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婉,劉蔚
(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展現的實用價值和獨特魅力讓世界看到中醫藥強大的生命力。中醫自信不僅來自療效的自信,也來自文化自信,堅定的文化自信是中醫藥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真正理解和把握中醫就是要體會傳統中醫文化的核心精神,把握中醫文化的根和脈。學術界近年來對中醫理論進行哲學反思,如從“元氣論的本體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陰陽五行學說的方法論”“時空觀”等視角開展研究,尤其是關于中醫身體觀的討論較多。在西方身體觀熱潮的影響下,從中醫學視域對身體進行哲學審視推進了中醫身體觀的理論建構,同時也反映了中醫哲學從本體論向生成論的轉向。從根本上說,中醫學作為一門“人學”,是對人體生命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因而中醫文化從本質上體現了“生”的文化,是對生生之理、生生之德的崇尚,是生生之具、生生之法的臨床運用,是追求生生之效的健康醫學理念的實踐。文章以中醫生命哲學為主線,深入剖析中醫文化的根和魂,旨在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中醫文化,加強中醫自信,提升中醫話語權。
中醫生命觀的哲學智慧在于它以天人合一為生命模式和基本原則,從本體論層面對生命本質進行把握。
中醫認為人的生命在萬物之中最為寶貴,因而非常重視對生命的養護。中醫生生之道以探討怎樣維護生命、保護生命、提升生命為宗旨和使命。《易傳》以“生生”為大自然的基本存在方式,揭示世間萬物生成、發展、演變、消亡的原理,“生生”就是不斷創造、生長、化育的生成演化過程。同時,“生”表現為天地運行的規律和秩序。《系辭上》中指出,“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坤之道即一陰一陽之道,天地的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具有生化萬物的功能,所謂“盈天地間只是一個大生”。天地以“生物”為心,以“生生”為大德。
古人通過“類比”思維認為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身亦是一個小天地,無處不與天地相合。“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人生有形”[1]245。天道生生,天地萬物才有“大生”“廣生”,人才能利用厚生。在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范式中,人感天地之氣而生,天地生生之氣與人體內的生生之氣息息相通,氣的盛衰決定了人的生長壯老已,因而人的生命和自然是統一的運動過程。“人之合于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也”[1]240。天與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受到天地運化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從之則治,逆之則亂”[1]20,因而須順應天地運化規律,順四時而適寒暑。劉完素指出:“夫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矣。”[2]25人在與天地的“和合”之中生息,人體之氣機,無不應天地之氣升降而升降。中醫臨床診治理念以順應自然的生命觀為基礎,形成了整體主義、系統論的健康觀和疾病觀;中醫養生理念則主張效法自然、生活起居順應四時,強調人與自然的相融相通,強調人要順應天地變化之道。
在天人合一的理論建構下,中醫認為人應與天地合一,天人是同構、同體,不可分割,因而中醫學在理論結構、功能要素、基本屬性方面都有著系統論特色。天地人三才互通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根本,在“天地人”系統中,“人最為天下貴”,因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能順應天地流布化行的規律,能把握和運用“生生”的法則,也最能體現自然界的“生生之德”。中醫言天驗人,人與天地相參,強調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張介賓說:“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類經圖翼·自序》)為醫之道要“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只有遵循和順應天人合一的規律,才能把握生命的奧秘,才能珍愛生命,因而敬畏生命、保全形體是天道。醫乃仁術,治病救人是醫者履行“寶命全形”的天職,也是醫者的“生生之德”的體現。
中醫從動力系統的層次上理解生命、理解健康,“氣—陰陽—五行”的生命運動演化法則,揭示了生命生長壯老已的基本規律。
中國傳統哲學的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世界萬物的本原。中醫不僅認為氣是人生命的本原,更是將氣作為生命系統的動力所在。人的生命和宇宙大生命一體同構,具有整體性、互動性的特征。天與人構成一個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的動態系統,這個動態系統中充滿了活潑的、運動不息的氣,即“生生”之氣。氣的升降出入,在自然界表現為生、長、化、收、藏的季節更迭變化,對人的生理和病理也有著重要影響。故中醫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強調人體生命規律與自然節律間的內在聯系。氣不僅使人體與外界環境交流溝通,在人體內部,人體臟腑身形、精血津液也依賴氣的“聚散交感”“升降出入”來實現,“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1]776。因而人的生命活動機理最首要條件是“氣”,永不停息的氣化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
