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濤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 南寧 530033)
當前礦山類型多種多樣,開采的同時也伴隨著各式地質災害。我國開采階段面臨的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礦山不但與環境關系密切,對于經濟發展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會因為礦山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阻礙發展和建設的進程。礦產開采對于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大,導致后期更嚴重的災害發生,為了避免地質災害遺留隱患,必須做好相關防護工作,保障礦山開采的有效性。
礦山開采方法不恰當,很有可能導致后續的礦區隱患發生,改變原本環境。地質災害發生人類開采是主要原因,并且開采行為不合理,導致生態環境承受過大的壓力,導致地質災害發生。地質災害發生不但影響開采工作,同時對自然資源帶來嚴重的影響。早些年間我國自然資源豐富,但是開采過程中,因為缺乏先進的開展設備導致礦區環境受到嚴重的傷害,致使災害發生。地質災害出現對于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也造成嚴重的影響,礦產企業需要針對地質災害做好相關的防護工作[1]。現階段,我國將環境與發展放在同一高度上。這就需要企業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盡可能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礦產開采工作。對于經常出現的地質災害,需要明確災害發生的實際原因,根據其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有效防治。采取科學的措施對礦區進行防護,最大程度避免災害發生,減少勘查工作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
礦區地質災害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存在較多的礦區地質災害類型。其中地面塌陷是常見的類型,出現的原因是過度的開采導致礦山內部失去可靠的支撐,或者內部的礦柱失去支撐力,導致災害發生。塌陷災害對于環境和地表的影響非常嚴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平衡;開采過度還會導致巖體出現裂縫,受到外界天氣因素的影響,出現崩落現象。并且礦山的地理位置特殊,環境相當復雜,存在著大量沙土,在暴雨等天氣的影響下,會對泥沙進行沖刷,進而導致泥石流災害出現。泥石流災害嚴重時,還會對周圍的公路設施等造成影響,阻礙交通運行。對此,需要及時對周圍松散物質加以封固,區別對待開挖的不同物質,開挖堆積時,保持堅硬物質在下,松散物質在上;巖體經歷風化,出現結構破碎,會導致滑坡災害出現,對于滑坡出現的情況,需要及時采用截洪溝和排水溝減輕水體帶來的危害,也可以設置錨固等加固邊坡減緩巖土應力的狀態;開采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影響地表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出現。需要對其進行治理,建立綜合系統,建造防護林等穩固結巖土體。
隨著礦產實業不斷發展,相對應的勘查技術也在不斷升級。當前,許多新興勘查技術得到有效應用,為礦山開采提供幫助。
(1)瞬變電磁法。該方法在礦石勘查工作中,瞬變電磁法得到有效應用,并且發展的越來越成熟,具有較強的應用效果。對于深度開采工作具有較強的適配性,能為工作帶來較高的勘查效率,對于礦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密度電阻法。電阻法利用礦山與資源間存在的不同導電性,借助勘查設備對地下情況進行描繪。該方法的弊端比較適用于淺層勘查,對于深度、范圍較大的勘查工作,無法保證勘查結果的準確性。因此,該方法也一直比較適用于淺層勘查區域。
(3)電阻率法。電阻率法利用的是導體材料本身的特性,礦區物質存在大量硫化物成分,適合作為導體使用,并且產生的電阻率較低。但是礦山內部如果存在采空區,就會出現較大的電阻率,這樣就可以根據電阻率的反應,對內部礦山的實際情況作出有效的判斷。
針對水文地質勘探,首先需要進行水文地質測繪,收集相關資料,布置好觀測點,并配以遙感技術對地下水及各種地質現象進行實地的觀測和填圖,對井、泉的流量及水質進行測定并分析其形成條件,找到富水段,進行試驗工作。然后結合實際情況,用經濟快速的物探方法找準含水層的準確位置,進行咸、淡水體界限的劃分,確定鉆孔和抽水試驗地點等。電測深法、電剖面法、淺層地震法等,是水文地質勘探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電測井法、放射性測井法等,是常用的鉆井地球物理方法。對于鉆探所獲得的巖心要記錄其詳細的情況,用鉆孔進行抽水等試驗。鉆探的孔徑要盡可能大一些,且用清水進行鉆進,以確保水文地質參數的真實性。接下來,進行水文地質試驗,從而獲得更多評價地下水資源或礦山涌水量的參數資料,然后為下一步的抽水試驗奠定基礎。隨后進行地下水的長期動態觀測,記錄觀測數據并進行實驗室分析,最后編制水文報告。
