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博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目前,關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研究文獻較多。劉穩等指出,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將醫療與養老結合起來,為老年人既提供綜合性生活照料服務,又為其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將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與醫療服務實現無縫對接,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老年人擁有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1]。耿愛生指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實施需要滿足一定的現實條件,營造社會氛圍,加強社會對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可和支持,建立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模式的制度體系,健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服務體系,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養老服務中心、居家護理服務機構等[2]。苗建萍指出,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村空巢老人增加,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傳統以土地為養老保障的農村養老方式難以為繼,造成農村養老問題與醫療問題并存,農村的養老與醫療服務需求增長,需建立農村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讓老人得到正規的護理與醫療服務,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3]。陳佳琦等指出,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構建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護理人才缺乏、社會認可度不高、發展資金不足等,農村地區需要整合和優化醫養資源,加強社會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可,注重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拓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所需資金的來源渠道等[4]。已有的文獻論述了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構建的意義、存在的困境及解決對策等,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陜西省農村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人占農村常住人口的比重大,老齡化速度快,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一些問題。農村家庭中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無力看護和照顧家中老人,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而老年人晚年需要生活照料和醫療保障,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可滿足該需求。陜西省農村機構養老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顧需要,但是對老年人缺乏必要的醫療救治服務。構建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以促進農村養老機構和就近醫療資源之間的銜接與合作,實現陜西省農村醫療和養老資源的高效利用,解決陜西省農村養老問題[5]。
截至2019年末,陜西省常住人口3 876.21萬,比2018年末增加11.81 萬。其中,城鎮人口2 303.63 萬,占總人口的59.43%;鄉村人口1 572.58萬,占40.57%。2019年,陜西省60 歲及以上人口為702.37 萬,占比為18.12%;65歲及以上人口458.94 萬,占比為11.84%。由于新型城鎮化等因素的影響,陜西省農村留守的老年人口數量多,農村人口增長勢頭比較慢,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陜西省農村養老模式仍主要是家庭養老模式,但是家庭養老功能進一步弱化。
雖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是陜西省相關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構建。陜西省民政廳、財政廳公示的省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示范性農村幸福院如下:西安市有3個,即長安區楊莊街道南佛溝村農村幸福院、高陵區耿鎮周家村農村幸福院、高陵區藥惠管委會馬家村農村幸福院;銅川市有3個,即印臺區陳爐鎮雙碑村幸福院、印臺區陳爐鎮上店村幸福院、耀州區董家河鎮王家砭幸福院;寶雞市有7 個,即千陽縣崖家頭鎮趙家塬村幸福院、高新區釣渭鎮東崖村幸福院、隴縣溫水鎮坪頭村幸福院、金臺區硤石鎮董家村幸福院、麟游縣丈八鎮豁口村幸福院、岐山縣鳳鳴鎮陵頭村幸福院和眉縣金渠鎮河底村幸福院;咸陽市有7個,即興平市阜寨鎮南佐村幸福院、武功縣蘇坊鎮周營村互助幸福院、乾縣大楊鎮大楊村互助幸福院、涇陽縣涇干鎮瑞凝村農村互助幸福院、三原馬額發展服務中心新安村互助幸福院、彬縣水口鎮下長祿社區互助幸福院和長武縣巨家鎮巨家村幸福院;渭南市有6個,即白水縣堯禾鎮安樂村幸福院、澄城縣王莊鎮富源村農村幸福院、大荔縣三平羅村互助幸福院、合陽縣五豐社區幸福院、臨渭區下邽鎮牒吳村幸福院和蒲城縣城南馮家村幸福院;延安市有4個,即寶塔區青化砭鎮常溝村幸福院、甘泉縣道鎮蒲家溝互助幸福院、棗園辦廟溝村農村互助幸福院、石堡鎮安善村農村互助幸福院;榆林市有4個,即榆陽區古塔鎮張大溝村幸福院、神木市沙峁鎮菜園溝村老年幸福院、佳縣坑鎮劉家坬幸福院、綏德縣薛家河鎮朱麻鹼村幸福院;漢中市有6個,即漢臺區鋪鎮獅子村互助幸福院、漢臺區宗營鎮新校村互助幸福院、南鄭區圣水鎮中營村互助幸福院、西鄉縣城北街道辦事處二里村互助幸福院、鎮巴縣涇洋街道辦鹿子壩村互助幸福院和留壩縣火燒店鎮堰坎村農村互助幸福院;安康市有6個,即漢濱區恒口鎮安民村農村互助幸福院、漢陰縣澗池鎮花果村農村幸福院、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農村互助幸福院、旬陽縣神河鎮屋場村農村互助幸福院、白河縣茅坪鎮桃園村幸福院和紫陽縣城關鎮新田村農村幸福院;商洛市有2個,即商南縣趙川鎮腰嶺農村幸福院、丹鳳縣棣花鎮西三塬農村幸福院;韓城市有2個,即上白礬村幸福院、城古村幸福院。
這些示范性農村幸福院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提高老年人日間照料、就餐、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能力,但是對老年人的醫療資源對接能力有限。
陜西省農村老年人口對于醫療健康的需求不斷增長,但是農村醫療資源有限,農村衛生醫療體系不健全,農村衛生資源配置不到位,農村村級建立了衛生服務站(所),但是衛生技術人員能力有限,配套的衛生技術人員綜合服務能力不高,大病需要到大城市看,造成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實施存在一定的困境。
衛生資源競爭激烈,農村待遇較低和發展空間狹小等,導致專業化護理人才、醫療人才不愿選擇到鄉村發展。陜西省鄉鎮醫院醫生、護士等人才匱乏,一些醫護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低,大部分老年人日間照料、慢性病診療養護、失能康復護理得不到保障,不利于陜西省農村實施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
要想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而陜西省農村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很少,已經開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收入來源單一,沒有較多的資金投入醫療條件改善,政府給予的配套資金不足,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營利性較差,嚴重影響了其供給醫療資源的積極性。
陜西省農村要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所的設施設備,提高農村醫療衛生的綜合服務能力。整合現存的衛生項目資源,對接農村養老機構附近的醫院,實現農村養老機構與農村醫療資源無縫對接,為老人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
陜西省農村要想實施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需要建立系統的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村養老服務人員和醫療服務人員的待遇,注重農村養老服務人員和醫療服務人員的職業生涯管理,加強培訓提高養老服務人員和醫療服務人員的素質。
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加強醫養結合的財政支持,提高陜西省農村老人高齡、養老等相關補助。陜西省要對農村醫養養老機構相應的稅收、土地利用等實施優惠政策,放寬養老服務資格準入,積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醫養結合領域。
在陜西省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是解決陜西省農村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可以有效地整合與利用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但是,陜西省農村需要解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面臨的困境,不斷提高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質量,進而提高陜西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