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歷史高考命題主題特點非常鮮明,再加上統編教材知識點的繁多,傳統的課時教學無法適應新課改的需求,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越來越被采用并推廣。“(新的課程方案)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景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因此,適應高考要求,用好選擇性必修教材,很重要的是設計單元主題學習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大概念;主題教學;高考;單元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新的課程方案)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景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歷史高考命題主題特點非常鮮明,再加上統編教材知識點的繁多,傳統的課時教學無法適應新課改的需求,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越來越被采用并推廣。首都師范大學葉小兵教授在普通高中統編教材國家級示范培訓選擇性必修培訓中提到:歷史選必教材的單元,聚焦大的歷史問題,有著明確的學習主題。單元下的若干課題,都與學習主題有著內在的聯系。在教學設計時,要從單元主題的學習與探究角度出發,將學生認識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史事并探討、解決歷史問題作為教學設計的基調。因此,用好選必教材,很重要的是設計單元主題學習的教學模式。
在此,筆者以選擇性必修三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為例,探討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備課建議。
一、 “大概念”的確立
“大概念”也被稱為大觀念、核心觀念、核心概念。歷史學科“大概念”突出反映歷史學科的本質,能統攝核心知識,聚焦關鍵要目。確立核心概念應該是單元教學設計的首要前提。我們要開展以核心概念為支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那么,如何確立“核心概念”?
第一步:宏觀解讀課標,厘清教學思路并找準實施教學的關鍵環節。
第二步:微觀分析教科書,結合課標內容,梳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其中知識節點的概念為核心概念。下面我們就以選擇性必修三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為例進行分析。
(一)宏觀解讀課標
通過課標解讀,我們得出:“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應該是本單元教學的主旨。主旨的核心概念是“文化認同”,“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實現教學主旨的途徑。途徑中的核心概念是“人口遷徙”,而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應是教學實施中的關鍵環節。
(二)微觀分析教材
1. 閱讀單元導語,明確單元內容
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并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幾次大遷徙對亞歐大陸各主要區域文化的形成和轉型產生了重大影響。近代歐洲人的殖民擴張改變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結構,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嚴重損失,驅動了亞洲勞工的大量遷移。人口遷徙帶來了這些地區的文化重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現代社會人口遷徙的主要動力來自經濟全球化,戰爭、災難和經濟因素等也造成了規模日益增長的難民群體。現代移民社會面臨著文化認同的新課題。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既是多樣文化廣泛接觸、交流與傳播的歷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過程。
2. 分析課時、子目內容
本單元分3課:第6課為“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知識點包括: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第7課為“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知識點包括:殖民擴張、美洲族群的變化、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文化重構等。第8課為“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知識點包括:經濟全球化、勞動力的全球流動、難民的困境和救助、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文化認同等。
3. 制定(圍繞核心概念的)層級的問題鏈
制定層級的問題鏈是葉小兵教授在國培的單元主題教學思路當中提到的一種方式,筆者嘗試了一下,非常好用,它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單元、課時、子目之間的深入聯系,以及課與課、目與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我們分析單元教學內容以及制訂學習目標和教學設計有很大幫助。
每一課題的問題圍繞單元主題(核心概念),每一子目的問題圍繞課題;在3課時當中對文化交融與文化認同都有不同的涉及,通過問題鏈,我們可以設計循序漸進,逐步滲透,最后總結提升的教學思路,這樣就避免了在第1課時就過多講解,越俎代庖,出力不討好的現象。
二、 單元教學目標確立
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實施建議中對設計教學目標的指導意見,單元教學目標的制定需要基于以下四步:第一,明確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達成的水平;第二,進行單元教學內容分析;第三,整合單元內容與已學內容的關聯;第四,制訂圍繞核心概念的層級問題鏈。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科學的單元教學目標,并確定重難點。
其中整合與已學內容的關聯是一個關鍵。明確單元知識與已學知識的聯系,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學習的方式(自主學習還是合作探究)、教師講解的程度(詳細還是簡化)、問題設計的難度等。本單元與已學內容關聯的整理與分析如下表:
分析總結:第6課,在設計問題或引用史料時,可聯系《中外歷史綱要》下及選擇性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知識點。可以利用學過的史實,論證新學習的理論。第7課第一目的基本史事,在《中外歷史綱要》下已詳細介紹,所以可采用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重點和難點放在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第8課三個子目在必修中都涉及,但側重點不同,需要在必修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和深化。
通過以上詳細分析,最終確定本單元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對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的關系有歷史的、辯證的、全面的把握,從而能夠正確理解和看待歷史上和現實中發生的不同族群和文化間的聯系、交流、沖突和融合。在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同時,尊重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并形成體現當代世界發展趨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上的文化認同意識。
三、 單元教學策略確定
(一)立足單元主題,以單元主旨統攝單課
本單元主要介紹的是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歷史階段人口遷徙的原因、表現、基本特征,以及三個歷史階段人口遷徙所帶來的文化交融與認同。鑒于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定位在“文化認同”,所以在單課教學安排上,教師將每一時期的文化交流和認同作為教學重點。每一子目的問題圍繞課時核心問題;每一課時問題圍繞單元主題,通過問題鏈,循序漸進,逐步滲透,做到單元主旨統攝單課,課時問題圍繞單元主旨。
(二)立足單元主題,梳理單課間的內在邏輯
第一,時空結合。本單元按照古代、近代、現代的歷史時序發展,不同階段的空間位置不同,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引導學生分析特定時空條件下歷史現象產生的動因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橫向、縱向比較聯系,幫助學生理解人口遷徙與文化交融與認同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二,點面組合。在本單元的內容結構中,每課時都有屬于“此時此地”的個性,也有屬于單元共有的共性。我們在教學中要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對個性特征,要注意從時空背景分析原因,對共性問題,要注意規律性問題的概括。總之,我們須圍繞單元主題,梳理單課間的聯系,求同存異,使學生對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有更感性的認識和更具體的了解。
第三,情感契合。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梳理清楚這兩個概念,把握兩者之間的聯系。其次,可在講述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與現實結合,以使學生理解文化認同既是文化層面的身份認同,也是人類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符號。將文化認同和民族、國家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四、 單元教學評價建議
單元教學評價是單元備課的重要環節。教學評價一定要基于教學目標,脫離目標的評價毫無價值。同時,教學評價要以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綱,明確學生應該達成的素養水平。教學評價還要注意從多維度進行并且要重視評價反饋。
在這里,筆者重點談一下多維度評價,“多維”包括評價形式和評價主體。從評價形式看,既包括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也包括總結性評價,對學生達成結果進行評價。從評價主體看,評價者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學生自己或學生之間。評價形式和評價主體一定要結合,即不同的評價主體(教師、學生自己、生生之間)要從過程和結果兩個維度入手評價。
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備課建議,是筆者在備課實踐過程中的粗淺的想法和做法,文章所涉及的教學案例,只是為歷史教師在單元教學備課方面提供的新的視角和思路,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的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紀巍.大概念與跨學科視角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5):19-22.
[2]史寧,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主題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5):23-26.
[3]王健寧.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教學[J].歷史教學,2019(2):26-3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劉麗華,山東省乳山市,山東省乳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