此技術包含GPS、GIS等技術在內的綜合技術,包含的相關技術可以為礦山勘查提供有利的幫助。其中RS技術,可以對礦產的環境進行勘查,描繪出大致的環境情況,對于勘查工作有重要意義。勘查災害時,利用該技術可以獲得勘查的有效信息,保障工作的質量;另外的GIS等技術,可以擴大勘查范圍并且獲得更精準的信息,對于勘查礦區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2]。
礦體坑內進行鉆探的技術,需要借助工具金剛石鉆機才能完成。該設備的作用是幫助勘查工作節約大量的步驟和時間,簡化勘查過程。該技術的使用,幫助解決了勘查工作中面臨的難題,有效保障礦體形態不被破壞,具有高勘查的工作效率。并且與其他技術相比較,該技術的用時更短,有效減少勘查的成本投入。
采用水文地質勘查的方法,可以結合勘查信息對巖石的情況作出準確的判斷,并依據獲得的巖石相關類型、數據對災害現象進行預測。借助勘測信息對巖石加以分析,有效對即將發生的災害進行提前預判。當前在開展勘查工作前夕,需要先做好相關信息的收集任務,獲得全面的數據信息,才能保證對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情況作出全面的了解,制定預防措施。
我國采礦業隨著經濟的進步得到迅速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成果。但是國內許多采礦企業因在采礦的過程中,專業程度不夠高,導致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對開采工作造成影響。對此,需要重視科技的研發與創新,積極采用先進設備應用在開采工作中。國家也要加強重視,積極為設備研發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科研技術順利研發,為礦業開展與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強對礦產開采的重視力度,立法制定的強度也得到提升。面對立法不斷完善,要求礦產開采更加規范化,對于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礦區開采行為將會被取締。我國為礦山開采工作設置了相當高的門檻,對礦區環境做出有效而可靠的保護。基于此,也能保障礦山開采工作下,工作的人身安全得到強有力的保障。
(1)采空區塌陷防治。對于采空區的處理,通常采用充填復墾的方法,利用礦區周圍能找到的材料,對出現塌陷的位置進行填充。對于填充的材料,需要其本身不具備污染,使用該方法對采空區進行處理,可以有效保證塌陷區域得到恢復。
(2)滑坡防治。①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首先,需要排除坡體存在的地表水。將存在的水排除出去,避免雨水等進入坡內。基于此開展工程,制作截排水溝,引水工程等,緩解地表水排除工作的壓力;對于地下水排除工作,需要采取支撐盲溝、滲井等方式進行排水工作;為了減少河水等對坡體小的沖蝕,需要建立石籠減少河水對坡體的沖蝕強度。②改變滑坡體外形:在改變外形的時候,需要先通過工程對邊坡進行改善,通過削坡回填等工作,改善坡體外形,進而提升坡體的穩定性;此外,還可以采用支擋工程為坡體增加平衡條件,保障其維持在穩定的狀態。③改善滑動帶土石性質:通常對于滑坡現場,需要采用爆破、灌漿等方法,對土質進行處理,保障滑坡的穩定性。
(3)泥石流防治。對于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手段,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①泥石流預防:對于泥石流災害,需要當地氣象部門做好報道,尤其針對暴雨天氣;制定洪澇災害疏散躲避計劃;加強災害上游的監測工作,并及時警惕災害出現,預備好相關防治工作。②工程防治措施:泥石流災害進行防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減少其發生頻率,降低災害風險。對于其進行防治的手段包括攔擋排導或者架設支護,對上游的地質較為松散的地區,建立擋壩等進行攔截。與此同時,科學布置排水設施,對下游地區進行水流排導,有效疏通管道,防止出現塌方事故。對于分離水土的地點,需要選擇最合適的地點進行建設,加速排導效果。
(4)崩塌防治。對于礦區出現的崩塌現象,采取的防治措施可以從露天采掘做起;經常對露天采掘的邊坡進行檢查,采用人工放坡、植灌木等方式來減少滑坡現象出現。科學設置排水網絡,避免地表水對邊坡造成沖蝕。面對有潤滑層的礦區,需要在外圍設置阻擋設施,減少災害發生;對于不穩定邊坡,可以開展相關工程保障山體的可靠性,減少滑坡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礦山地質災害實際發生的頻率較高,這與人類行為有分不開的關系。災害出現的同時,對于人類也是一種警醒,要求我們與自然和平共處。與自然共同發展,才能保障礦業的可持續性。對于礦產企業來說,單獨重視盈利,就會導致開采的問題,對環境造成持續性的影響,隨著礦產資源不斷開采和發展,對于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會隨之擴大,企業需要對問題加強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和防治手段預防災害的發生,最大程度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