈追求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使命擔當,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我國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的價值目標與基本內涵。
(二)規劃《建議》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中系統謀劃推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1.關于人口數量均衡
規劃《建議》提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1]。
2.關于人口素質提升
規劃《建議》提出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同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1]。
3.關于人口年齡結構應對
規劃《建議》首次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1]。
4.關于人口地區結構調整
規劃《建議》提出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支持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制定科學性、全局性、方向性的城市發展戰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1]。
5.關于人口收入結構優化
規劃《建議》把“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提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1]。
6.關于人口權益保障
規劃《建議》提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1]。
規劃《建議》上述戰略部署,是基于對我國人口發展形勢的深入研判、深刻分析做出的一攬子系統科學謀劃。整體上看,全面二孩政策對生育率拉升效應逐步衰減,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口規模增速明顯放緩,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快速下降,人口老齡化急劇加速,到2035年老齡化水平將從2020年的18%左右躍升至近30%[2],進入深度老齡化時代。同時,我國仍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國情并未改變,推動城鄉地區間人口素質、收入水平更為平衡有較大空間。第七次人口普查為進一步查清我國人口家底,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支持。
規劃《建議》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單列一段,并首次提高至國家戰略層面,這不僅符合國情,而且順應民心,意義非常重大。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其蘊含的重大挑戰與時代機遇將深遠持久地影響我國經濟運行全領域、社會建設各環節、社會文化多方面,甚至關系到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寶貴窗口期。在此期間,我國老年人口仍以低齡為主,社會撫養比仍較低。“十四五”之后,我國老年人口將以年均1100萬規模持續增長到2035年的4.18億人,進入超老齡社會,繼而迎來人口負增長與人口快速老齡化疊加局面,機會窗口也將關閉。我們要抓緊從工作機制、科技支撐上加大力度,全面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準備。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既要看到其挑戰,更應看到挑戰之中蘊藏的機遇。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在經驗、知識、技能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應該更好地開發利用,讓老年人在勞動中養老,在勞動中長壽。另一方面,老年社會蘊藏著巨大消費需求,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規模將達22萬億元。發展銀發經濟,促進老年消費,挖掘內需潛力大有可為。
目前,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3]。新階段,人民不僅追求“活得更長”,更看重“活得更好”。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多環節、多要素在內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特別是將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加大抗衰老醫學研究、產品研發、產業發展工作力度,以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生命質量。
我國的人口現代化發展,既不能走歐洲國家高福利模式,也不能走美國高度商業化模式,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遵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人口發展道路。
農村養老既是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國養老服務均等化發展的短板。一是農村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難以有效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供給結構單一、質量不高等問題凸顯;二是農村高齡、留守和失能老人較多,護理力量十分薄弱;三是農村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尚處初級階段,社會力量支持有限。貫徹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行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將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效發展路徑。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重申了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并把“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在各行各業書寫著不平凡的成就[5]。在脫貧攻堅戰中,廣大婦女深入開展“巾幗脫貧行動”,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的婦女脫貧,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巾幗力量。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緊要時刻,全國各地4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三分之二是女性,充分證明了女性能頂“半邊天”[6]。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促進男女平等和保障婦女權益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比如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建立全面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基本消除義務教育性別差距,千方百計促進女性就業等,極大提升了我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但是,我國女性發展仍存在區域不均衡,男女權利、機會、資源分配不平等,社會對婦女潛能、才干、貢獻認識不充分等問題。
在新階段,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應更加關注女性議題。一是加強婦女權益保護和性別平等促進研究,進一步宣揚男女平等的觀念并在實踐中貫徹落實,促進性別平等真正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規范,讓保障婦女權益行動上升為國家意志;二是加強女性平等參與和平等發展權利研究,實現婦女事業和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推動婦女走在時代前列;三是注重發揮女性在家庭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廣大婦女在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發揮獨特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的落細、落小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