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獻忠 張作龍
養殖廢棄物減量化是指減少進入生產中的物質和能量流量,特別是有害物質的投入量,通過優化飼料配方、限量使用添加劑等技術,在保障生產效益的基礎上減少糞污排池量或處理成本。減量化生產是指在生豬生產過程中,通過源頭分流,將糞污減少到最低量,有效減少生豬廢棄物的產生,實現生豬糞污減量化生產。本文為讀者介紹日糧營養調控模式、高床養殖模式、“三改兩分”模式和發酵床養殖模式。
研發豬日糧理想蛋白質模式和添加植酸酶、合成氨基酸等,提高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從而降低豬糞尿中氮、磷的排泄量,控制日趨嚴重的氮磷排放,同時通過改變日糧本身的理化性質來改變糞尿的理化性質,減少糞尿臭氣產生,最終達到生豬糞污處理減量化生產目的。
從氨基酸平衡著手,在日糧中使用合成氨基酸,能夠降低飼料粗蛋白質水平,提高日糧中氮的利用率,減少糞尿中氮的排泄量。據文獻研究,一頭豬從斷奶到體重達100公斤屠宰時,消耗8~9公斤氮,其中,被吸收轉化為瘦肉的氮不超過3公斤,而5~6公斤氮則被排泄掉。在被排泄的氮中,33%在糞便中,67%在尿中。在規模豬場,排入環境中的氮在70%以上。平均而言,每減1%的蛋白質,就可以使氮排出降低 10%,在減少2.5%蛋白質的情況下,采用低蛋白日糧飼喂,至少可以使氮排放減少25%。
豬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使磷的利用率提高50%~70%,糞磷含量降低30%~50%;蛋白質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2%~5%,排泄量減少5%~10%;將飼料中鈣、鋅、銅、鐵等礦物元素的利用率提高9%~13%。應用飼用酶制劑,不僅可以提高常規飼料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開發非常規飼料資源,擴大飼料資源的選擇范圍,節約糧食提高經濟效益。
微生態制劑中的益生菌進入動物腸道后,可維持動物腸道微生物區系平衡,有利于動物健康、提高生產性能及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率。研究表明,復合微生態制劑(含乳酸桿菌、芽孢桿菌、酵母菌等)可提高生長豬(28~52公斤)的生長性能、飼料轉化率和養分消化率。
高床養殖模式是將“2/3漏縫地板”“斜坡集糞槽”“飲用余水導流設計”三者之間有機結合,來實現清潔生產模式。豬場欄舍設計采用2/3水泥漏縫地板,豬糞尿通過漏縫地板,進入欄舍架空層集污區,實現豬場零沖洗工藝,大大降低了廢水產生量。
高床欄舍下部采用斜坡設計,斜坡分為縱向和橫向,產生糞便及尿液經橫向斜坡,固體糞便被截留在斜坡上,通過欄舍縱向斜坡設計,尿液經斜坡流向集水溝,降低廢水中有機物的濃度,易于廢水的收集和處理,減少了廢水的產生量。
“三改兩分”模式,即改人工干清糞為漏縫地板下自動化干清糞、改無限用水為控制用水、改明溝排污為暗道排污,采取固液分離、雨污分離等措施,實現糞污減量化和綜合管理優化,促進資源的節約與循環利用。
在推廣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治理“三改兩分再利用”清潔工藝的基礎上,以最大限度減少養殖場污染物排放為目的,并針對原有養殖場糞污處理工藝過于陳舊的狀況,制定了“四改兩分再利用”的工藝方案,即改水沖清糞為干式清糞、改無限用水為控制用水、改明溝排放為暗道排污、改滲漏地面為防滲地面,實現固液分離、雨污分離及固體糞便無害化處理后綜合利用的處理模式。
減量化處理模式中的三級沉降處理工藝,其特點是工藝簡單、投資少、運行成本相對較低,可大幅降低養殖場排放物中主要污染物濃度;缺點是處理后的污水不能達標排放,也不能直接灌溉農田,適合于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使用,場區周圍要求有可消納污水的足夠土地、魚池,且遠離主要河道和重要水源地。
發酵床養豬是在養豬舍內利用農林生產的下腳料,如鋸末、稻殼、秸稈等,混合一定數量的微生物菌種,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放線菌等,制成發酵床進行養豬。通過微生物發酵,使豬糞、尿的有機物質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轉化,從而達到免沖洗豬圈,實現養豬糞污零排放。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以保持墊料和豬舍的溫度,殺死墊料中不利于生豬生長的多數病原微生物和霉菌;微生物代謝產生的細菌素、溶菌酶、過氧化氫等,可以抑制許多細菌和病原菌的生長,豬只不斷拱食墊料,有益菌進入腸道內代謝產生的多種消化酶、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糖產物等,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使生豬的生長發育。
此種模式是一種以發酵床技術為核心,利用有氧菌發酵、消化有機物原理,使豬糞、尿等排泄物在欄內有氧條件下被微生物分解,完全零排放,可達到糞污不外排(墊料可利用)、豬場臭味基本沒有,有效解決養豬對環境的污染,并且具有省工省力的優勢,墊料經使用后成為有機肥料,不僅能改良土壤,而且能促進農作物生長,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