通過氣的運動,形神、身心協調相合,氣血運行、臟腑肢節聯絡、上下內外溝通一一得到實現。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真氣、衛氣、元氣、胃氣、營氣,同時還是人體的某一生理功能,如固護體表、抗御外邪。精、血、津液由氣的作用而化生,因而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發揮各種生理功能的動力所在。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中醫通過陰陽學說揭示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規律,認為人體的一切形質結構分為相互對應的陰陽兩部分,人的生理功能是陰陽保持協調平衡的結果。陰陽學說闡釋了人的形體結構、生理功能,分析病理變化和病因病機,以確定治療法則和方法,指導疾病診治,因而成為“醫學之要”。陰陽的調節功能是生命自我調節實現內外穩定的關鍵,從“陰陽自和,病必自愈”“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1]28可見陰陽調和對生命機體的重要作用。疾病的產生則是由于陰陽一方偏勝或偏衰,即“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張介賓認為,“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3]440。中醫的治療便是使陰陽偏盛或偏衰的身體異常復歸于協調平衡的健康狀態,由“陰陽失調”轉向“以平為期”,通過陰陽雙方的平衡協調實現健康長壽。
五行學說是陰陽學說的細化,中醫通過五行的特性和生克規律闡釋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具體描述了生命作為有序、動態、關系的功能性系統如何與天地、與自身相互作用,因而五行學說使中醫天人合一理論變得更完善。中醫學將人的器官、形體、情志和聲音取象比類,“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1]918。中醫運用象數思維將五臟、五腑、五志、五神與五行以及五方、五時、五氣、五化與五行之間的功能關系、動態屬性進行類比、類推,將自然界現象與人體的五臟系統聯系起來,成為內在功能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統一、相互感應的五行系統。五行之間動態而有序的相生相克的變化,維持著生命系統的動態平衡和相對穩定。五行相乘相侮的復雜關系則說明了疾病發生發展演變的病理變化,解釋了人體內部的自我調節機制如何失常以及如何重建平衡的機制。
綜上可見,氣、陰陽、五行的相互協調和平衡,五臟六腑、經絡腧穴、身形官竅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中醫生命觀注重動態平衡和聯系的整體性。
中醫主張身體是“形—氣—神”的合一,是人體生命系統的生生演化的物質基礎。梁漱溟先生指出,中西醫的區別在于“西醫是身體觀,中醫是生命觀”,但生命觀和身體觀并非對立觀念。醫學本身就是對人的生命奧秘的探尋、對身體奧秘的探尋。中醫的身體觀是生命哲學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醫學理論建構的哲學基礎,中醫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身體文化。有學者認為,研究身體健康問題、為身體提供醫學人文關懷是醫學永恒的使命[4]。中醫生命哲學的身體觀具有以下維度。
氣是人體形與神的根本。“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1]352。喻嘉言認為,“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5]6。人的身心整體是一氣所化,形氣相感,因此孫思邈說:“人者稟受天地中和之氣。”體內的氣息更是與心意、情志的精神性、心理性內容息息相關。因而,古代醫家及哲學家們都強調“治氣”和“養氣”的功夫,主張通過調治血氣,使氣清通,形氣互化互養。中醫對生命現象、生理病理的解釋,是一種動態的機體論、關系論和過程論,且在這三個層次之間的相通、相應中,氣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氣是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和轉換的中介。
人的生命活動不能脫離身體這一形質,身體是生命依存的載體。中醫的身體包括臟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的形體結構,也包括循行于臟腑之內的精、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以及經絡腧穴。具體來說,五臟藏于身體內,六腑相為絡屬,經絡貫穿其間以運行氣血,周身上下、內外有機的聯系使身體成為動態和諧的整體。中醫對身體的認識不同于西醫,中醫學的軀體構造深受中醫重象輕形思維的影響,主張從天道自然規律的認知拓展到人體臟腑形骸的生理功能,如臺灣學者李建民所說:“古人論醫理與人身雖自成體系,但其認識的背景知識是天學。所謂大宇宙、小宇宙之間的類比便是此理。”[6]51中醫的身體觀以心為中央,五臟分別與五官、五體、四肢、百骸相應,內外器官之間錯綜聯系及互動,從身體的外部表現能掌握身體內部的病變和異常,即“有諸內必形諸外”,強調身體的內外相感。
《黃帝內經》指出:“何者為神? ……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1]878中醫將血氣功能活動稱為神。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及生命活力的旺盛,便是因為神寓于其中并賦予活力。《黃帝內經》開篇說,“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1]12。中醫的身體認知是在氣一元論前提下的形神統一論、身心統一論。在形神關系上以形為體、以神為用,主張形具而神生,如張介賓提出“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形神相依,形生則神生,形存則神存。中醫強調軀體器官與精神心理層面的內在聯系,提出了“五臟五志”說、“內傷七情”說。形是神之舍,但中醫更強調“神”的統攝性和主宰性,這種主宰作用,尤其體現在心神對臟腑的主導作用上。根據中醫的五臟藏神理論,人的精神活動分屬五臟,但最終統一于心神,“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1]58。“心”具有整合形神之機能,神靜心和則自安于內,如果心神不能清凈,則會形神不安、疾病纏身。
中醫通過“究天人之際”從本體論、宇宙論、身體觀層面對生命、對人體進行觀照,最終從醫學觀上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這是對生生之理、生生之法、生生之具的實踐運用。
