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宏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榆林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陜西考察并親臨榆林,充分體現了對陜西、對榆林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家鄉人民的親切關懷,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做好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在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你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路子走的是對的。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庇荜枀^作為典型資源型城市和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重要板塊,資源高度富集與生態極其脆弱并存,在邁向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必須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保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千年大計。近年來,榆陽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轉型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營造林6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45.8%,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進入新發展階段,榆陽區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布局的區域,不僅擔負著構建國家區域性生態屏障的重任,還承擔著保護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神圣職責。要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全市“首善之區”的標準和要求,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榆陽區是產煤大區,煤炭開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帶來了采空區沉陷、煤礦疏干水外排、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全區產業結構中二產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現狀尚未根本扭轉,各類污染物排放仍處于高位狀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任重道遠。必須以更大的決心與魄力、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行動,克服傳統發展方式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以更少能源消耗、更小環境代價獲得更多高質量的產出,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式促進高質量發展。要推動能化工業低碳轉型,著眼源頭減碳嚴管嚴控“兩高”項目,圍繞末端固碳加快布局“液態陽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項目,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產業,推動能化工業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邁進。要推動接續產業多元布局,依托現有產業園區和發展基礎,大力發展合金材料、裝備制造、數字經濟、輕紡工業、文化旅游、體育康養、通用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堅定不移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主動融入陜北風光儲氫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天然氣、光伏、風電、氫能等清潔能源規?;l展;探索設立“碳銀行”,推動碳匯林建設任務與新能源項目落地相關聯、與能化類企業產能相掛鉤、與企業減稅降費比例相對應,不斷提高產業項目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植樹造林是防沙固沙、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重要途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回顧榆陽區防沙治沙歷程,黨領導全區人民戰天斗地、艱辛治理,探索出“引水拉沙”“網格治沙”“障蔽固沙”等一批治沙技術,涌現出漆建忠、朱序弼、李增泉、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等一批治沙模范,全區57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保存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9萬畝增加至現在的482.2萬畝,對陜西省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和榆林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70多年的防沙治沙,榆陽區沙區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局部生態狀況也進入良性發展階段,但總體仍處在初級改善階段,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要持續推進“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大力實施林地修復提質、區域景觀綠化、鄉村生態宜居、林草產業培育、森林資源管護、礦區生態修復等“六大工程”,統籌推進荒漠化治理和低效林改造,不斷提升全域國土綠化質量。要推進百萬畝國有林場大提升、百萬畝集體林地大保護、百萬畝農田防護林網大建設“三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實現林業持續發展、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要全面推行林長制,壓緊壓實屬地管護責任,將林木管護責任落實到村組長和護林員身上,強化封山禁牧、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堅決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通過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確保生態修復力度始終大于資源開發強度,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整體改善。要鞏固拓展“三治合一”模式,扎實開展鐵腕治污攻堅行動,突出抓好散煤治理、洗選煤廠整治、臭氧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體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重點任務,下硬茬推進中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推動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持續進位,國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要堅決落實“以水四定”,全面推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三年內完成滴灌代替噴灌,科學合理有序開采利用地下水資源,助力榆林市創建國家級節水型城市。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加快建設煤礦采煤沉陷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試點,推動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項目建設,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織密“制度網”、構建“制度鏈”,形成以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探索改革黨政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任用體系,將項目“畝均”“碳均”“能均”效益統籌納入評價體系綜合考量,使各級黨政機關的決策者能夠真正把生態文明理念作為工作指針,并且用來衡量工作。要嚴厲打擊非法推沙造地和巧立名目盜采砂礦行為,嚴格實施領導干部任期生態考核和離任生態審計,嚴懲重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堅決遏制項目建設違法用地問題,從嚴執法、鐵腕治理,嚴守合法合規用地底線。要強力整治木材加工廠,嚴打盜伐、濫伐樹木和非法收購木材行為,保護農田防護林不受侵害,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讓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