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丁文,任青玲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南京 210029)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一組復雜的代謝異常與內分泌紊亂綜合征,常發生于女性10~20歲[1](世界衛生組織規定10~20歲為青春期)。超體質量或肥胖患者約占青春期PCOS患者的50%~70%,尤以腹型肥胖為主[2-3]。目前,青春期PCOS臨床治療一般以孕激素、短效口服避孕藥及胰島素增敏劑等西藥治療為主,但由于青春期PCOS患者年齡普遍偏小,采用西醫治療多會出現體質量增加、用藥間歇易反跳、損傷肝腎功能等不良反應,多數患者及家長無法接受,不利于臨床實施與推廣。而在調節與改善女性內分泌代謝及生殖功能方面,中醫藥治療獨具優勢,具有不良反應小、復發率低、遠期療效佳等優點,值得臨床運用與推廣。
中醫學并無“青春期多囊卵巢綜合征”這一病名,依據其主要臨床表現應歸納為“月經稀發”“月經后期”“閉經”等范疇。
1.1 脾腎陽虛為肥胖型青春期PCOS病變之本 清代許豫和在《怡堂散記·下卷·又錄名言》中所述:“肥腴之人,陽氣不足,痰濕多盛,肥人體質偏寒,以火(陽氣)為寶。”肥人大多陽氣不足,內生陰寒,氣化不利,水濕內停,聚濕生痰。清代章虛谷在《醫門棒喝》也言:“體豐色白,皮嫩肌松,脈大而散,食啖雖多,每日痰涎,此陰盛陽虛之質。”可見肥胖者多痰多濕,且與陽虛關系甚密。明代王綸《明醫雜著》曾言:“痰之本,水也,原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肥胖之人,痰濕蘊結,究其根本,當責之于脾、腎之虛。而對于婦科月經病而言,腎與痰濕的產生、月經的失調關系更大。
《傅青主女科·調經》曰:“經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腎中。”明確指出腎之本源的地位。《素問·上古天真論》也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腎主生殖,內藏先后天之精,精能化血亦能化氣,精血同源互資互生,隨之沖任兩脈通盛,胞宮在腎氣作用下定期開闔藏泄,形成有規律的月經潮止。精血其性屬陰,陰的化生離不開陽的溫煦。腎陽又稱“元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陽虛弱,寒從中生,胞宮胞絡無以溫運,沖任胞脈陰寒積聚,氣血凝滯,血海失養,無以化生經血而導致月經過少、月經后期等,宮寒日久甚則不能攝精受孕。正如《圣濟總錄·婦人門》中提及:“腎氣虛寒,不能系胞,故令無子。”腎者主水,腎陽主司氣化、輸布水津,全身水液的蒸騰、分布與排泄主要通過腎的氣化作用,而氣化作用的動力即為腎陽。若腎陽虧虛,無力化氣行水,不能蒸騰溫化下焦津液,反聚為濕,水濕釀聚成痰,痰濁內停阻滯胞宮、沖任而致月經稀發或閉經,痰濕泛溢肌膚則表現為形體肥胖。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體內蘊結痰濕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腎陽虛損程度。另外,腎陽虛損,命門火衰,無以溫暖脾陽,脾腎俱虛,運化失司,氣化無力,體內津液停積化生水濕、膏脂、痰濁而為病。
《女科經綸》曰:“婦人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氣血充盈,氣足則能攝血,血旺而經調。一方面素體脾虛或嗜食生冷損傷脾陽,脾虛氣血生化乏源,運化水谷功能失職,影響腐熟、吸收精微物質,營血不足可致月經過少或閉經。另一方面,脾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升清降濁功能失常,水精難以四布,停聚成痰成飲,漸至脂濁痰濕堆積,膏脂壅于肌表皮膚可見肥胖、多毛、痤瘡等表現。此外,脾陽根源于腎陽,脾虛亦可累及腎陽,火不暖土,脾土更虛,進一步加重水濕泛溢,形成惡性循環。《傅青主女科》亦云:“肥胖之濕,實非外邪,乃脾土之內病也……肥胖者多氣虛,氣虛者多痰涎,外似健壯而內實虛損也。內虛則氣必衰,氣衰則不能行水……”闡明痰濕的形成與脾土功能的異常密切相關。脾喜燥而惡濕,痰濕易困遏脾陽,反之脾陽受遏亦可助濕生痰,濕性趨下,流注下焦,壅滯沖任,閉塞胞宮則月事不調。綜上所述,脾腎陽虛為本病的根本病機。
1.2 痰濕內蘊為肥胖型青春期PCOS病變之標 中醫古籍中有不少闡述痰濕和肥胖關聯的記載。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子嗣九十三》論述:“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明代萬全在《萬氏婦人科》中指出:“惟彼肥碩者,膏脂充滿,元寶之戶不開;挾痰者,痰涎壅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月經一行,及為濁,為帶,為經閉,為無子之病。”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闡明:“夫肌膚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濕。”吳本立著《女科切要》亦曰:“肥白婦人,經閉而不通者,必是痰濕與脂膜壅塞之故也。”陳修園也認為:“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痰濕頗多。”可見諸多醫家認同“肥白人多痰濕”這一觀點,且痰濕為婦人經水失調的重要致病因素。