醫學目的是為了人的健康,這也是醫學的價值。中醫醫學模式的最大特點不是以“病”為核心,而是以“人”為核心。東西方醫學經歷了神靈醫學模式、自然哲學模式、機械論模式和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隨著醫學技術和健康理念的發展,現代醫學又提出了精準醫學模式、循證醫學模式、轉化醫學模式、全科醫學模式、整合醫學模式等。不管未來究竟哪種醫學模式會領跑,都應以人的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為本。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模式中,醫學完全技術化,人體自然環境人工化,雖創造了一個個醫學奇跡,但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如出現“超級細菌”“耐藥性癌細胞”,人體免疫力的下降、抗病能力退化等問題。這樣的醫學模式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醫學知識和技術被不恰當使用。中醫的生生之道,著眼點不在疾病,從醫術境界上來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千金要方·論診候》),只有下醫才以病為中心。中醫提倡調和、發展人的生生之氣,醫未病之病、欲病之病,幫助病人實現自我的健康和痊愈。中醫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運用陰陽五行象數理論,創造了健康醫學思維的范式,為未來醫學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中醫學強調形神俱養,充分尊重和依靠人體自身能量平衡和自我健康能力,講求人的生生之氣通變,維護和提升人體健康。《素問·六微旨大論》曰: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1]376中醫在治療時講求因勢利導,順應天地四時、陰陽消長之勢,順應身體的正邪之間的交爭,順應病勢和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的規律。另一方面,歷代醫家的養生方法均以順應自然來維護健康、增強體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1]652。可見中醫講求順勢因時,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尊重人體的自身變化。
中醫認為正是生命體內的陰陽更替、五行往復的運動使人體維持相對平衡,得以生存,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人的生命機制只有表現為“陰陽和”“陰平陽秘”“五行生克制化”,陰陽五行相對平衡才意味著健康,即所謂“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1]328。時氣失常、情志過激、飲食失節、勞逸失度則是人的生命過程平衡狀態被打破。
中醫學養生理論的精髓在于形神相合,“神”能馭“形”。張介賓說:“人身血氣為本,精神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中醫非常注重治神、守神、精神養生,強調形與神俱。黃帝曰:“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1]16長養形體是生命之氣的根本,形體養護則取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如飲食有節、按時作息等。張湛曾在《養生集敘》中提出養性“十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中醫從身心、精氣、形神三個層面來談養生的具體方法,這也是養生的三重境界:首先,飲食有節,謹和五味,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為養身之法,是養生的初級階段;其次,少欲以斂精,服食以養氣,導引按蹺,為養氣之法,是養生的中級階段;最后,和喜怒,安居處,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養神之法,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故王冰認為養生防病“外不勞形,內無思想,故形體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離,故年登百數,此蓋全性之所致爾”[1]8,通過清凈養神、淡泊寧靜來舒緩精神和調養情趣,達到養生健體的作用。
中醫重視養生保健、強調預防疾病、崇尚“治未病”的健康醫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平為期”的醫療模式,主張激發人體的生生之氣以扶正祛邪治療疾病。從上述可看出,中醫醫學觀包括診療觀、養生觀、預防觀等,滲透了中醫對生命本身乃至整個宇宙時空的理解。把握中醫對生命認識的特質,應強調本體論、宇宙論、身體觀和醫學觀層面的相貫通。在本體論層面,人的生命與天地同體同構;在宇宙論層面,人的生命活動遵循與“氣—陰陽—五行”相應的生命規律;在身體觀層面,中醫學身體是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的身體。正因為中醫生命觀強調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形神一體、內外交感,以整體論思維方式認識生命和治療疾病,才會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醫學觀。中醫生命觀與現代以“人”為中心的健康醫學模式相契合,與現代大醫學大衛生背景下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需要相適應。隨著當今社會人們對健康有了更高質量、更多元化的要求,中醫生命哲學對人們的生命健康維護和提高健康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文章也是對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堅持中醫思維、牢牢把握中醫藥文化的根與魂、傳承和創新中醫藥的有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