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雯 蔡卓翰 周 晨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即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1]。基于現有的自然資源、區域資源和產業資源優勢,發展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產業,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鄉村振興,教育先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的實踐性原則,要求研學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鄉村研學旅行把旅游做成教育,讓孩子在旅行生活中接觸自然,學習農耕文化和技能,不僅能讓孩子得到能力鍛煉,而且能在少年歲月中留下美好的回憶。鄉村研學旅行改變了傳統的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體制,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每一位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同時能為鄉村帶來更多的社會關注,增加村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蓮花鎮是湖南省長沙市五區中最大的“綠肺”,森林覆蓋率高達54.3%,曾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文明村鎮、全省兩型建設示范鎮、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試點鎮等多項榮譽。而且長沙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位于蓮花鎮桐木村,是長沙市唯一的市級綜合實踐基地,同時也是湖南省第一批49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之一。此外,其周邊還有豐富的產業,如天泉草業、愛格設施農藝園、森藍藍莓產業基地和圣峰果業等一大批優秀產業項目,此農場可與周邊產業形成合作關系,打造蓮花鎮研學教育基地。
該項目位于蓮花鎮桐木村試驗場組,總占地面積約5.7 hm2,全部為農業用地,地勢東北低、西南高,西南面臨水為一大壩,景觀良好。
長沙市蓮花鎮郊野農場可依托蓮花鎮良好的市場背景和豐富的農業資源,結合蓮花鎮的區域特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自然教育與藝術融入農場。希望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農耕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總體規劃,帶給兒童新鮮的農業體驗,實現提升兒童戶外體驗認知和綜合素質的目的,打造蓮花鎮首家自然教育藝術農場。
把兒童體驗的理念融入長沙市蓮花鎮郊野農場規劃設計中,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業園規劃設計,在因地制宜進行景觀規劃的同時考慮兒童的感受與需求,有利于打造特色鮮明的郊野農場。
結合地形現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布局,形成“一心、一環、八片區”的總體布局。“一心”指小氣象瞭望塔;“一環”指在整個農場內形成環形游覽路線,連接八大功能分區;“八片區”指青青草坪區、翻滾大地區、星空露營區、果樹區、樸門永續農業體驗區、花園區、自然教室區和金色稻田區。
3.3.1 青青草坪區。該區位于農場中心,在中央位置設計了一個氣象瞭望塔,可以觀測氣溫、風向、氣壓等氣象數據,爬上瞭望臺還可以俯瞰整個農場。農場以此瞭望塔為中心標志,周圍為干凈整潔的草坪,視野開闊,可以眺望整個農場。
3.3.2 翻滾大地區。該區地形起伏大,利用地形在其中設置了一組游樂設施,搭建兒童與自然的橋梁,包括滑梯、彈力網等,給兒童提供了爬、鉆、攀、跳、滑和跑等多種運動體驗的場所,不僅讓兒童在自然中獲得了快樂,而且讓兒童充分鍛煉了身體,提高了身體機能。而且與傳統的游樂場相比,自然游戲空間更加有趣。
3.3.3 星空露營區。該區是在中央堆起一個小草包模擬太陽,再把木樁埋進草坪內模擬行星軌道,兒童可以把自己扮演成行星圍繞太陽轉,以游戲的形式學習行星運行規律。
3.3.4 果樹區。該區保留了農場原有的果樹,樹木枝繁葉茂,樹下草花旺盛。果樹區是科普解說的好地方,在這里設置了一個戶外表演區,孩子們可以在這里互相分享在戶外環境中感知的事物。果樹區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然解說教育活動的最佳場所。
3.3.5 樸門永續農業體驗區。該區是樸門實踐的核心種植供給區域,由螺旋花園、鎖孔花園、一米菜園等組成,游客可以通過親自體驗樸門永續農業,參與蔬菜的種植、澆灌和收獲,理解樸門永續的理念。在樸門永續農業體驗區中間還設計了休憩涼亭,鼓勵游客品嘗自己種植的食物,互相分享各自的勞動成果。
3.3.6 花園區。該區設置了沙坑、水動力互動設施、蹦床等游樂設施。在兒童活動環境中,利用水和沙等人們易親近的自然元素,創造一個令兒童愿意親近自然的空間。兒童可以親自操作水動力互動設施,通過互動提水裝置給花園灌溉,更好地增強人與自然的互動。另外,蹦床設置在花叢中,可以讓兒童體驗在自然中騰云駕霧的感覺。
3.3.7 自然教室區。該區利用藍莓基地原有的大棚改造而成,在這里既可以舉辦藝術展覽、沙龍活動,又可以為孩子們提供宜動宜靜的樂園。室內也是孩子們游戲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可以讓兒童坐下來閱讀、做手工、畫畫和傾聽故事等,應努力將室內與室外兩種環境結合起來,保持大棚內視野開闊,讓孩子們觀察教室外的天空、天氣和植物,也可以將戶外的天然材料帶入教室制作手工藝品。
3.3.8 金色稻田區。水稻田以水晶米為主、五彩米為輔,在遵循自然農法耕種的同時推出共生農業示范田,采用“水稻+泥鰍”“水稻+魚”等套種方式,形成種養共生的生態良性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提升產量及經濟效益。農場可以利用當地的特色農作物資源水稻,專門設置一塊水稻體驗區,開展以水稻為主題的文化體驗項目,實現“產業+教育”的功能,讓孩子們體驗水稻從播種到收獲需要經歷播種、育苗、插秧、施肥、生長、成熟和收獲等過程,并從中了解農作物各個生長階段的形態及習性,感受春花秋實的變化;也可以了解一些農業生產經驗,如對于氣候的把握和判斷,對于“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等的了解;還可以在收割完成后將稻草制作成各種手工藝品,如自己動手扎稻草人、堆稻草堆、制作稻草鞋等。
3.4.1 自然教育。郊野農場規劃設計充滿了趣味性的兒童體驗項目,可以寓教于樂,以多樣化的自然農耕場景、有趣的課程活動體驗和專業的講師隊伍,讓孩子們在接觸自然、了解自然并熱愛自然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得到放松。
3.4.2 手工體驗。讓孩子在動手勞動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開發大腦的潛力,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同時,在勞動與手工制作中建立與他人的合作關系,培養孩子的交流能力與合作精神。
3.4.3 戶外婚禮和派對。農場將藝術和設計融入本土的鄉間花田,為親子家庭、花園主題婚禮、企業團體提供了足夠的活動場地和豐富的場景內容。休閑農場的客群定位是學生等青年群體,在設計上注重活動空間和內容的填充[2],滿足年輕人鄉村體驗的同時增強了文化交流和活動趣味性。此外,考慮除兒童外其他年齡層游客的感受,還設置了特色餐飲、特色農產品銷售、休閑游覽等活動。
長沙市蓮花鎮郊野農場具有自然生態的地理形態、富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符號以及可參與體驗的農事活動,可以作為兒童體驗的場所。兒童不僅需要優秀的學校課堂,而且需要戶外實踐活動。把郊野農場規劃設計為兒童戶外體驗的場所,能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培養他們溝通、合作、探索的能力。同時,郊野農場也是兒童接觸大自然、學習傳統農耕文化和提升綜合能力的自然課堂[3]。因此,要將自然教育、藝術產業、農業觀光和農創產品四者相結合,打造蓮花鎮第一家兒童友好型藝術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