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名健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發展和創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新境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原則,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價值目標,是當代中國“系統化理論化的生態學說”,彰顯了重大的生態理論創新。深入研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創新,對于準確把握我國生態建設規律、治理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理論意蘊和實踐價值。
中共十九大報告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1]10-11。進入新時代,我們的目標更加清晰、任務更加艱巨、理想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極大轉變。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保?]9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根據主要在于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實現了由短缺經濟到剩余經濟的轉變,小康社會建設格局實現了由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的轉變,國際地位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3]。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在發展中順應需求層面的升級與改變供給層面相對滯后于需求的狀態。具體來說,需求層面的升級主要是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供給層面的相對滯后狀態是指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定位以及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堅定了我們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破解生態發展難題、布局我國生態戰略走向的信念。
首先,牢牢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環境保護、生態治理進一步化解矛盾。在社會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層面。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方面的“硬需要”沒有消失,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等“軟需要”的注重程度不斷加深。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2]9。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期盼質量更好、品牌更優、更健康、更安全、更具個性化的物質文化產品,而且期盼更溫馨的社會環境、更高質量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人民群眾的需求日益廣泛。在“軟需要”里面,人民群眾更加注重良好的生態環境及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另外一方面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仍然是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的瓶頸。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觀點,應緊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處理好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目前的工作重點是提升發展質量和努力建成美麗中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現,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價值引領。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期盼有綠色的生活環境、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綠色產品。所以,我們應重新認識大自然,重新回歸大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打造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面對人民群眾的新訴求和新期盼,我們必須堅定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其次,以全新的視閾和思路,闡發了建成美麗中國的價值追求。中共十九大報告表明,黨的奮斗目標由“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上升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懊利悺币辉~的增加,更加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要求我們全面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替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說明我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念和必勝雄心。建成美麗中國不僅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追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然要求。美麗中國的建成,需要我們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意識。美麗中國的建成,需要我們堅持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繼續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美麗中國的實現,也需要我們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可靠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4]233習近平認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形象地用“兩山論”比喻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并且深刻地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在考察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時指出,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這條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由此可見,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以及我國存在的生態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綠色惠民和綠色富國的理念,有利于我們堅定建成美麗中國的信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牢固樹立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恪守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到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貫徹和落實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是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在生態治理方面的具體闡述和理論彰顯,也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第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我國建設進程中產生的嚴峻生態問題的科學解答,也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日益期盼的優質生活環境的理論回應。進入新時代,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規模最大的工業國和貨物貿易國,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外匯儲備,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人民群眾日漸期盼優質的水、新鮮的空氣、健康的食品、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逐漸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指出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必須引起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是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從某種程度上說,生態就是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會極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還有利于建設民主政治和法治中國,推動文化繁榮,實現社會和諧。因此,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處理好發展生產力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二,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馬克思認為,人類是自然界之子,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并且依賴自然界生活。人的一切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界,人只有不斷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才能有效地維持自身生命體的正常運轉和自身的發展。如果缺乏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物質資料,人民群眾就不可能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不可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馬克思強調,當人類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5]208。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一方面表現在從思想上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體現在行動上積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營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舒適生活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確保把生態文明建設抓緊抓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適應人民不斷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1]50。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要求積極促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實現綠色富國的偉大夢想。
第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家園。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優質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優質生態環境為基礎,就不能實現人類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習近平將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綠化祖國作為強國富民、造福子孫的方針政策。他認為,不僅要為當代人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也要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綠色資源,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秉承了唯物辯證法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不但視人類與大自然是相互聯系的整體,而且把現在的利益滿足與將來的發展需求密切聯系起來,認為資源的開采利用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要為后代人的發展留下足夠空間和生存根基。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利用科學技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子孫后代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優質生態環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繼承、發展、豐富、創新。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具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品格,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推陳出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緩解當代中國生態困境、破解生態難題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其顯著特征和理論特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唯一來源。馬克思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6]544。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經濟發展動力,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綜合國力不斷得到提升。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不斷深入推進,區域協調性不斷增強。與此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較為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面對生態困境,習近平堅持深層次改革的方針,制定和部署了一系列生態發展戰略,從而有效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首先,建立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管理制度和監管體制。習近平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復雜而又有序的系統工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堅持系統思維和整體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保護、科學治理和合理修復。習近平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4]240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及用途管制的相關制度、資源適度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著重治理自然資源使用無節制和鋪張浪費亂象。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提出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構建生態保護市場體系。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繼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舉措,提升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和法制化水平。2015年制定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也要求制定關于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的相關制度,號召全社會堅持貫徹節約資源、適度消費、保護環境的方針。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著重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突出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重點解決的是發展質量問題,開放側重解決的是發展空間問題,共享主要解決的是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問題,在保護環境方面,我們要毫不動搖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并且指出要實行最嚴格和最科學的耕地保護制度[7]。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還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建設,繼續推進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的監管機制,促進生態環境管理的公開、公平、公正。
其次,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機制與法制體系。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既重視結果評價,也重視過程評價;既重視經濟價值,也重視生態價值,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不斷形成全方位、寬覆蓋、立體式的評價機制和考核機制。我國政府科學地制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對國家機關的領導同志堅持實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離任審計制度及其破壞環境的終身追究制度。習近平強調,要逐漸落實把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落實情況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指標。習近平提出堅持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等生態保護制度,其強調的“河長制”,是對我國河流治理體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引領,有利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此,我們必須在政策法規的保障、績效考核的機制、責權利的界定、公眾參與的落實以及社會監督的完善方面做到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這樣才能使“河長制”的推行更加具有可持續性和保障性。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制定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構建了我國有史以來最完整、最合理、最規范的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法制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4]237。習近平還強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這三大攻堅戰,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三個攻堅戰之一并納入法治軌道。
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保?]571個人不能脫離群體而生存,個體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只有在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才能實現。為此,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各國人民要牢固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也同樣指出,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面對逐漸嚴重的全球生態問題,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如果懷著功利主義的思維,期望多占點便宜,少承擔一些責任,最終會造成損人不利己的影響[9]。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困境,我們應該攜手同行、勠力同心、共同努力,達成全面、有效、普遍的生態保護協議,從經濟理性轉向生態理性,構筑全球生態文明體系,積極打造生態命運共同體。
首先,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國內改革發展的新動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并且在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方面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發揮著大國引領的作用。習近平指出,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25。中國在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交的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中莊重許諾:“根據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責任擔當,中國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積極簽訂《巴黎協定》,倡導全球合作治理氣候的中國理念和方略,為推動協定的制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次,建設全球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要以各國主動承擔義務為支撐點。生態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努力來解決。要構建和加強全球生態治理的伙伴關系,不斷適應全球格局的新動態和新變化。對此,習近平強調:“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2]375與此同時,要注意發揮大國作用,樹立大國責任,讓責任與能力相匹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社會的支持,也必將回饋國際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將會更加積極、主動承擔責任。我國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注重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解決氣候問題方面的國際合作,與各國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也要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兌現2020年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 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2020年后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的承諾,以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和發展綠色經濟。習近平關注美麗中國的建成與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更立足長遠、放眼世界,站在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重要高度,堅持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大國外交的戰略,向世界發出綠色發展的倡議。習近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應該和諧共處。習近平建議摒棄“零和博弈”的狹隘思維,樹立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全球生態責任倫理觀念,為治理全球生態問題積極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習近平倡導的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公平、有效、科學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機制的建立,實現更加健康的發展,推進清潔美麗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也有利于推進中國深度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