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 210044)
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作業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英語作業十分重視。做好作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言,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作業既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又是鞏固知識的有效環節。而據筆者所知,在現實的教學中,作業量大,作業內容枯燥、單一,學生對作業不感興趣的情況比較普遍。對此,筆者從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聯系生活實際和注重學習能力的提高四個方面簡述了有效設計初中英語作業的相關策略。
作業既是課堂內容的補充與延續,又是學生自我檢測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仍有不少學生無法完成,甚至不寫英語作業,因此也無法復習、鞏固上一課所學的知識。某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由于跟不上教學進度,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極不利于學生后續的英語學習。究其根本,筆者發現初中英語作業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部分教師在課堂中難以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缺乏足夠的興趣,發自內心地拒絕或無法高質量地完成作業。
由于各班學生的層次不一,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考慮到課堂內容的多樣化和層次化,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很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課后布置作業時,也缺乏層次和個性。基礎扎實的學生覺得作業過于簡單;基礎薄弱的學生又覺得作業超出能力范圍,導致學生對做作業的熱情不高,作業完成的效果也不好。
經常有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應付考試,平時用到英語的機會太少。學生對英語學科不感興趣,對英語作業自然也談不上喜愛了。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同時,由于網絡的普及,學生對未知世界有了多種探索途徑,以往乏味、機械的作業難以喚起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熱愛,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務必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變化,積極創新作業形式。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Dream homes”時,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教材主題,讓學生設想自己的理想家園并開展問卷調查。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卷內容并派出一位代表,簡單地用英語轉述小組討論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聽取其他同學的發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將自己的理想家園表現出來,在全班進行展示,并采用微信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作品,整體提升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樂在其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不同的狀況,對同一堂課的理解也不同,這是一種難以避免的教學現象。由于先天因素、后天努力程度、家庭環境等的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尤為突出。因此,在設計英語作業時,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因材施教。例如,教師可以將作業分成A、B、C 三類:A 類是能力拓展題,旨在拓展、延伸學生所學知識,要求20%的學生自覺完成即可;B類題目要求70%的學生完成,這類題目經過學生多番思考、互幫互助也能完成;C類題目要求全班同學必須完成,以基礎性知識為主。
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Seasons”為例,由于這一單元閱讀部分是詩歌賞析,教學目標相對簡單,因此大多數學生能夠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為了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培養需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的作業,如拓展型、鞏固型或強化型作業,以供學生選擇。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朗讀課外詩歌,理解詩歌大意;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嘗試讓其創作,寫一篇簡短的小詩歌,配上背景音樂,制作成小視頻,在家長群播放;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撰寫詩歌評語,發布在朋友圈,讓親朋好友見證學生的成長。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能力上的提升。
在教學這一單元的語法部分時,由于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抽象難懂,教師應酌情刪減教材內容,讓大部分學生都能跟上授課節奏。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也要將作業分成A、B、C 三類,讓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都能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例如,A 類作業要求學生按照句子結構,編寫符合要求的句子,并能在具體語境中正確地運用所學知識;B 類作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句子的五種結構,并對結構相近的句子進行辨析;C類作業只要求學生了解句子的五種結構,并判斷句子的結構成分。
英語不僅是一門需要理解、記憶的學科,更是一門用于實際溝通、交流的語言。因此,教師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在課上或課后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例如,在教學閱讀材料Gulliver in Lilliput 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文中段落(或其他名著)改編成英語劇,同時調動家長的力量,籌備服裝和道具,邀請家長一同觀看演出,讓家長見證學生的成長。對于表現出色的小組,教師可以推薦其參加學校藝術節的巡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舉辦英語課本劇年度會演,將這一作業常態化,真正地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英語。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英語趣配音”的作業,讓學生為當下流行的大片進行英語配音。這既可以讓學生樂在其中,又能讓學生明白其實英語滲透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而不是一門空洞、乏味的學科。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當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更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在授課時,教師要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能夠獨立思考,善于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學習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保持高效學習的狀態。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任務部分的“Introducing a country”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讓學生提前了解任務內容,同時要求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掌握相關詞匯,讓學生有規劃地展開英語學習。在教學“Welcome to our school!”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英文編制自己的課程表,這既可以拓展學生之前沒有學過的單詞,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英語學習有效地融入生活。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初中英語教學活動時要注重英語作業的有效設計,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綜合考慮學生的心理變化、個體差異,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努力增強作業的趣味性。此外,教師還要豐富英語作業的層次性,結合英語學科的基本特點,加強作業的實用性,不能“紙上談兵”,而應結合理論與實踐,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技巧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