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江蘇海洋大學,江蘇 連云港 222005)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是在對我國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關系及其演變規律的正確、深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70年來,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鄉村風貌等都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長期積累的量變給農村發展帶來了局部的質變。尤其是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鄉村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都得到了改善,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道路交通越來越便利、網絡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城鄉二元結構受來自時間、空間距離的約束越來越小,城市的資源、技術、資金和人才逐漸流入鄉村,加之國家對于鄉村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鄉村振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1]。以江蘇省連云港市金蘇村為例,該村以生態振興為支撐點,推進鄉村振興。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包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5個維度的目標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生態振興作為基本要求,貫穿始終。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對于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越來越期望自己所處的環境越來越美。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政府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生動反映,同時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給予人類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維系生存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也一直置身于自然之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積極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振興,也是對人類的保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想中國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上完成。而建設美麗鄉村,就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鄉村生態能否振興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敗。所以,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
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可以帶動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隨著人民群眾生態意識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所處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在消費需求上越來越注重消費對象的質量。這種需求使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將休閑放松、旅游外出的目的地選定在空氣清新、景色迷人、環境優美、富有特色的鄉村。所以,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鄉村可以用生態振興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事業全面發展。鄉村振興可以以生態振興為切入點,既能保護鄉村的綠水青山,又能將綠水青山高效率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金蘇村因姓得名,1912—1949年隸屬隔村鄉,有金、蘇兩莊,1961年兩莊合并成立金蘇大隊,1983年改名為金蘇村。金蘇村現有住戶300多戶,人口有千余人。金蘇村坐落于田橫崗山腳下,有環境優美的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云龍澗風景區。但金蘇村在走上“生態振興”道路之前,面臨著很多現實困境。
靠山吃山的金蘇村在響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道路上走了彎路。金蘇村隸屬連云港市連云區中云街道,中云街道在部署產業振興規劃時,引進了一些經濟效益低下、資源消耗量大的低端產業。這些“小散亂污”企業的落戶,導致中云街道整體經濟發展呈粗放型,產業結構不合理,而且對中云街道的空氣、土壤、水源等造成了污染,增加了整個中云街道包括金蘇村的生態環境壓力。這也是當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全國各地普遍面臨的問題,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只關注經濟,忽略當地生態環境的承受力。
另外,在當地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許多有礙生態環境修復和維護的問題。例如,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污水灌溉,過度使用化肥,不合理使用農藥,不科學使用塑料薄膜,隨意焚燒作物秸稈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水、廢物沒有進行處理就直接隨意排放或丟棄等。
金蘇村走上生態興村道路之前,村里的道路是爛泥路,部分道路較窄,只能供一人行走,車輛無法通行。人們缺乏整體規劃意識,村中的綠化、衛生院、養老院等配套設施缺乏。村民家里的廁所基本上都是簡易廁所,使用不方便,用后處理不及時,夏季味道大,衛生環境極差。村內的供排水系統、垃圾收集、沼氣化糞池建設運營管理工作都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究其原因,一是村內環境保護部門功能缺位;二是專業環境維護人員嚴重缺乏,環衛隊伍缺口大;三是村內財政保障力度不足。
村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沒有村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維護,生態興村就是一句空話。金蘇村村民是實現生態興村的主體力量,也是最重要的監督力量。但是走上生態興村道路之前,金蘇村村民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參與度低。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一是傳統的生產生活理念根深蒂固,二是村民受教育程度低,三是環保政策宣傳不到位,四是村民法治意識缺失。
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單一低端的產業經營模式阻礙了金蘇村產業發展,也限制了金蘇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落實。所以,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理念的指導下,結合金蘇村的優勢和特色產業,轉變“高投入,低產出”的傳統農業,建立種(植)養(殖)加(工)、產供銷和貿工農協同發展和經營的管理體系。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模式。
金蘇村所在的中云街道引入經濟效益低下、資源消耗量大的低端產業之后,意識到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取。在“十三五”期間,當地加大力度淘汰了這類企業,關停55家養殖場,關停“小散亂污”企業43家,復墾地塊約31.3 hm2,種植桂花、月季等觀賞性植物5萬余株,造林、補綠總面積達347 hm2。這些舉措為中云街道包括金蘇村的生態環境修復提供了保障。生態環境的改善,為金蘇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為金蘇村帶來了勃勃生機。統計數據顯示,由于環境質量的不斷提升,僅2020年1—7月,中云街道已引進外資1 500萬美元。作為中云街道的一員,金蘇村也以“強村富民”為目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增加集體收入。
金蘇村針對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做了許多方面的努力。例如,針對爛泥路,硬化村莊道路;針對綠化問題,投入資金實施整體綠化工程;針對廁所問題,推動廁所革命;針對污水亂排現象,建設污水管網;針對燃氣問題,實施燃氣入戶工程。這些工作的實施使金蘇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金蘇村以“為村民辦好每一件實事”為主旨,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持續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2019年,金蘇村新建1處600 m2的文體廣場、1個60 m2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1家星級衛生室和老年關愛之家,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病有所醫的建設目標。
金蘇村自然環境獨特,特別適合發展旅游業。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金蘇村生態興村的要求,所以完善基礎設施、美化人居環境是金蘇村生態興村的必經之路。建設生態宜居的金蘇村時,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對村民的居住地進行科學、整體規劃,既要保護好具有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又要給村民、游客帶來良好的居住體驗[2]。
村民作為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其環保意識與金蘇村生態興村建設成效直接相關。生態興村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改變村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和觀念。村書記帶領村委會成員通過多種教育及宣傳渠道向村民普及生態學基礎知識,引導村民將知識運用到日常生產生活中。通過對資源的多次或循環使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和過多消耗,有效地預防廢棄物對鄉村環境造成污染。通過農業講座等形式向村民宣傳最新、最環保的農耕方式和灌溉技術,引導村民在生產生活中正確運用科學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
培養村民的環保意識,提高村民的主體意識,在維護生態環境上變“被動”為“主動”。利用好村里現有的團體組織,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鄉村生態環境保護、鄉容鄉貌維護等行動。組織村民擔當環保志愿者,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同時可以彌補鄉村環保工作人員不足的缺陷。確保村民的生態治理管理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為村民參與鄉村生態治理活動和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實踐途徑。
如今,金蘇村已成為歷史悠久、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魅力鄉村,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振興之路。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生態興村,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從村莊的實際情況出發,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興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