痰濕是臟腑氣化失調及水谷津液運化失常的病理產物,其中脾腎兩臟與痰濕的形成尤為密切。《景岳全書·雜證謨》中載曰:“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疾,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痰濕者,其本在腎,腎虛水不歸源,水泛而成痰成飲;其標在脾,脾虛食飲不化,土不制水,水濕不化,泛溢為病。痰乃濕聚而成,浸淫四肢肌肉,脂膏充溢以致軀體肥胖;濕性重濁,困遏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樞機不利則胸悶泛惡,口膩痰多;濕濁留駐下焦,阻塞沖任,壅滯胞宮胞絡,血海不能按時滿溢藏泄,出現月經失調或閉經;痰濁伏于體內日久成瘀,痰瘀互結交阻于卵巢可見卵巢體積變大、包膜增厚,阻滯氣機妨礙卵子正常排出,卵巢可呈多囊樣改變。由此可見,痰濕內蘊是本病的發病關鍵。
2.1 扶陽法的思想淵源 早在先秦時期,重“陽”思想已初見端倪,《周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乾元”即陽氣,為萬物創始之根源,“坤元”即陰氣,是萬物資生之開端,“陽”在宇宙萬物的生命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陰”則從屬于“陽”,陰陽交感運動,乃生宇宙萬物。《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其亦強調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疾病認識的不斷加深,扶陽思想逐漸被歷代醫家所推崇與運用,至清代中末期,鄭欽安先生首開扶陽學派先河,提出“元氣為人生陰陽之主宰”“萬病皆損于一元陽氣”“治病重在扶陽”等理論思想,后世醫家尊稱鄭先生為扶陽學派之“鼻祖”。
2.2 扶陽法的核心理念 鄭欽安先生所闡述的扶陽理論偏重于顧護臟腑之陽氣,其《醫理真傳》中言:“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乎。氣者,陽也,陽者陰之主也。”可見陽氣對于人的重要性貫穿始終,陽氣主導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并保障臟腑經絡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行。扶陽學派認為陰根植于陽之中,若陽氣充足,則陰氣亦平和,故陰陽交泰,身體康健;若陽氣失調,則陰陽平衡失司,陰不平而陽不秘,疾病乃生。所以,鄭先生將“陽主陰從”的觀點應用于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之中,治病“首重扶陽,元氣為本”,不管疾病證屬陰陽虛實何類,皆以調理陽氣為先導,通過“扶陽抑陰”亦或“用陽化陰”來協調機體陰陽平衡,以求陰陽和合,疾病自愈。
扶陽學派關注陽之盛衰,尤其重視“坎中一陽”即腎中真陽,若無“坎中一陽”人就無法安身立命,一點真陽乃人立命之根,扶陽之法的核心就是扶助腎陽。腎者主蟄,封藏之體,五臟六腑之陽氣皆發于腎,腎陽為五臟六腑陽氣之本,若臟腑陽氣略有不足,腎陽必起而助之,陽虛日久則動用命門真火[4]。筆者認為,機體的陽氣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陽氣,保證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另一類則是蟄藏于命門之真陽,輕易不會動用,當五臟六腑陽氣窮盡之時方才動用。
女子先天稟承純粹陰柔之體,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極易郁滯,陽氣能振奮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動,有助于調暢身心。然而,在現代社會生活與交往中,青春期少女這一特殊群體往往存在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生活起居不規律、睡眠質量不高;著裝不合時宜,不注意保暖;偏愛生冷食物飲品、不知節制;學業負擔過重、壓力無從釋放、過度勞心傷神;思想觀念開放、縱欲過度……這些都會導致機體陽氣的損傷。《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人體陽氣固密,陰氣方能平和,各臟腑經絡達到“陰平陽秘”的理想狀態,從而保障女性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的正常,故臨床上諸多醫家應用扶陽法治療婦科相關疾病[5-8]。
扶陽法實際上包含預防與治療兩種思想,不僅僅局限于溫陽這一方面,而是包括保護陽氣、資助陽氣、調理陽氣等多方面[9]。陽氣尚未虛時,應注意顧護陽氣,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和調暢情緒;陽氣已虛時,宜運用扶助陽氣的藥物及方法治療,使陽氣恢復、疾病得愈。需要注意的是,臨證治療并不是一味扶陽,而應從整體著眼,結合補腎調周法,把握根本病變的同時兼顧諸臟腑病變。
