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廣東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該條例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結合廣東實際,明確了十個方面的文明行為規范,將為廣東文明行為促進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條例明確,文明行為促進工作應當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倡導和治理相結合、自律和他律相結合。文明行為促進工作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考評體系。
根據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條例通過概括加列舉的方式對公共場所、公共衛生、交通、城鄉社區、旅游、醫療、校園、網絡、家庭、飼養寵物十個方面的文明行為進行規范。倡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倡導見義勇為、無償獻血以及志愿服務、慈善公益等弘揚社會正氣的文明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不只是列舉和規范,更重要的是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公共媒體的職責,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創建為抓手,推動完善公共設施、公共場所、公共服務保障措施,建立文明行為記錄制度和激勵機制,突出對見義勇為、無償獻血的保障和激勵。
眾所周知,文明行為和道德規范雖然是由上而下的公布,卻是要內化于社會群體中的。公民的一言一行,只有和環境發生關系,出現結果,才有所謂的文明和不文明之分。因此,我們限制的是不文明行為,根本卻是要倒推個體素質的提升,以此預防下一次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那么要做到有效的約束,除了語言上的倡導和示范,機制上的懲惡揚善,環境上的引導熏陶就變得很重要了。就此而言,總體來說,都市要比鄉村做得好,大企業要比小企業做得好,機構要比非機構做得好,直接與市民打交道的要比背后提供服務的做得好。也就說,越是容易被發現、被監督、被曝光和被傳播的區域,文明行為的自律、規范和實現就越有基礎。諸如城中村、大排檔后廚、車站公廁之類,其文明行為的等級就遠比大型樓盤、品牌餐廳、星級酒店洗手間要低得多。
文明的源泉在人心,文明的土壤在環境,文明的實現在機制。我們的宣傳工具在努力塑造文明樣板的同時,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標桿。我們的法治工具在提供尺度的時候,就是要給社會鑄就安全網和警戒線。至于長期的文明行為的塑造,始終在于微觀環境的改善和進步,這方面,機構主體是承擔重要職能的。
比如規定手機不能外放聲音,這就是一個控制難度極高的環節,不靠警察靠環境。因為現象極其普遍且監督與執法成本極高。同樣的規定,同樣的社會習慣之下,在圖書館要比在超市容易實現,在民航客機要比城市地鐵容易實現,在寫字樓要比快餐店容易實現。可見有什么樣的環境暗示,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反應。哪怕是一個平時不注意細節的個體,都會在相對高級的環境中形成一種警覺,進而產生某種程度的自律。即使不小心外發聲音也可能迅速把頁面關掉,而不是開大一些力求聽得更清楚。這個關于“禮”的引導,就是環境暗示,就是企業機構營造環境的結果,就是環境改造人的結果。
同樣道理,要根治交通違法行為,最普遍使用的就是與日俱新的電子技術手段。這個手段已經對廣大持牌的駕駛員造成震懾,并形成了這個群體的生存規則。這就是用懲處來保文明的典型。但是對于無牌無證的人員和車輛,技術手段就是無效的。我們的執法機構并不具備充分的人力去長期應對,因此,不文明情況必然在包括大城市在內廣泛存在。但即使如此,有具體部門職責的,依然要比部門職責不清的更有規范的可能。
當然,在現實環境中,是充滿“雜質”和“噪音”的,是在執法模糊地帶游離的。這也是最難實施的所在。比如大排檔噪音,菜市場垃圾污水,小商販占道經營,騎車者隨意穿插等等,都是長期存在的不文明行為,且難以根治。因此,條例明確要求,縣級以上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工作機構制定不文明行為重點治理清單和治理方案,并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重點監管、聯合執法,重點治理社會反響強烈、群眾反映集中的不文明行為。不但如此,條例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對不文明行為的投訴舉報制度,及時受理、查處不文明行為。違反條例規定的,根據不同情況,依法追究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
當前,廣東仍然存在不文明行為現象,文明行為促進軟硬件設施保障不到位,文明行為社會氛圍不濃厚等問題,社會成員的整體文明素質與當好“兩個窗口”的重要地位還有差距,確實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來完善相關體制機制,綜合運用提倡、鼓勵、獎勵、懲罰等多種手段,探索在措施、方法和程序等方面進行創新,促進和引導道德規范的養成和實施。因此,條例的頒布更是具備了長遠的指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