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涉及多個環節、多個部門,既要“分進”以發揮相關部門機構職能作用,又要“合擊”以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法制委與法工委的關系。法工委是地方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其辦事機構同時也是法制委的辦事機構。兩者是“美食家”和“廚師”的關系。雖然職能、工作方式和工作重點不一樣,但總體上都是為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工作服務的,目標都是為了把好立法質量關。因此,法制委與法工委應分工不分家。
二是法制(工)委與相關專工委的關系。法制(工)委應當同專委、工委建立密切配合的工作關系。對法規案的重大問題,主動溝通聯系、聯合調查研究、共同協商解決。法制委審議結果報告應當充分反映相關專委、工委意見。同時,相關專委、工委應配合和支持法制(工)委的工作。
三是法制(工)委與地方司法行政部門的關系。良好合作可以有效提升立法質量和效率。法制(工)委如果不能得到地方司法行政部門積極配合,一則可能導致法規草案質量不高,二則可能導致法規審查審議不透、不深,影響立法決策。
四是地方司法行政部門與政府起草部門的關系。目前,政府是法規起草的主渠道。地方司法行政部門應發揮其相對熟悉立法領域的實際情況、專業知識和有關政策的優勢,充分依托其法治人才資源和協調地位,加強法制審查,保障起草質量。要避免“二傳手”,也要防止“兩張皮”,使法規草案最終能解決實際問題。
五是專委、工委與政府起草部門的關系。專工委在地方立法立項、起草、審查、審議過程中與政府起草部門充分溝通,積極參加相關立法調研、論證,保證法規草案列入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前成熟、可行。此外,專委、工委還需與政府起草部門保持必要距離,體現立法程序分化要求,避免成為政府起草部門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