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廣西羽毛球隊隊員,曾入選國家羽毛球二隊。退役后一直從事執教工作,作為羽毛球原創作者及賽事評論員,其作品深受廣大業余愛好者的認可與喜愛。現為專業隊教練。
單打和雙打在接球模式上的不同決定了很多事情。
單打相對比較刻板和固化,因為我們都知道打完球要還原和回中,這個東西無論什么水平都是共有的,而且打球時間越長,這個習慣越牢固。所以,單打就是上完正手上反手,或者再上正手,換拍的距離就從中間去邊邊角角,再回來,再去,所以說時間是蠻充裕的,即使同一個點也有一去一回的過程。
雙打就不一樣了,當然其中也包含有單打的這種移動模式,比如說混雙或者雙打的后場隊員,去回都是以中路為中心,距離和單打差不多,但如果隊形變化、產生輪轉的時候,就不是每次都在單打那些邊邊角角接球了,起碼“不一定是”,而且也不是單打那種固定的中間和這些邊邊角角的聯系。有時候,我們接了一個中場邊路的球,就是所謂的中腰球,然后對方打了個中路,我又連續接,而單打在這里是大概率不需要經常接球的。那么差別來了,距離的縮短帶來時間的縮短,所以在切換上是不一樣的。

網前上手接球的動作大家都知道,但因人的身高不一樣而有所不同。如果你個子比較高,那相對來說仰面出拍的翻轉式手法比較適合你,可以參考諶龍的動作,因為這種出拍是以搓放手型為主的。
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你不可能只搓球放網吧。你還需要推球,很多人搓放和推的握拍差距比較大,也就是說同一個點都存在握拍切換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搓球放網時握拍要松,要用手指的力量,但是太松了就存在換推球困難的問題。所以,現在比較建議參照國家隊的握法,末梢相對鎖定得緊一點,然后稍微“靠近”推球一點,這樣你搓推勾三個手法的轉換就相對比較接近,沒有太大差別。如果你搓放很松,推球要發力的,肯定要緊一點,這樣操作起來的難度就會比較大了。
二是要搞清楚前一拍和這一拍的關系。如果前一拍是殺球、抽球,都是發力的球,那對方的回球會相對比較長,這時候我們的拍面要給的“厚”一點。教練經常說的這個“厚”,意思就是不要搓球動作入拍,球太快容易滑走。所以,發力之后上網的手型要偏推球,要先滿足穩妥和不失誤,這是專門針對來球比較沖、比較平的情況。如果是殺球、抽球以外的,屬于一般節奏的球之后連接到網前,基本上都會時間比較多,然后來球多是有弧線的,因為是弧線來球,所以時間相對多,那按照搓放的握拍模式就行了。

如果你是相對矮小一點的人,或者是女生,沒有男生那么高大,那么出拍就要以推球手型為主了。我們看東南亞球員尤其是印尼選手大多是這種手法,這也是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選擇的。這種抓拍會相對緊一點,由此我們就知道高個的握拍相對松,因為他們是以搓放為第一動作選擇,以搓放為出拍手型。矮個選手的握拍相對緊,因為矮個選手以推為第一動作選擇,以推為出拍手型。這是兩種模式不同的典型特征,將這個問題拓展到單雙打差異化上就可以看出,凡是搓放型握拍習慣的,是練單打的;推球型握拍習慣的,是練雙打的。因為雙打基本上都是推擋,沒有太多機會和必要搓球,因為搓球會損失球速,而雙打強調的是速度和硬度,搓放型握拍顯然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因此,如果想練好雙打,就要掌握并且選擇推球型握拍。
中后場的握拍相對容錯率大一點,因為面對遠距離來球可以有比較充裕的準備時間,那么主要就是一個打點的問題。我認為應該以直線為主,所以握拍也是這個方向,做好打直線的準備,也就是說沒什么意外我就控直線,我要改變計劃就臨時變一點點。
值得強調的是松緊度的問題。現在有很多學球的人在無球狀態的時候放得很松,打的時候才抓緊,這個是很不合理的。首先,握拍要放松這個概念,雖要放松,但也不可能到放開的程度。如果手指完全放開也太夸張了,這種比較夸張的松緊變換會增加操作難度,也就增加了失誤率。本來業余層面的基礎就差,還要搞這么高難度的握拍,純屬自找麻煩啊。另外一個就是中后場握拍應該以自己的優勢技術為核心,比如我進攻好,那肯定殺球比較多,我的握拍就應以殺球為核心,要打高吊的話再變一點點,反之亦然。
至于虎口的問題,它是有一個范圍的,只要你能保證最后擊球沒問題,那根據每個人的手的大小不同,也一定是有所差異的。能否做好,就看各自的融會貫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