3.1 扶陽以溫通散邪 有形之邪諸如痰濁、水濕、血瘀皆屬陰邪,最易損傷陽氣、阻滯氣機,氣化不利,以致胞宮胞脈氣血無以溫運,不能下注胞宮。“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飲其性屬陰屬寒,溫陽以助陽氣得以宣布,痰飲之邪便可消散。“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女性常因肝氣郁結而致血行不暢、瘀阻于內,通過溫陽化氣、宣通氣機,則能起到行氣活血、祛寒化瘀之效,即所謂扶陽則陰翳自散。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言:“陽氣流通,陰氣無滯。”故對于青春期PCOS治當扶陽益氣,以助陰邪消散,常予溫腎化痰方加減:法半夏、炒蒼術、熟地黃、石菖蒲、石楠葉、香附、陳皮、牡丹皮、赤芍等。
3.2 扶陽以調補臟腑 人體的五臟相互協調聯系緊密,氣血陰陽互根互用,陽氣統領全身上下內外,腎陽為一身之元陽,是諸陽之本,通過溫補腎中陽氣可以資助氣血的化生,從而調補他臟。故溫助腎陽在本病的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
1)腎與脾:腎為先天之本,脾陽根源于腎陽,腎陽足則脾陽旺,脾氣健旺,升清降濁有序,水精四布,痰飲水濕則無處停聚;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陽充旺,健運有權,氣血化生有源,沖任血海充盈則經血化源充足,方擬健固湯(《傅青主女科》方健脾溫腎湯)加減:人參、白術、白茯苓、巴戟天、薏苡仁等。2)腎與心:心為君火,腎為命火,命火秘藏,則心陽充足,溫煦血脈,推動血行有力,任脈通暢,沖脈旺盛,血海按時滿溢,方擇茯苓補心湯(《千金要方》)加減:茯苓、肉桂、紫石英、大棗、甘草、赤小豆等。3)腎與肝:腎藏精,肝藏血,肝腎同源,精血互資,腎氣旺則肝血足,水生木,氣足血旺,氣機調達有序,經水行止有度,方選毓麟珠(《景岳全書》)加減:鹿角霜、炒白術、赤芍、白芍、川芎、當歸、熟地黃、菟絲子、炙甘草等。
3.3 扶陽以攝精排卵 腎陽者,真陽也,乃一身陽氣之根本,溫煦全身并資助各臟腑之陽,激發沖任氣血活動。《醫學衷中參西錄》云:“男女生育,皆賴腎氣作強。”女子卵巢中卵泡的生長、發育、成熟以及正常排出皆受腎中陽氣的鼓舞。腎藏精主生殖,腎氣盛則天癸足、沖任調、氣血足,胞宮按時藏泄,女子具備孕育功能。臨證可用溫胞飲(《傅青主女科》)加減:補骨脂、杜仲、山藥、炒白術、芡實、肉桂、制附子等。
3.4 扶陽以助月周演進 陰陽間互生、互滲、互助、互制,協調相對性的平衡,是周期穩態的前提,消長對抗所致的不平衡促進了月經周期的演進,陰陽轉化定格了周期圓運動的規律[10]。治療本病時還應結合夏桂成先生[11]“七期調周法”特色理論,著重將扶陽思想運用于經后中期、經后末期、經間期及經前期之中,推動月周律的運動,防止絕對性平衡或消長過于遲緩。1)經后中期:此期陰靜而動,助陽促動,推動氣機運動。予歸芍地黃湯加減:當歸、白芍、生地、牡丹皮、茯苓、山藥、山茱萸、澤瀉等。2)經后末期:此期陰長至“重”的程度就會轉陽,陰盛陽動之時則轉入排卵期,若陰長不足則重回經后初中期,因此在補陰的同時需與補陽相結合,于陽中求陰,既能保持高水平陰長狀態,又能防止陰虛及陽、陽亦不足的結局。擇補天種玉丹加減:炙鱉甲、紫河車、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白茯苓、續斷、懷牛膝、枸杞子、女貞子、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等。3)經間期:此期為陰盛陽動之際,由陰轉陽,扶陽以助陰陽轉化,促進沖任氣血活動幫助排出卵子。選活血促排湯加減:當歸、白芍、熟地黃、五靈脂、川芎、紅花、薏苡仁、山楂、淫羊霍等。4)經前期:此期陽長陰消,扶陽以助陽長,溫煦胞宮以利于排經助孕。擬補腎助孕方加減:炒當歸、炒白芍、續斷、菟絲子、淫羊藿、山藥、山茱萸、炙黃芪、太子參等。
近年來,肥胖型PCOS在青春期少女中患病率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發病年齡逐漸提前,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重視。PCOS是貫穿女性終身的一種生殖內分泌疾病,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青春期PCOS的病因、發病機制及診斷標準的研究仍然不足,治療方案選擇也不盡相同。
中醫藥在本病的治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中醫整體觀的指導下,兼顧臟腑病變,抓住其病理變化的特點,以重建月經周期為主要目的,從燮理陰陽著手,結合補腎調周法,側重于扶陽大法,輔以生活方式指導、心理疏導等多種干預手段,為該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及思路。掌握此思想有利于肥胖型PCOS的中醫臨床辨證施治,對于提高臨床療效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